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 csdn
地址 | https://blog.csdn.net/qunnie_yi/article/details/80128463
作者 | csdn王藝
編輯 | 機器學習算法與自然語言處理公眾號
本文僅作學術分享,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文處理
上文介紹了Batch Normalization技術。Batch Normalization是加速訓練收斂速度的非常簡單但又好用的一種實用技術,下面我們介紹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的DropOut技術。
4. Dropout
4.1 Dropout簡介
dropout是一種防止模型過擬合的技術,這項技術也很簡單,但是很實用。它的基本思想是在訓練的時候隨機的dropout(丟棄)一些神經元的激活,這樣可以讓模型更魯棒,因為它不會太依賴某些局部的特徵(因為局部特徵有可能被丟棄)。
上圖a是標準的一個全連接的神經網絡,b是對a應用了dropout的結果,它會以一定的概率(dropout probability)隨機的丟棄掉一些神經元。
4.2 Dropout的實現
實現Dropout最直觀的思路就是按照dropout的定義來計算,比如上面的3層(2個隱藏層)的全連接網絡,我們可以這樣實現:
""" 最原始的dropout實現,不推薦使用 """
p = 0.5
def train_step(X):
H1 = np.maximum(0, np.dot(W1, X) + b1) U1 = np.random.rand(*H1.shape) < p H1 *= U1 H2 = np.maximum(0, np.dot(W2, H1) + b2) U2 = np.random.rand(*H2.shape) < p H2 *= U2 out = np.dot(W3, H2) + b3
def predict(X): H1 = np.maximum(0, np.dot(W1, X) + b1) * p H2 = np.maximum(0, np.dot(W2, H1) + b2) * p out = np.dot(W3, H2) + b3我們看函數 train_step,正常計算第一層的激活H1之後,我們隨機的生成dropout mask數組U1。它生成一個0-1之間均勻分布的隨機數組,然後把小於p的變成1,大於p的變成0。極端的情況,p = 0,則所有數都不小於p,因此U1全是0;p=1,所有數都小於1,因此U1全是1。因此越大,U1中1越多,也就keep的越多,反之則dropout的越多。
然後我們用U1乘以H1,這樣U1中等於0的神經元的激活就是0,其餘的仍然是H1。
第二層也是一樣的道理。
predict函數我們需要注意一下。因為我們訓練的時候會隨機的丟棄一些神經元,但是預測的時候就沒辦法隨機丟棄了【我個人覺得也不是不能丟棄,但是這會帶來結果會不穩定的問題,也就是給定一個測試數據,有時候輸出a有時候輸出b,結果不穩定,這是實際系統不能接受的,用戶可能認為你的模型有」bug「】。那麼一種」補償「的方案就是每個神經元的輸出都乘以一個p,這樣在」總體上「使得測試數據和訓練數據是大致一樣的。比如一個神經元的輸出是x,那麼在訓練的時候它有p的概率keep,(1-0)的概率丟棄,那麼它輸出的期望是p x+(1-p) 0=px。因此測試的時候把這個神經元乘以p可以得到同樣的期望。
但是這樣測試的時候就需要多一次乘法,我們對於訓練的實時性要求沒有測試那麼高。所以更為常見的做法是如下面的代碼:
p = 0.5 # 保留一個神經元的概率,這個值越大,丟棄的概率就越小。
def train_step(X): H1 = np.maximum(0, np.dot(W1, X) + b1) U1 = (np.random.rand(*H1.shape) < p) / p # first dropout mask. Notice /p! H1 *= U1 # drop! H2 = np.maximum(0, np.dot(W2, H1) + b2) U2 = (np.random.rand(*H2.shape) < p) / p # second dropout mask. Notice /p! H2 *= U2 # drop! out = np.dot(W3, H2) + b3
def predict(X): H1 = np.maximum(0, np.dot(W1, X) + b1) # no scaling necessary H2 = np.maximum(0, np.dot(W2, H1) + b2) out = np.dot(W3, H2) + b3上面的代碼在訓練的時候給U1的每個元素除以p,相當於給H1放大1/p倍,那麼預測的時候,那麼後面層的參數學到的就相當於沒有dropout的情況,因此預測的時候就不需要再乘以p了。比如第1層的輸出是100個神經元,假設每一個神經元的輸出都是0.5。如果沒有dropout,這100個神經元都會連接到第二層的第一個神經元,假設第二層的第一個神經元的參數都是1,那麼它的累加和是50。如果使用了0.5的概率保留,則第二層第一個神經元的累加和變成了25。但是上面的算法,我們對每個神經元的輸出都先除以0.5。也就是第一層每個輸出都是1,一個100個輸入給第二層的第一個神經元,然後又以0.5的概率丟棄,那麼最終累加的結果還是50。這樣就」相當於「補償」了第二層的「損失」。
4.3 實現
我們打開作業2的Dropout.ipynb。
4.3.1 cell1-2
和之前的一樣的代碼
4.3.2 cell3
打開layers.py,把dropout_forward裡缺失的代碼實現如下:
if mode == 'train': [N,D] = x.shape mask = (np.random.rand(N,D) < (1-p))/(1-p) out = x * mask elif mode == 'test': out = x代碼非常簡單,不過注意的是這裡的p是丟棄的概率,所以保留的概率是(1-p)。
