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中環乘電車往西走,依次可經過上環、西營盤、西環,最後到達終點站:西環的堅尼地城。
可能是南北行(經營南北貨品商行的統稱)時代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跡吧,上環和西營盤現在還有很多做批發和兼營門門市的海味鋪、藥材鋪、香燭店,保留著數十年不變的特色。表面雖然破舊雜亂,但貨品價格實惠,很多遊客及當地市民也遠道而來光顧。西營盤以西的石塘咀在戰前是妓寨雲集之地,所謂塘西風月就是指這裡的風流韻事,這些都可從張國榮、梅豔芳主演的名片《姻脂扣》中看到,不過現在石塘咀已不復舊貌了。
在西營盤與西環之間的半山上就是香港大學,香港很多高官和商政名人都是出身於此。這所著名學府的校園閒適恬靜,而且對外開放,遊人可以隨便入內參觀。
可從上路或下路由中環前往上環和西營盤。由上路前往的話,建議先乘半山人行電動樓梯至荷李活道,然後向西步行往文武廟及「古玩街」(荷李活道及摩羅街)。逛完後,沿樓梯街往下走,至皇后大道中轉左到摩利臣街,一.直向海濱(信德中心方向)走去,就會到達電車路旁的西港城。為省腳力,遊完西港城後,可乘電車到海味店林立的德輔道西(西營盤),購物後可以乘電車折返中環。
如想順道到香港大學參觀,則要沿文武廟側的樓梯街往上走,不久即可到達香港醫學博物館,再沿般鹹道步行便會踏足香港大學。離開時,沿薄扶林道往下走可達西營盤的德輔道西(海味街)購物,然後乘電車至西港城下車參觀,再步行或從上環站乘地鐵返回中環。
如從下路遊覽,則應從中環乘電車先到德輔道西(西營盤)購物,然後將所有行程倒轉來走即可。不過,如早已打算在德輔道西購物,建議經上路遊覽,最後才到德輔道西購買海味士產,以免購物後背著太多東西,令行動不便。
文武廟
建於1847年,經歷兩次重修,供奉文昌帝君與武帝,兼奉觀音及太歲。民間相信文昌代表功名和官祿,關帝則代表信義和財富。至今仍有父母在此為子女祈福及購買有利學業的「文昌筆」,使廟宇長年香火鼎盛。
清朝期間,這裡不但是上環區的宗教信仰中心,亦是華人集會、議事,仲裁和上課的地方。市民一旦遇上糾紛,便會在廟內以斬雞頭和燒黃紙來發誓,以示清白,此項儀式也曾被香港政府所承認。此外,廟內存有多件清朝文物,如兩條刻有「道光三十年」的石柱、鑄於道光二十七年的銅鐘及兩座以酸枝製造的鑾輿(神像出巡木轎)。
荷李活道.摩羅街
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以來第一條街道,因長滿冬青樹(Hollywood)而得名,中譯為荷李活道,又名文武廟直街。摩羅街本名Lascar Row,當年建有印籍勤務兵的宿舍,因此街道便被叫做「摩羅街」。後來,此處成為買賣二手貨品及書籍的地方,有些攤販還會售賣盜竊得來的「老鼠貨」,因此又被稱為「貓街」,意即顧客好像貓捉老鼠般去尋找貨品。
現時,售賣古玩的店鋪已由原來的荷李活道及摩羅上街、下街伸延至樂古道,成為香港最著名的古玩集散地,識貨之人豈能錯過。
華通陶瓷是荷李活道上一間著名店鋪,主要設計、製造和出口仿古陶瓷。此店位處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其中一個重要場地,原是倫敦傳道會於1888年成立的「道濟堂」的舊址,孫氏在港習醫期間經常到此參加宗教聚會,並結識到他的支持者。店門外設有紀念碑記載孫氏的革命歷史。
信德中心
信德中心位於上環地鐵站上層,分東、西翼兩座大樓,高約40層。毗連港澳碼頭,全日24小時提供來往香港至澳門的航運服務,方便旅客隨時啟程前往澳門。
上環大笪地
460年代,在上環海濱聚集了一-批售賣熟食及表演雜耍、戲曲的小販,每晚也吸引不少人到來消遣,故有「平民夜總會」之稱。在結業十年後,政府為促進經濟及旅遊業發展,於2002年10月重開大笪地,設置購物區、遊戲區和飲食區,售賣成衣、精品及工藝品等等,價格低廉。逢星期五、六、日晚上均舉行綜藝表演,臨近節日更有特備節目,讓昔日大笪地的熱鬧景象重現眼前。
西港城(舊上環街市)
建於1906年,屬法定古蹟。原有南北兩座大樓,南座於1980年拆除,留下來的愛德華式建築是北座大樓,外牆以紅磚砌成,入口有圓形拱門,結集哥德式及巴洛克式設計特色。
大樓在第二次大戰時曾用作糧倉,199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1991年,空置的舊街市被修年改建成售賣古玩及手工藝品的西港城,將原本在上環永安街(又稱花布街)營業的匹頭行安置在二樓,此外更舉辦懷舊展覽,是了解香港典故的理想地點。
總結:離開中環就會發現景致的變化,上環和西營盤的建築稍帶風霜,舊樓也特別多。但這種老舊的味道對遊客來說,卻別具吸引力。例如上環半山的摩羅上街,就是遊客和當地人愛逛的熱點,那裡有很多地攤,所賣的大都是撿破爛回來的貨色,可那些「破爛」正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而且價錢不貴,撿一兩件「破爛」當禮品也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