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痴」博士發現13個大蚊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兩個月製作了283個昆蟲標本;兩年間發現大蚊科13個新物種;為尋昆蟲跑遍南部5省;無論去哪裡遊玩,隨身攜帶捕蟲網——他就是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教研室的「昆蟲達人」門秋雷博士。

酷愛製作標本的他,帶領學生耗時一年在校園裡採集400多隻蝴蝶,精挑細選後,用42種200隻蝴蝶製作成《龍山蝶語》大型標本作品,獲得2016年安徽省大學生生物標本製作大賽動物組的一等獎。

「我喜歡一個人在山裡採集,享受捕捉蟲子的過程,感覺像是尋寶一般。」2016年,為了採集昆蟲,他奔赴江西、湖北、四川、廣西、貴州5個省份的自然保護區。在南方山區採集昆蟲,山中陰暗潮溼,經常會遭遇螞蟥,很多時候四五隻同時吸附在腿上。「每次螞蟥吸飽血,掉落之後才會感到疼痛,幾乎每次外出採集都能碰到螞蟥,所以記不清我被螞蟥叮咬過多少次」。

到安慶師範大學工作後的兩年多,門秋雷已經發現大蚊科的13個新物種,他的論文刊發於國外多個科學刊物,「昆蟲類群龐大,種類繁多,新物種其實不難發現,當初在導師的建議下選擇研究大蚊這一類群,因為研究的人員較少,基礎薄弱,所以研究空間還是很大的」。

門秋雷指著牆上懸掛的「擬柯氏黑大蚊」標本,這是他與學生在安慶嶽西鷂落坪國家自然保護區發現的。為了做大蚊科的研究,他會經常前往適宜大蚊生存的潮溼陰暗的地區,在那更容易發現大蚊,白天他用捕蟲網對其進行捕捉,晚上用誘蟲燈誘捕,「有些大蚊晚上喜歡向燈光處聚集,相對於不喜歡燈光的物種而言,更容易採集,所以研究的比較多。而那些只有白天才能採集到的物種,採集難度大,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更容易發現新種」。

每次捕捉到不同的大蚊後,首先要將其製作成標本。大蚊標本的製作難度很大,因為大蚊的腿非常纖細,稍不留意就會碰斷,影響標本的完整性。每一次的標本製作,門秋雷都是小心翼翼。標本製作完成後就進入鑑定的環節,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與同一屬的大蚊進行特徵比對,共性歸類,個性分類。「這個比較耗費時間,因為要十分細緻。如果該屬的大蚊種類少,幾天就可以完成鑑定,但是有的屬有1000多種大蚊,比對工作就要花幾個月的時間。」門秋雷最長的一次比對工作長達3個月。

鑑定工作完成後,門秋雷還需要科學繪圖。把昆蟲置於解剖鏡下,將昆蟲的每一個關鍵特徵用針管筆在硫酸紙上繪出,甚至連身上的每個鬃毛都需要一一點出。繪圖完成後,將其作為插圖,放入文章中,選擇合適期刊投稿,最終由專家把關以確定新物種是否能夠成立。2015年獲批的皖西南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生態保護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具有完備的分子實驗設備,為門秋雷進行大蚊分類研究及物種鑑定提供了便利。在發表大蚊新物種時,除根據形態特徵,門秋雷還在文章中增加了DNA數據,為新物種的成立提供了更可靠的證據。

門秋雷介紹,全世界目前已經報導了1.5萬多種大蚊,中國只記載了900多種。中國作為橫跨古北、東洋兩大動物地理區系的國家,物種多樣性極高,900多種與我國實際分布的大蚊物種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國大蚊的分類研究還有很多基礎工作要做。

為製作標本,門秋雷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都奉獻給了標本室。「每天不上課的時候就待在這裡,有些昆蟲由於保存時間較長,較為僵硬,必須用還軟器,像某些昆蟲的翅膀非常脆弱,在展翅時要格外小心。」門秋雷說,在製作標本時,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能破壞昆蟲的形態,要力求完整。

