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間,據央視「3·15」晚會報導,河北省高陽縣是中國最大的毛巾生產基地,年產毛巾50億條,當地企業的生產線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毛巾可以保證檢查合格,而另一種毛巾則會用便宜的紗線加工,達不到國家標準,無法保證檢測合格。
在高陽縣辛留佐村,記者找到了一家專門生產毛巾紗的企業,工廠生產車間有一個配料池,池子裡是用來紡毛巾紗的原料,有的上面還沾染著綠色的汙漬,有刺鼻的味道,裡面的雜質清晰可見。那麼,這些再生棉,又是如何加工而成的呢?
在河北邯鄲南井寨村,廠子裡的舊衣服堆積如山,有毛衣、外套、秋衣秋褲,在沒有經過任何消毒程序後,經過機器絞碎、幾道開花程序,舊衣服重新變成了棉花,同時,產品包裝上,依然沒有任何警示標誌。
這些下腳料、就賣到紗線廠做成了紗線,紗線上同樣也不標註產品信息及警示語,就賣給了毛巾廠,最終做成毛巾。「這種不合格的毛巾,貼著符合國標的標籤,通過中小超市、批發市場、電商等銷往全國各地。」一位紡織品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這種達不到檢測標準的毛巾,他們一年的銷售額大概能賣到五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