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官方通報,川航確診飛行員在江油參加婚宴的318名密切接觸者已全部接受檢測,均為陰性。
針對網上各路媒體和部分網友此前的猜忌和質疑,我們從民航局發布的《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六版)》可以看出,該飛行員並不存在違規。而且,其入境後集中隔離期間的核酸檢測也一直呈陰性。
如果你們非要為這起疫情輸入事件找一個抱怨,那頂多只能說川航在局方防控技術指南的框架下對空勤人員解除集中隔離後的個人行蹤管控方面的機制還有待完善,而這位飛行員則絕沒有主觀故意違規的過錯。
但現實是,這位26歲的年輕飛行員不但不幸感染,也同時不幸遭遇了網暴。
你們有沒有想過,在這場持久「戰疫」中,中國民航人為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多少艱辛?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民航共保障涉疫防控航班約7.6萬個,承擔了全部援鄂醫護人員中80%的赴鄂以及93%的撤離返程運輸任務,累計接運醫護人員7.3萬餘名,運送防控物資近30萬噸。
141家通航企業使用1002架航空器執行了378次疫情防控任務,累計飛行2362小時、7189架次,為疫情防控發揮了通航的特殊作用。
中國民航先後組織35家國內航空公司執行1280架次重大航空運輸保障任務,涉及美國、英國、伊朗、巴基斯坦、義大利等75個國家,運輸人員14.66萬名、物資5131噸。
數據的背後,是無數民航人上班期間口罩不敢摘,防護服不能脫,十幾個小時穿著尿不溼不喝水不吃飯不上廁所,每天口乾舌燥、汗流浹背,身心俱疲的工作常態。
多少空勤人員一年來一直執行著飛行—隔離—飛行—再隔離的工作循環,與家人聚少離多,收入也急劇減少,回到生活社區還經常受到歧視對待,他們在身心上、生活上、經濟上都面臨著你們難以想像的極大壓力。
你們有沒有想過,當你從海外安全回到祖國,當你可以容易的得到各類防控物資,當你的單位及時實現復產復工,當你的生活開始趨於正常,當國家經濟發展逐步回暖恢復,始終都堅守在「疫情阻擊戰」最前線的中國民航人,正在為你們負重前行。
你們有沒有想過,確診後的這位年輕飛行員在治療期間要承擔多少身心上的痛苦,個人生活和經濟上要面臨多少壓力和損失?這個病情對他身體的傷害會不會影響未來重返藍天?他的飛行職業生涯會不會受到嚴重影響?
現在,除了要經歷病痛折磨,他還要面對你們的網絡暴力。
我們要躲避的是病毒,而不是民航人!我們要消滅的是疫情,而不是飛行員!
民航業相關的許多新聞,常常被不少媒體出於吸引眼球的目的,無限的放大乃至惡意解讀,而根本不去調查研究背後的事實真相。這個媒體也包括部分官媒,也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體。
要知道,專業的問題永遠是專業的,在官方最權威調查結果出來之前,誰都不應輕易指責任何一個人。
而這種對民航人的偏見,出現在很多引發熱議的地方。
比如最近京東金融的這則短視頻廣告。
廣告中,一個穿著樸素的男子帶著媽媽坐飛機,媽媽暈機想吐,他問空姐能不能開窗或者換個位置,空姐回答:「請問您需要升艙嗎?升艙費用是1290。」男子打開微信零錢顯示只有53.12元,很為難地說不用了。這時,後排一個西裝革履的男子接話說:「升,升艙的錢我來出。」然後他拿過男子的手機,一頓操作在京東金條的備用金上借了150000,並豪氣地說:「急用錢的時候隨用隨取,別被沒有禮貌的人笑話了!」
男子提出怕網貸不安全,西裝男子表示,京東金融是「大品牌」,「新用戶30天內免息,萬元日息最低1.9元,還沒有一瓶水貴。」
由於價值觀等問題,該廣告迅速引發爭議,京東金融表示,已下架該視頻,對相關負責人及其管理者處以開除、降級和扣除績效的處罰。昨日深夜,@京東發言人也就借貸廣告短視頻再次道歉。
我想說的是,除了價值觀問題,這則廣告中對空乘人員的形象塑造,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這個行業的偏見。
老年旅客暈機想吐,想調整座位,就要讓人家花一千多塊錢辦升艙,對於了解民航或沒怎麼坐過飛機的老百姓而言,這則廣告很容易讓受眾感到空姐對求助旅客的坐視不管、見利忘義、勢利眼和不通人情。
真實情況下,遇到暈機不舒服的旅客求助,乘務員都會及時提供嘔吐袋、小毛巾、紙巾、溫水等物品,幫助打開通風口,調整座椅靠背,及時為旅客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安撫,必要的時候也會幫助旅客調整座位,就算特殊情況下把旅客臨時調整到頭等艙也不會「趁火打劫」要求收取升艙費。如果旅客出現發病情況,乘務員也會立即提供急救措施。
保障飛行安全和旅客安全,是乘務員的主要職責。真實的空姐是什麼樣的?
2015年12月,在由鄭州飛往上海的HU7302航班上,一位老人因神經壓迫而無法握勺,海航乘務長樊雪松便單膝跪地給老人餵飯,被其他旅客拍下並上傳網絡。
在昆明街頭上,曾有一位23歲的東航空乘師佳緣在深夜的街頭看到自己的私家車身以及地面上布滿血跡,隨後發現車後一名右手受外傷血流不止的拾荒男子,她控制住自己的恐慌,立即用自己車上的急救包幫助其止血、消毒、包紮。救護車來了以後,她還把身上所有的現金都塞給了流浪漢。
事後她說:我很怕血, 我也會暈血. 但是我今天還是屏住呼吸幫那個人把他殘缺的,只有白骨的手指包起來,用我扎頭髮的橡皮筋扎住他的手臂,不讓他繼續那樣大出血,直到醫生到來, 給他做專業的救護。有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為什麼我要去幫一個流浪漢包紮,但是我圖個心安. 我沒有辦法看著一個我可以幫助的人就這樣在我眼前出現生命危險……
中國民航每年運輸6億多旅客,機上發生緊急醫療救助事件每年數百起,幾乎每天都會有旅客在某架飛機上突發疾病,而幾乎99.9%的空中發病乘客在乘務員的及時救助下挽救了生命,保證了平安。
不論上了飛機還是下了飛機,她們一直懷揣著安全責任和使命,心底一直保持著天使的光芒和善良。
京東廣告裡的故事情節,不會發生在任何一架中國民航的飛機上。
民航業從不缺少正能量,可不少人總愛無限放大我們的一點過失,卻又常常無視我們的優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各行各業都會有各自的無奈與不被人理解,可不可以不要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民航業。
你們可能不知道,一篇不負責任的文章推送出去,會給我們這個行業帶來多大的麻煩,多少的被動,而這些麻煩和被動,恰恰阻礙了我們民航業的健康發展,也間接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安全。
「新聞輿論陣地,正確的東西不去佔領,錯誤的東西就會去佔領。」這個信息爆發的時代,很多新聞上了網都會被炒得變了味道,一些媒體拋棄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公正,盲目追求點擊率。
「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總書記給我們新形勢下的新聞輿論工作樹立了航標,指明了方向。
馮正霖局長也曾批示:「民航新聞輿論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四個意識』,主動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於民航強國建設目標;服務於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為民航業的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發出時代的好聲音、最強音。」
對敏感度高、專業性強、內外信息對稱度還不夠均衡的民航業而言,新媒體時代如何正確使用好網際網路,不僅是民航系統急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也值得傳統媒體深思。
是時候改變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