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特稿 1970年是個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埃及亞斯文水壩竣工,數學家羅素去世,甲殼蟲樂隊散夥。同樣在那一年,四個美國宅男做了一件之後會驚天動地的事兒——他們搞了一個特殊的party。特殊在什麼地方呢?參加的人基本都是喜歡看漫畫的宅男。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聽起來內心毫無波瀾、當年僅有100來人參加的「死宅趴」,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有十幾萬人參加的大型…………死宅趴(誤)。這個party的名字就叫做聖地牙哥漫展,簡稱SDCC(San Diego Comics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也被稱為Comic-Con。雖然國際上很多漫畫活動都叫做「什麼什麼Comic-Con」,但是如果只說「Comic-Con」,那一定是指聖地牙哥漫畫展。
如今的SDCC早已不僅僅是美漫屆的最高盛會,還會有眾多好萊塢年度重磅大片來此宣傳。因此,每年一到了漫展將要舉辦的那幾天,來自美國各州乃至全球各地的動漫影視粉絲都會蜂擁至此,來一場聲勢浩大的狂歡盛宴。
SDCC至今已有47年的歷史,第一屆於1970年舉辦,創始人是四位居住在聖地牙哥市的本地漫畫界人士。他們先是在當年3月21日舉辦了一個叫做「Minicon」(迷你展)的小規模活動試水,舉辦地點在聖地牙哥市的美國格蘭特酒店大堂。當時僅有145個觀眾到場,而嘉賓也只有2位:畫家Mike Royer(當年29歲,後來成為漫威公司的主筆)和亞文化研究者、漫畫書收藏家(其實就是個有名的宅男)Forrest J Ackerman。
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四位朋友覺得這個活動還值得舉辦。於是在同年8月份,等美國的學生都放暑期了,他們又在同一地點舉辦了一次正式的活動,叫做「Golden State Comic Book Convention」(金州漫畫書展),這一次,現場來了185位觀眾。
1973年,在經歷了「迷你展」「金洲漫畫書展」「聖地牙哥西部漫畫書展」幾個名字之後,這個活動終於把名字定為San Diego Comic-Con,活動時間持續了5天,並首次設定了「與名人一起聚餐」的環節。
從最開始的幾百位觀眾,到現在已有十幾萬人參加的盛會,擁有四十多年的SDCC如今已是北美地區最大、全球第四大規模的亞文化展會(前三名分別是日本的Comiket,法國的安古雷姆漫畫展和義大利的Lucca漫畫遊戲展),實際內容也遠超漫畫,更涵蓋了動畫、電影、電玩、模型、Cosplay等流行文化娛樂產品。
因為人數每年遞增,歷史上SDCC的舉辦地點多次改動,最後一次地址變動是在2004,從聖地牙哥會展中心大堂擴展至整個會展中心(面積57000平方米,理論可容納125萬人)。舉辦方今年剛剛與聖地牙哥市籤了合同,直到2021年都會一直在該地舉辦。而當地的56家酒店也已籤了合同,保證在2019-2021年的漫展期間酒店房價不能提高超過4%。
如今,Comic-Con的狀態非常穩定:舉辦時間為每年7月上旬的某個周四到周日,為期四天,地點不變。 今年的舉辦時間為7月20日——7月23日。
作為北美最大規模的文化活動之一,SDCC負責頒發兩個重要的獎項,一個是榮譽類獎項Ink Award,即「墨水瓶獎」:用於褒獎每年在動漫、電影和幻想小說有傑出貢獻的人。這個獎項沒有獲獎細分的門類,只有一個長長的人名名單,名單數量也不固定。
另一個則是漫畫界的奧斯卡,北美漫畫產業中最有分量的獎項Eisner Award,即「艾斯納獎」,以漫畫大師威爾·艾斯納(1917-2005)的名字命名,用於記錄美國漫畫界的開拓性和創造性成就。艾斯納獎從1988年開始頒發,獎項設置歷年來不斷細化,現在獎項數量多達49個,從最佳單篇故事、最佳系列故事一直細化到最佳字母書法家最佳出版設計,威爾·艾斯納名人堂等等,囊括了美國漫畫行業的方方面面。
美國漫畫經歷了30年代的初創期,二戰之後的蕭條期,之後迎來了50年代以
《閃電俠》為首的回暖和60年代漫威公司以蜘蛛俠為首的超級英雄爆發時期,而Comic-Con就是在這個時代誕生,可以說是為重整旗鼓的美國漫畫做一個見證。從1980年到1990年,Comic-Con的參與人數從5000增加到了13000人。