「老師曾經因為蝴蝶尾部的殘缺嘆息了好久,我們在他的影響下,做事情也越來越嚴謹。」跟隨門老師製作標本的霍然說。

每每說到門秋雷,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吳甘霖教授毫不掩飾對這位年輕博士的欣賞:「門老師經常周末節假日都在實驗室工作,有時會一直工作到晚上,坐最後一班校車回家。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是我們科研工作者的榜樣。」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蟲痴」博士發現13個大蚊新物種-中青在線
    兩個月製作了283個昆蟲標本;兩年間發現大蚊科13個新物種;為尋昆蟲跑遍南部5省;無論去哪裡遊玩,隨身攜帶捕蟲網——他就是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教研室的「昆蟲達人」門秋雷博士。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上海青年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上海青年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2015-10-28 13:16:59>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深圳發現昆蟲新物種 名字等你來起!
    發現於梧桐山頂杜鵑林下   據了解,這一新種突眼隱翅蟲,系深圳生態監測自然學校專家許旺博士和華東師範大學動物學博士湯亮,在深圳梧桐山山頂山澗溪流邊杜鵑林裡科考時發現的。   「它的後翅退化,無法飛行,僅分布於梧桐山頂的杜鵑林下,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我們決定向公眾徵集它的學名。」
  • 「透視」森林根系,科學家有了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但迄今為止,相關研究大多基於叢枝菌根(AM)物種(尤其是木本植物),而在外生菌根(ECM)佔絕對優勢的高寒針葉樹種中尚缺乏系統性研究和試驗論證。 因此,關於ECM針葉樹種的根系功能屬性在多變的高寒環境下將會有何獨特的變異規律,以及背後的支配因素是什麼?尚缺乏清晰的認識。
  • 澳洲發現新物種:粉紅蛞蝓和肉食性蝸牛—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澳大利亞偏遠山脈地區最新發現兩支新物種,體型較大的螢光粉紅色蛞蝓和一種肉食性蝸牛。
  • 一種威脅本地魚類的外來物種,食蚊魚
    防止引入食蚊魚和消滅食蚊魚是控制這種外來魚類在池塘和湖泊擴散的最有效措施。一種威脅本地魚類的外來物種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UICN)的說法,食蚊魚(Gambusia holbrooki)是一種在全球範圍內被認為是最危險的入侵物種之一。它於1921年被帶到西班牙,用於生物控制傳播瘧疾等疾病的蚊子 - 現已納入農業,漁業和食品部以及自治區的外來入侵物種目錄。
  • "恐怖蟲"生命周期僅十幾天 死後常保持交配姿態
    前不久,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黃迪穎研究員及其團隊,找到距今1.65億年的13塊新的恐怖蟲化石發現,「恐怖蟲」的相貌雖醜,但卻很「溫柔」,沒有任何攻擊性,是現代一種少見的蚊子——沃氏纓翅蚊的「近親」。這一重大成果,被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記者 朱 姝  恐怖蟲的近親沃氏纓翅蚊,一種比較罕見的蚊子,屬於雙翅目昆蟲。
  • 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最大亞洲足跡—新聞—科學網
    團隊發現了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最新的獸腳類恐龍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Asianopodus)。 汪筱林告訴《中國科學報》,從足跡的大小和形態特徵分析,兩種足跡類型均歸於亞洲足跡屬。由於大型足跡與已知亞洲足跡屬的兩個種相區別,因此建立亞洲足跡屬一個新種——牛氏亞洲足跡,種名贈予足跡的主要發現者牛春旺。
  • 四川首次發現冬大蚊:冰雪奇蚊現身成都
    趙力在雪地上拍攝冬大蚊。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2月18日電 (記者 安源)記者18日從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春節前夕該館科研人員在成都市都江堰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考察時在海拔2000米的雪地上意外發現了一類罕見的蚊子——冬大蚊在活動。  據文獻記載,冬大蚊是一個很小的昆蟲類群,全世界只發現過160種。
