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強LED網 作者:—— 時間:2010-10-20 14:28
上海三思成立於1993年。其時,證券營業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上海三思瞄準這一市場,推出了證券行情顯示屏,一年時間壟斷了全國90%的券商營業部行情顯示屏。
1995年,多家證券行情顯示屏企業加入競爭,上海三思決定進行業務拓展,向產品質量要求更高的戶外廣告顯示屏進軍。三思掘得了第二桶金。
1996年,上海三思依靠全國大規模興建的高速公司掘到了第三桶金——LED高速公路顯示屏。
2008年,隨著上海製造成本上升以及公司規模擴大,上海三思決定在浙江嘉善興建第二生產基地,研發中心仍然留在上海,研發方向拓展至LED照明領域。
2010年,上海三思中標上海世博會多個場館的顯示屏以及燈光工程。
上海三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三思)坐落在上海閔行區莘莊附近一條偏僻的馬路旁,工廠和辦公區連為一體,門口並沒有特意打理,但前來洽談生意的客戶絡繹不絕。
就是這樣一家外表看上去不怎麼樣的公司,連續五年成為中國本土LED(發光二極體)行業銷售額最高的企業,該公司近年開發的LED照明應用解決方案正在為其帶來收益。
LED是目前政府和資金都在追逐的朝陽產業。LED可以做顯示屏,大量的戶外廣告也多通過LED技術呈現,其近年另一重要用途是光源照明,上海世博場館室內照明光源中80%都採用LED光源。
上海三思董事長陳必壽原是交通部設在上海某研究所的研究員,在上世紀90年代下海經商的大背景下,陳必壽在1993年成立了上海三思,彼時證券公司正在大舉開設證券營業網點,需要大量LED顯示屏。陳必壽瞄準證券行情顯示屏,成為本土第一批進軍LED顯示屏領域的企業家。
上海三思由於開發商用產品,人們對這家公司比較陌生,但提到三思一些知名的應用解決方案,人們就比較熟悉。比如,為迎接世博會,上海延安路高架晚上都有燈光亮化工程,其中延安中路段和南北高架道路的藍色LED燈就是三思的解決方案。再舉例說,世博國家電網館具有「魔盒」之稱的六面體LED全彩色顯示屏。
最早介入國內LED行業,加上國家現在提倡節能環保,上海三思的發展環境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不過這家低調樸實的小企業也在遭遇「成長的煩惱」,管理層憂慮的是在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如何能穩步前進,管理不失控。
堅持走高端路線
LED顯示屏發展到現在已很普及,可以看到街邊修鞋鋪、房產中介都用上了LED顯示屏來推銷生意,這也意味著LED行業的競爭已日趨激烈,價格成為很多企業的考慮因素。即便如此,上海三思至今還是一直走高端路線,其重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的理念至今都沒有變。
上海三思總經理王利仲日前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三思的定位是走高端路線,這也是三思的競爭力所在,「我們的產品無論是證券行情顯示屏還是高速公路誘導屏,都對產品質量要求很高。低端的產品我們不做,避免與那些企業競爭。」
據介紹,上海三思的LED顯示屏佔領全國證券行情顯示屏60%-70%的份額,佔領高速公路顯示屏60%-70%的份額,成為高端LED顯示屏市場的領導者。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三思的顯示屏被用在多個場館。據介紹,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主會場的高清LED顯示屏、國家電網館外面顯示牆的LED燈光系統、國家石油館那個三角形的LED彩色顯示屏,都是三思的產品。除了LED顯示屏,上海三思也在著力拓展LED照明這一新市場,並且已經有所斬獲,比如,深圳地鐵2號線就是採用三思的LED燈光系統產品。
「我們當初做證券行情顯示屏,證券公司每天都有股民在看行情,對質量要求很高。」王利仲表示,董事長陳必壽的理念就是注重產品質量,哪怕為此公司發展慢一點,也要把質量搞搞好。「我們做了很多戶外廣告LED大屏,這種大屏的廣告投放價格都很貴,廣告商都是一些很有實力的大企業,他們對顯示效果非常看重,如果裝上去出現問題,客戶接下去就不會再和我們合作,而且口碑在業界會很壞。」由於LED顯示屏目前屬於新興行業,加上後端加工門檻不高,一下子湧入了大量的小企業,但像上海三思這樣設有研發中心的企業並不多。王利仲表示,上海三思的研發中心有員工約200人,這一數量在本土LED企業中算是比較多的。
