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他教給世人的是,做人要厚道
他是民國時期最俊秀的男子之一,溫文儒雅。他有著滿腹的才華,但是除了他個人在歷史上做出的影響,他最重要的就是就是教給世人,做人一定要厚道。
在那個時候,他的厚道可是出了名的。他這個人寬厚善良,待人真誠。每次到了周末的時候,他的家裡就坐滿了人,他很歡迎各界的人到他的家裡來做客,也不會因為每個人的身份不同就改變了對人的方式。他會接濟貧苦的人們,也會用自己的力量來感化走錯道路的人,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細心周到。所以很多人也很樂意同他做朋友,始於才華,忠於人品。
胡先生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他很小就沒有了父親,是母親一手把他撫養成人。所以他十分的重孝道,對待母親也十分的敬重。生活有的時候並不會因為是弱者就同情弱他們,所以在失去父親以後,偶爾親戚們也會給他們臉色看。雖然胡先生那個時候還年幼,但是已經在這樣的境遇下快速的成長了,變得很會察言觀色。後來長大之後,他並沒有像自己的親人對待他們那樣對待別人。他深深的知道那樣的生活有多麼的難受,所以他從來不在別人的面前給別人臉色看。以德報怨,他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變得平和。
後來他被任命為駐美的大使,但是他當時並沒有很多這樣的經驗,所以在去了美國之後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他甚至還要求人辦事,每天都很忙,非常的辛苦,所以情緒也變得很差。但是他卻不會將這種情緒帶入到工作中,也不會讓它傷害到別人,每次有人來找他商量事情的時候,他也總是很平和。他曾經跟自己的妻子寫信說道,他現在做的事情是受罪的,但是既然來了,他就一定要用最好的精神來面對別人。說總不能擺了一張臭臉讓別人看吧,這樣大家都會跟著他一起受罪。
他就是這樣一個很寬厚的人。他總是對自己的兒子說要他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要多為別人想一想,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那樣才能與人為善。是的,如果很多事情都能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一下,不要只顧及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或許就會減少很多的衝突。他的母親在養育他的過程中受了很多的苦,但是她都忍受過來了,因為他是母親的希望。所以不管受了什麼樣的苦,也要努力的培養他成才,即便是生了重病,她都不願意讓人告訴自己的兒子。但是這樣的為他著想並不見得一定是為他好,身為子女,是要孝順長輩,也許比起其他的事情,他更想要的是陪在生病的母親身邊。如果因為這樣的「為兒子著想」,或許並不能給他帶來好處,反而更多的是內疚。
後來母親做主讓他跟一個封建教育下的女子訂婚,他是一個接受新思想的青年,怎麼能接受舊式的包辦婚姻呢?他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女子。在他們訂婚之後,胡先生就去遠方求學了,所以過來十幾年他們還是沒有結婚。但是他訂婚的妻子江東秀卻認為自己已經是胡先生的家人了。原本她是嬌慣的小姐,但是她卻親自照料胡先生生病的母親,一下就是十年。所以後來他也抗爭過,但是並沒有堅持到底,因為江小姐為他付出了太多,他也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後來他們結婚了,生活過得還是很幸福的。很多人都說他們是舊式包辦婚姻裡罕見的很幸福的一對。胡先生厚道,懂得感恩,也明白要對妻子負責任,所以他在婚後也一直很聽妻子的話。
雖然處在同一時代,但是他跟魯迅先生的性格可是差得遠了,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因為兩個人的信仰不同,所以尖銳的魯迅先生曾經諷刺過他幾次,寫了不少批評他的文章。但是胡先生卻很大度也不生氣,也不跟他吵架,也沒有回罵,他就這樣很輕描淡寫地把這件事情處理了。但是當後來魯迅先生遭到無端的謾罵時,他卻站出來為他說話,主持公道。
他說凡是要評論一個人的好壞,就應該用公正的眼光看待他。看到他好的地方,也要接受他不好的地方。哪怕到了年老的時候,他對於魯迅先生的評價也很中肯,始終也不曾有私心的惡意詆毀他,這樣的人,怎麼能不讓人親近和敬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