1992,Todd McFarlane和Jim Lee等幾位畫家成立了影響美國漫畫界的Image Comics公司,意義在於改變了原有的漫畫創作模式:公司不再擁有版權,版權屬於創作者個人。創作團隊從此開始明星化運作,SDCC在這裡充當了最好的展示平臺,觀眾的人數也呈幾何倍數增長,美國漫畫也走入了一個更加富有現代審美的時代:
《再生俠》、
《魔女之刃》這些作品都是這一時期湧現的。
90年代之後,漫畫改編的電影走向大製作的正規,尤其是21世紀之後,財大氣粗、歷史悠久的電影公司開始大規模入駐SDCC,成為漫畫展上非常重要的參展部分,這裡也正式成為各路粉絲的碰頭之處。
SDCC的市場部經理Glanzer曾說過,SDCC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擁有強大的朋友」,而這個朋友指的就是影視圈子。
好萊塢其實從一開始就在參與動漫展。在1970年他們接待的第一批客人中就有著名導演弗蘭克·卡普拉(1897-1991,作品有
《一夜風流》、
《浮生若夢》等等)。而在1976年,漫展為當時還是一個創業青年的喬治·盧卡斯提供了一個攤位,以幫助他的科幻巨作
《星球大戰》在第二年的上映。
而美國最大的兩家漫畫出版公司,Marvel和DC,如今已經分別被電影公司買下。1989年,蒂姆·伯頓的
《蝙蝠俠》電影上映,獲得巨大成功,漫畫改編電影開始走向大投資、大明星的正軌,而2000年的
《X戰警》系列和2002年的
《蜘蛛俠》系列更是正式拉開漫威漫畫電影的大幕,也將漫畫電影帶向一個新高潮至今。
2009年,好萊塢電影人帶領大量科幻奇幻類電影作品在Comic-Con大規模宣傳,其中包括
《阿凡達》、
《鋼鐵俠2》、
《創:戰紀》等等,一時幾乎風頭無兩,這屆Comic-Con也被人戲稱為Holly-Con。
但事實上,在漫展上亮相的電影遠遠沒有電視劇多。很多著名的電視臺,比如Showtime、HBO、Syfy、Starz,每年都會在漫展上有自己的展位,再加上如今風頭正盛的Netflix,在漫展上展出的電視劇數量過百,規模遠超電影。
今年的漫展會場攤位分布圖
雖然展會的核心是動漫,但是正如美國漫畫的影響力已經涉獵到美國文化的方方面面,SDCC也已從最初的小眾漫畫創作者的讀者見面會,變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亞文化大展,各種流行文化產品都能入駐其中。這種開放態度打造出了「天下宅男是一家」的和諧氣氛,也是讓SDCC能夠獲得10萬+的現場觀眾,以及成百上千萬雖沒能去到現場卻仍舊即時關注著漫展動態的觀眾的重要原因。
【1】第一屆正式的「金州漫畫展」,規模雖然比3月份的「迷你展」好一點,但是觀眾也只有300人。不過嘉賓卻有當時最著名的漫畫家
Jack Kirby(美漫教父斯坦·李御用畫家,漫威超級英雄世界奠基人),和兩位日後成為名家的幻想小說作者Ray Bradbury和A. E. van Vogt。
【2】1979年的SDCC結束後,小偷潛入到財務人員的家中,盜走了12000美元展會收入,這筆錢相當於今天的21萬6千元人民幣。
【3】1984年因為洛杉磯奧運會,漫展提前到6月28日舉辦,是歷年來最早的一次。
【4】漫展直到1979年才有一個自己的logo,設計師是漫畫家Rick Geary。Logo為黑白圖,有一隻醒目的大嘴鳥,漫畫感很強。
【5】如今SDCC的logo那隻大眼睛,出自漫畫家Richard Bruning之手,自1995年首次亮相沿用至今。也正是同年,SDCC從「漫畫展」升級為「國際漫畫展」。
【6】同樣在1985年,已經有15年歷史的SDCC才僱用了一位職業經理人,Fae Desmond。
【7】1988年的漫展觀眾人數還不足一萬人,但是已經有日本動畫公司開始入駐了。
【9】SDCC首次出現網絡黃牛黨是在2008年,主辦方開通了自己的Ebay官方帳戶,有相當多人自己將票買到手之後高價在Ebay和Craigslist上出售,並炒到天價。
【9】 銷售的最快紀錄是在2011年3月3日。在這一天,官方放出通行套票之後的90分鐘內,網際網路上能看到的票全部售罄。
【10】墨水瓶獎第一屆就將獎項迫不及待地頒給了
斯坦·李和
傑克·科比,威爾·艾斯納在第二屆才拿到這個獎項。而自從1988年有了艾斯納獎之後,威爾·艾斯納本人年年到場,在漫展現場親自頒發,直到2005年去世,那一年頒獎現場也舉辦了他的贊禮。
前段時間剛從坎城電影節歸來的「時光網公款吃喝玩樂媒體報導團」日前已經安全抵達聖地牙哥,當家花旦主持人Lillian將會在17日-24日期間為大家帶來超好看的2017聖地牙哥動漫展特別節目,(我前段時間消失就是因為去策劃這檔節目了哦)不看一定是你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