「走高端路線也會遇到煩惱,客戶裡面真正懂得LED技術的並不多,因此比價格還是很普遍的,這時我們去投標就會吃虧,但是有些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最終比來比去還是寧願多花一點錢選擇我們。」王利仲稱,今年5月份剛剛中標的深圳地鐵2號線LED照明燈這一大單,客戶多方比較最終還是選擇了上海三思。
部分製造中心外遷
在全國LED產業布局中,珠三角的廣東在LED加工製造中佔有優勢地位,上海的比較優勢則是人才以及原有的技術基礎比較高,由於土地資源稀缺,人力成本較高,在加工製造領域上海並無成本優勢。
上海三思已經決定把工廠遷移到浙江嘉善,公司的研發和設計中心則繼續留在上海。王利仲表示,珠三角電子廠雲集,做LED終端製造的小企業成本優勢明顯,三思的長遠布局是把研發中心留在上海,製造工廠外遷,以尋求成本優勢。據介紹,上海三思已經在浙江嘉善設立工廠,其規模是目前上海工廠的兩倍。
「上海土地資源稀缺,加上人力也比較貴,相反周邊的一些小城市無論土地和人力成本都有優勢,但是研發和設計我們肯定還會留在上海。」王利仲表示,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在研發中心的力量會進一步加強,公司也會涉足LED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技術研發和攻關。
據了解,上海三思計劃成立LED應用系統實驗室。
LED產業鏈分為上遊的晶片、中遊的封裝和下遊的應用解決方案。上遊的晶片主要由科銳、飛利浦、歐司朗等企業把持,中國本土企業更多從事封裝和應用中下遊,技術含量少,利潤低。
科銳中國市場拓展總經理唐國慶日前告訴早報記者,本土LED產業企業中,很多做上遊LED晶片的公司現在都不能盈利,相反做封裝幾乎每家公司都有盈利。王利仲表示,公司也考慮到上遊LED晶片技術難度比較大,目前公司並不計劃向LED晶片領域進軍,公司還是想集中在中下遊好好做好應用產品。據介紹,目前上海三思的研發人員有100多人。
遭遇「成長的煩惱」
目前LED產業處於高速成長的早期,平均年增長率在30%左右。上海三思的發展速度與行業平均水平差不多。據介紹,2009年上海三思的年銷售額達到7億元,增長率在30%左右。但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王利仲也坦言公司出現「成長的煩惱」。
「很多企業在高速擴張過程中把控不住發展節奏,使得公司發展偏離了方向,因此我們的董事長一直強調抓產品質量,哪怕發展慢一點,也要穩步發展;但是對LED行業來說,有很多機會,很多小企業通過各種各樣的機會突然發展壯大,我們如何能繼續保持領先,這也是問題,如果我們無法保持領先,接下來生存也很困難。」王利仲表示,這是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普遍問題,幾億元的銷售規模還無法掌控行業的發展。
上海三思作為一家優質小企業,曾有外資提出收購要求,但遭到董事長陳必壽拒絕。作為一家行業前景不錯、自身發展潛力也很好的小企業,上海三思也有上市融資的條件,但陳必壽認為目前還不是合適的時機,公司還希望在這幾年好好做做,並不想提早上市,使企業發展受到影響。就像王利仲所言,目前以上海三思的規模,還無法把控行業的發展,更多有實力的大企業已跨界進入LED行業。早報記者了解到,TCL、康佳等傳統家電企業已經進入了LED行業,這勢必對三思形成一種壓力。
「TCL、康佳這種大企業,可以動用的資源比我們多,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收購來快速擴大規模,我們是一家小企業,可以動用的資源很少,管理層也有壓力。」王利仲稱,公司還是低調做好自己的管理,做好產品,並不計劃採用收購等方式快速擴大規模。
王利仲表示,小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和管理經驗都較大企業有差距,收購整合始終是一個難題,公司現在還沒有做好收購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