運行這個cell的結果如下圖:
注意使用不同的dropout的結果是差不多的,因為我們實現的方法是「補償」,如果您使用第一種實現,那麼均值應該隨著p而變化
4.3.3 cell4
接下來是實現dropout_backward,這也非常簡單,只有一行代碼:
if mode == 『train』:
然後我們運行cell4進行gradient check
4.3.4 cell5
然後我們需要修改fc_net.py來增加dropout的支持,具體來說,如果dropout參數不是空,那麼每一個relu的輸出都需要增加一個dropout。
4.3.4.1 loss函數
init裡代碼已經處理好了,不需要任何修改,我們只需要修改loss的forward和backward部分。
首先是loss函數的forward部分:
dropout_cache = {} for i in range(1, self.num_layers): keyW = 'W' + str(i) keyb = 'b' + str(i)
if not self.use_batchnorm: current_input, affine_relu_cache[i] = affine_relu_forward(current_input, self.params[keyW], self.params[keyb])
else: key_gamma = 'gamma' + str(i) key_beta = 'beta' + str(i) current_input, affine_bn_relu_cache[i] = affine_bn_relu_forward(current_input, self.params[keyW], self.params[keyb], self.params[key_gamma], self.params[key_beta], self.bn_params[i - 1])
if self.use_dropout: current_input, dropout_cache[i] = dropout_forward(current_input,self.dropout_param)和之前的代碼比其實就增加了兩行,如果self.use_dropout。
當然還要記得在外面定義dropout_cache這個dict
然後是backward部分:
for i in range(self.num_layers - 1, 0, -1): if self.use_dropout: affine_dx = dropout_backward(affine_dx, dropout_cache[i])
if not self.use_batchnorm: affine_dx, affine_dw, affine_db = affine_relu_backward(affine_dx, affine_relu_cache[i])
else: affine_dx, affine_dw, affine_db, dgamma, dbeta = affine_bn_relu_backward(affine_dx, affine_bn_relu_cache[i]) grads['beta' + str(i)] = dbeta grads['gamma' + str(i)] = dgamma在for循環的最上面增加 if self.use_dropout這兩行。
注意順序,我們是把dropout放到激活函數之後,因此反向求梯度是要最先計算affine_dx
完成代碼後我們執行這個cell堅持梯度是否正確計算:
4.3.5 cell6-7
As an experiment, we will train a pair of two-layer networks on 500 training examples: one will use no dropout, and one will use a dropout probability of 0.75. We will then visualize the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ies of the two networks over time.
接下來我們做一個實驗,我們會用500個數據訓練一對2層的網絡:其中一個使用dropout(0.75的丟棄概率),一個不用。
訓練數據上的準確率
驗證數據上的準確率
從上面兩個圖可以看出:不使用dropout,訓練數據很少時會過擬合,在訓練數據上準確率100%,但是驗證數據上只有28%。而使用了dropout之後,訓練數據90%,但是驗證數據上能提高到30%以上。
這說明dropout確實能緩解過擬合的問題。
本篇文章介紹了Dropout技術,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講解一個CNN網絡的具體實現。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csdn王藝」的原創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及本聲明。
原文連結:
https://blog.csdn.net/qunnie_yi/java/article/details/80128463
重磅!憶臻自然語言處理-學術微信交流群已成立
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小助手將會邀請您入群交流,
注意:請大家添加時修改備註為 [學校/公司 + 姓名 + 方向]
例如 —— 哈工大+張三+對話系統。
號主,微商請自覺繞道。謝謝!
推薦閱讀:
【長文詳解】從Transformer到BERT模型
賽爾譯文 | 從頭開始了解Transformer
百聞不如一碼!手把手教你用Python搭一個Transfor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