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突破,無人汽車、無人飛機等相繼出現,技術的不斷創新推動了製造業的革新,人工智慧技術對製造業的重塑,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10月16日~10月18日,在美國舉行的WSJ.D Live全球科技大會上,海航科技集團首次受邀參會,向世界展示了其在智能軟硬體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來發展。
D.Live由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主辦,對未來科技潮流和下一步的發展計劃進行權威的解讀,是科技行業的巔峰盛會,歷年有蒂姆·庫克、馬雲等眾多科技巨頭和大佬出席。今年峰會在洛杉磯舉行,來自全球主要科技企業的代表和風險投資家400多人參加,海航科技與寶馬、華為、愛普生、納斯達克和富國銀行等著名企業作為主贊助商。
2017年舉辦D.Live Summit的贊助商
2017年10月17日星期二」華爾街日報海航科技的封面
D.Live峰會現場景色
本次峰會上,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等話題受到業內廣泛關注。隨著人工智慧和無人駕駛技術在運輸行業的逐步推廣,總值6400億美元的世界航運產業,也將因科技的創新而重塑。此次,海航科技集團攜旗下海航量子智能關於智能軟硬體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來設想亮相世界舞臺,並講述了無人貨物運輸船的「新徵程、新格局」,受到海運業和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專業人士的廣泛關注。
在過去20年中,世界航運貿易發展迅猛,規模不斷擴大。據估計,2022年全球將會形成92億美元的無人貨物運輸船市場,而且這一市場將會在2030年進一步增加至700億美元,可以預見無人貨物運輸船市場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此背景下,今年6月28日,由海航科技集團發起,無人貨物運輸船開發聯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共9家單位入盟,成員涉及船舶設計、控制系統開發、動力系統、船舶建造方、船東以及業內政策標準制定方等。作為國內首個無人貨物運輸船領域的合作組織,聯盟的成立標誌著我國海洋貨物運輸船無人化變革的序幕拉開。
當地時間10月17日中午,在海航科技主持的以「智能製造」為主題的圓桌討論會上,海航科技投資(美國)執行長蘇強介紹,從需求和物流服務的升級來看,行業存在的問題如低端船舶產能過剩、環境汙染、人為錯誤以及海盜威脅等問題需要解決。自動化、AR、大數據和雲計算等高科技的發展為這些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海航科技投資(美國)執行長蘇強主持關於「智能製造」的圓桌會議
海航量子智能相關負責人介紹,「海航量子智能集產業勢能研製自主決策、自動控制、環境感知、遠程操控和綠色安全於一體的無人貨物運輸船,填補國內高技術船舶領域無人貨物運輸船的空白。」
據了解,無人貨物運輸船系統由岸基中心 、通訊衛星或4G/5G網絡、無人貨物運輸船組成。其中,無人貨物運輸船將數據通過通訊衛星或4G/5G網絡傳輸給岸基中心,由岸基中心進行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從而實現無人貨物運輸船自主航行。第一艘無人貨物運輸船預計將在2021年下水測試。
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全面實施,智能製造已成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伴隨著AI技術與IOT行業的發展,目前智能製造的研發已由技術驅動進入到場景綜合運用階段,那些具備豐富數據與應用場景的企業在智能製造產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依託24年產業運營經驗,海航擁有航空、酒店、機場、寫字樓、商超、住宅小區等實體場景,布局旅遊、金融、科技、物流、零售等服務環節。不同於傳統製造企業的技術升級路線,源於實體產業的業務需求、豐富的應用場景、海量數據資源,加上海航全球化資源整合能力,使得海航智能製造產業獨闢蹊徑。具體看來,其產品終端能深入到科技、航空、地產、酒店、物流、機場、金融等不同的場景中去,亦能獲得IT解決方案支持和先進位造能力的保障。
本次峰會上推出了諸多基於海航應用場景的智能製造產品,包括智慧機器人(飛機清洗機器人、船舶除鏽機器人、機場服務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生活服務類機器人等)、智能貨櫃(智能雲箱)等,還包括智能軟硬體生態創新平臺「優葩」。
海航科技展臺
道瓊首席產品和技術官Ramin Beheshti表示,「應用場景及研發對智能製造至關重要,海航全球化、多元化的廣泛應用場景將幫助海航科技在未來『智能製造』群雄爭鋒的時代中脫穎而出,成為未來科技領域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產業場景和核心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未來科技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作為海航集團面向未來戰略布局的大型產業控股集團,海航科技在海航集團豐富的產業場景和優勢數據資源的助力下,讓科技與應用場景相融相生,為世界創造更多可能,攜手共塑人類智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