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講究的是「信、達、雅」,雖然只有簡單的三個字,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中英兩種語言其實代表的是兩種思維方式、兩種文化背景,因此許多事物並不能在對方的語言體系中找到相對應的詞彙。今天我們借兩個詞的英文翻譯來展示一下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
想必大家對我國的交通銀行和幾所交通大學都不會陌生,但是你們知道這兩者的英文名字嗎?學過英語的同學可能會想到「交通」對應的英文是traffic或者transportation。那麼我們的大學和銀行採用的是哪個詞呢?我們先來看看交通大學的翻譯。無圖無真相,先給大家放一張北京交通大學的校徽:
我們可以看到,交通大學的官方翻譯為「jiaotong university」。為什麼要這麼翻譯呢?
我國的五所交通大學同源於1896年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南洋公學。在12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逐漸發展成了現如今這五所大學。上海交大校長張杰,在建校114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上,道出了「交通」二字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對「交通」的理解源自莊子所云「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闡釋的是一種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中國人對宇宙萬物和諧共生的哲學認知,是對自然規律的獨特感悟。
其實莊子的這一說法最早出自於《易經》,原話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古人認為,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萬物大通之時。用大白話說:天和地和諧共處時,萬物才可能生存、繁衍。
由此可見,此「交通」在英文中根本沒有對應的詞彙,就像「陰、陽」「風水一樣」,唯有採用漢字所對應的拼音。
再來看看我們的交通銀行:
這裡的「交通」採用的是communication,取的是「交流、溝通」之意。我特意問過在交通銀行工作的朋友這個「交通」的含義。朋友跟我說這個交通銀行的「交通」最初確實是指的陸地上的這個車馬交通,英文名用的也是transportation。它創建於1908年,成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負責借款贖回京漢鐵路的經營權。後來由於歷史原因,這個採用transportation翻譯的銀行被帶到了臺灣,大陸的銀行為了區分,採用了communication的翻譯。
語言文化博大精深,真的是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