日本的動漫大師們都住在哪裡?相當一大部分是聚集在一個叫「中野」的地方,這是東京都23個區中的一個區。動漫大師宮崎駿就是在中野區附近的片區起家的。這是在聽「靜說日本」——一檔介紹日本故事的音頻節目事聽到的。東靈覺得這個內容值得分享,打算搬過來收藏時遇到了一個有趣的事情。
本來節目的文字稿會發到很多平臺的,結果這次居然沒找到,仔細一看,居然換名字了《東京有一個地方,叫「中野」》,而且是殘本(比某些剪刀手處理的還嚴重),這事以前從沒遇到過。為什麼這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喜馬拉雅聽原稿,然後看看轉載部分,會有不少收穫的。「一個城市的色彩是由各色各樣的人群組成的」套用這個缺失的句式,一部好動漫是由各種顏色組成的,怎麼也要兩種顏色才能顯露線條,單一色彩的動漫一定缺乏活力。
下面開始轉載
中野是東京都23個區中的一個區,位於東京都西部,是東京都市區與郊外的八王子市之間的一個中間地帶,上世紀60年代,按照中國人的概念,這裡屬於城鄉結合部,有農民有稻田,也有雜居的市民住宅。
日本的60年代是啥概念?那是日本戰後復興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類似於中國的90年代。東京都和首都圈成了日本經濟發展的中心,大批工廠出現,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來自日本東北農村和九州地區的人大量湧入東京,日本給這個群體取了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出稼ぎ労働者」,也就是「農民工」。
對於許許多多的日本東北人來說,東京的上野車站,是他們幸福與苦難的原點。因為當時還沒有東北新幹線,從東北到東京來打工的人,必須坐一天一夜甚至二天一夜的夜行列車才能抵達東京,終點站就是上野車站。所以,上野也是東北人的鄉愁之地。
由於日本戰後沒有「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之分,因此大批的「農民工」進入東京,也就直接落戶在這一大都市。只要你能活下去,沒有人趕你走。
上百萬的農民工湧入東京,住宿成了問題。於是一些簡易的公寓,甚至是木板房成了這些農民工的棲身之地。尤其是在中野這樣城鄉結合部,陸續出現了一批類似於棚戶區的簡易住宅區。許多外地來東京找工的人們,就生活在這樣的簡易住宅中,辛勤工作,生兒育女,尋找在國際大都市的生存的空間。
日本經濟發展到70年代,GDP的增長率都超過了10%,一些農民工在變成產業工人之後,也開始尋求在東京的安家樂業。讓進城務工人員在東京這一大都市裡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
日本政府為了解決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居住問題,推出了兩種措施:一是由政府出資,在郊外建造大批的廉租型公寓樓群,日語叫「團地」,最大的團地可以容納3萬人。
另外一個措施,就是劃出中野這一個城鄉結合部,作為這些進城務工人員的建房區。政府提供優惠的土地價格和房貸利率,鼓勵他們自建住宅,在這個城鄉結合部定居。
於是,在中野的農田上,誕生了一個個住宅區,而這些住宅區裡的房子,幾乎都是沒有院子的「一戶建」,按照中國的概念,叫「別墅」。中野地區農田逐漸消失,變成了以底層住宅為主的新居民生活區。到了90年代,中野區已經成為擁有30萬人口的城市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萬人,成為全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
與住宅區建設相配套的,是從皇宮前面的東京車站始發,連接新宿區、中野區、八王子市,直通山梨縣的「中央線」城際鐵路,和橫穿東京市中心,連接中野與千葉縣的「東西線」地鐵。
由於中野新生活區的居民大多數是從外地進京的年輕人為主,因此也使得這一個地區的人口年輕度排名全國第一。這一狀況令中野區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成了最具活力的地區。因此,包括早稻田大學在內的一些著名大學,紛紛在中野區設立新校區,就近招募新生入學。
60年代後,因有許多的「北漂」漫畫家住在中野,因此中野成了漫畫家的創作樂園,漫畫、動畫製作相當興盛。近年,因中野坂上地區的再開發,超高層建築逐漸設立,電腦、軟體製作等相關企業也逐漸進駐。可以說,沒有中野,就沒有如此豐富的日本動漫文化。
風靡世界的一些日本動漫片中的場景,大多是以中野區的平民生活為背景。所以,我們在《櫻桃小丸子》、《機器貓》、《蠟筆小新》中看到的街景,大多取自中野。也正因為如此,看日本動漫片長大的中國留學生們,在東京租房子時,開始尋找兒時看過的動漫片的街景印象,中野區因此成了中國留學生居住率最高的一個地區,也成了他們的一處精神家園。(轉載完)
隱隱約約還有點兒和動漫沾邊的內容,能看到原標題的影子,莫非徐老師覺得初稿有標題黨嫌疑。這個就無人知曉了。不過從這個事兒,東靈也是很受啟發。蹭個話題點,然後傳播一些自己想表達的想法,挨罵也罷,至少是把想法傳播出去了,比沒人看爛在家裡好。剪裁真是個神奇的事情,能把一文換成另一文,若是不知道原來什麼樣,真的就看不出最原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