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簡稱,是由我國教育部統一調度的全國性考試。從晚清開始建立現代化的高考制度,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這期間,高考大致經歷了清末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和文化大革命以後的時期這五個大階段。
清末時期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開始在我國建立現代化的高考制度。清末時期的大學比如有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的考試科目分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農科、格致科、工科,共7科13門,學制4年(商科3年)。
清末時期的高考接近於全國統考。比如京師大學堂招生時,會先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將招生名額分配到各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
民國時期
1912年至1937年的民國時期,此階段的高等學校招生基本都是由各所院校自主安排的,各高校有自己的命題機制和考試時間。
此時的高校考試科目,比如北京大學本科生入學考試要考國文、英文(或德文、法文)、中國歷史、外國歷史、化學五門;而武漢大學的文科入學考試要考國文、黨義、數學、歷史、地理、化學、物理等;理科入學考試要考為國文、黨義、英文、數學、化學、物理、歷史、生物等。
此外,民國時期的高校主要集中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如果想考什麼大學就要去該學校的所在地區去考試,比如要報考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就需要來南京參加考試,要報考復旦大學則需要趕到上海參加考試。
1938至1941年的民國時期,是全國統考時期。該階段內,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委員會負責制定招生簡章;命題閱卷及錄取標準;制定及頒布試題;覆核成績;決定及分配錄取學生。當時全國分為12個招生區,分別設在武昌、長沙、吉安、廣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成都等地區,學生要到招生區參加考試,而南京、上海、北平等城市被日寇佔領,無法設招生點。
該階段內的考試科目,有比如像語文、數學、英語、生理化、化學、物理、中外地理、中外歷史、公民等9門功課。
1941年後至新中國成立前的民國時期,此階段內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其中很多高校所在的城市被日寇佔領,加之後來的國內解放戰爭,統一聯考便被迫放棄了,又恢復到各校獨立招生的狀態。
新中國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時期
1952年,中國建立起來全國統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此階段內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制定統一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各大行政區招生委員會組織考試、評卷。考試時間為每年為8月15日到8月17日3天,考試科目有國文、數學、化學、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識、生物、外國語(俄、英)等,每個考生必須參加所有8個科目的考試。
不過此階段內,高校受極「左」招生政策的影響。當時的高三學生,校方會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作政審,除了推薦留蘇生和保送生外,政審結論基本分為四類:1.可錄取機密專業;2.可錄取一般專業;3.降格錄取;4.不宜錄取。當時高校招生時先看政審結論再看考試分數,政治審查的依據是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或者家長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的,或有海外關係尤其是港澳臺關係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者。
文化大革命期間
1966,文化大革命開始,高考也被廢除,各高校停止招生。1966~1970年5年間,我國高校沒有招收新生。
1971年,高等學校逐步舉辦試辦班,恢復招生。1971~1976年6年間我國高校實行的是推薦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絕大多數的工農兵學員都是從工農兵中直接推薦選拔上來的,這些人基本沒有經過考試,經過單位推薦,領導批准,學校接受,就可以上大學了。
文化大革命以後的時期
1977年,出任國家副總理的鄧小平,主持恢復高考。1977年10月21日,我國舉行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文史類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史地(歷史和地理),理工類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理化(物理和化學),報考外語專業的要加試外語。
此後,我國高考經過屢次改革,直至2003年,教育部決定從2003年起將高考時間提前一個月,即高考時間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份的7、8、9日三天。自此,逐步完善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普通高考。
百年間的高考歷史就是我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的縮影,我國每年為高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既是為了不辜負眾多莘莘學子對未來追逐和憧憬,也是為了國家和社會選拔大量的優秀人才。好了,就到這裡了。有問題留言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