  • 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被測序的大蒜品種二水早紫皮蒜     麻類所供圖 7月27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 大蒜基因組龐大且複雜,具有重複序列高、雜合度大等特點。研究發現,基於基因組系統進化分析,大蒜與天門冬目石蒜科物種親緣關係最近,並推斷大蒜的3次全基因組複製事件及重複序列急劇擴張是驅動大蒜基因組龐大的根本原因。 大蒜素是蔥屬作物中特有的化合物。該研究通過基因組擴張收縮分析,結合轉錄組數據,確立了大蒜素生物合成通路。
  • 以蚊治蚊,消滅蚊子
    據統計,經蚊蟲傳播的疾病達80餘種,包括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登革熱、黑熱病等。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北京蚊媒傳染病以外來輸入性病例為主,先後出現過登革熱、寨卡病毒病、黃熱病和裂谷熱等病例。哪些蚊子最厲害呢?
  • 荷蘭有五個城市發現攻擊性很強的虎蚊!專家說未發現感染
    不少人都知道,虎蚊是一種可以傳播登革熱等危險疾病的蚊子,荷蘭食品和消費品安全局(NVWA)此前宣布,迄今為止,在荷蘭的五個城市發現了虎蚊,分別是Westland、Lansingerland、Lelystad、Assen和Valkenburg aan de
  • 專家發現胺基酸混合物高效分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聚離子液體膜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對胺基酸的分離效果好且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和抗汙染性,該研究為胺基酸混合物分離工業應用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膠體與界面科學》上。 麻類所研究員譚志堅介紹,胺基酸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和醫藥等領域,蛋白質水解和微生物發酵是獲得胺基酸的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往往獲得的是胺基酸混合物。
  • 10大常見家居蟲類
    ,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所以基本沒法排,想到最後呢,我這次就講一下10大較為常見的家居蟲類好了,這個應該爭議不大。值得注意幾點:1.本次介紹的不局限於10個物種,有些會泛指一個屬的種類;2.我這裡說的是「蟲類」所以也不局限於昆蟲綱內的正統昆蟲,還會有少數別的節肢動物;3.由於這次盤點的種類沒有強弱之分,所以不必怎麼在意排名的先後;4.本次不足以把所有家居蟲講完。那我們開始吧。鮮血掠奪者——伊蚊。
  • 紐幾內亞島發現「失落的世界」存在極樂鳥等大量新物種(組圖)
    這一發現令科學家們極為興奮。  科學家發現新的「伊甸園」  去年11月,科學家對這塊從未有人涉足過的原始環境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了大量新物種,其中包括各種鳥類、蛙類、蝴蝶和棕櫚。這些科學家是首批進入這片土地的「外來者」,由於山高路遠,他們只能乘直升機到達偏僻山區。他們將那裡描述成了一個「伊甸園」。
  • 拿什麼來拯救經典生物分類學,分類學家成了瀕危物種
    昨日我們推送了該篇文章,將作者信息弄錯為朱朝東教授,後面得知該文作者是來自中山大學陳華燕博士發表在科學網博客題為《拿什麼來拯救經典生物分類學》,在此我們向兩位老師表示歉意
  • 原產美國的食蚊魚,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性入侵物種,中國也廣泛分布
    01原產美國的食蚊魚,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性入侵物種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入侵物種,叫做食蚊魚,這是一種體長形,略側扁食蚊魚的原產地是美國德克薩斯—瓜達魯普河, 後漸分布於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大西洋沿岸的低洼地和溝渠等水體中,如今食蚊魚已經是一種全球性的入侵物種,遍及,美洲,歐洲,東南亞,亞洲等等地區。
  • 臺灣小黑蚊增多 13歲女孩被叮咬呼吸急迫(圖)
    臺灣小黑蚊增多 13歲女孩被叮咬呼吸急迫(圖) 2010年06月26日 13:5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