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礦源可能會引發戰爭?不是鈦、鎂、鎢、錸,很多人還不認識

2020-12-22 迷彩前沿

導語:什麼礦源可能會引發戰爭?不是鈦、鎂、鎢、錸,很多人還不認識

擁有著豐富的礦產,反面可能會給國家帶來戰爭,而正面則會使國家發展壯大。曾經的盧森寶就是一個例子,它在歷史上被侵略了三次,不僅被德法戰爭當中戰敗的法國侵略,將地割給德國,後來還被兩個國家先後侵略的只剩2500平方公裡。按理說這麼一個小國很快就會被吞併了的,但事實並沒有,反而依靠著僅剩的國土當中豐富的鐵礦一躍發展成為世界高度發達國家之一。

礦是蘊藏地層中的自然物質,它是經過漫長的時代變遷在地下慢慢演變而成的,並不能人工製造,因此十分的有限也十分的珍貴。礦有很多種,有金礦、油礦、鐵礦、石礦、煤礦……它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十分的受到各國的重視。我們所熟知的中東地區就是擁有著大量的石油資源,因此常年的爭端不斷,無休止的戰爭幾乎都與這些石油有關。

但是這些石油礦產還不是最可能引發戰爭的礦源。除了石油,這些礦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更是各個國家擠破頭也想要擁有的對象,很多的武器在製作上都離不開這些資源。這些礦源包括鈦、鎂、鎢、錸、等稀有資源,只要擁有任何一樣,除非這個國家十分的強悍,否則就是燙手山芋。但是這些並不是最容易引發戰爭的礦源,還有一種礦源,比這些更為稀有,那就是鈾。

鈾是製作核武器的關鍵材料,因此成為了各國爭相搶奪的對象,就算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軍事強國美國,除了現有的6800枚核彈頭以外,鈾的儲存量都是十分的稀少的。鈾的稀有程度可以說是金屬礦源裡面最少的,在世界上更是有價無市, 要是哪一個軍事弱小的國家擁有了它,無疑都是眾矢之的,太平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種礦產資源是最容易引發戰爭的。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礦源可能會引發戰爭?並不是鈦、鎂、鎢、錸
    說到戰爭,我們可能會想到伊拉克戰爭,因為這是一場持續時間很久的戰爭。美國之所以攻打伊拉克,原因是伊拉克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場戰爭都是因為爭奪資源而起,就比如盧森堡這個國家,因豐富的礦產資源,被其它國家侵略了三次。
  • 歐洲戰略小金屬報價12月10日(鎂銻鉍鉻鈷鎘鈉鈦鋯鈮釩鍺)
    原標題:歐洲戰略小金屬報價12月10日(鎂銻鉍鉻鈷鎘鈉鈦鋯鈮釩鍺)
  • 錸:用於航空航天發動機的戰略級材料
    這些犧牲的人當中,就有年僅27歲的物理天才莫塞萊。後來,科研科普與科幻三相大師阿西莫夫認為,如果莫塞萊待在實驗室,他應該會獲得191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按年產量來說,錸的峰值產量(不包括回收的錸)為4.5噸。作為參考,小火箭給出黃金的年均產量為1400噸。金子的產量是錸的311倍。第三,錸非常耐高溫。錸的熔點是3186℃。縱觀元素周期表,這個熔點排第3位。從耐高溫的角度來看,錸僅次於碳和鎢。
  • 鎢的性質和主要用途
    由含錸量低的鎢錸合金絲與含錸量高的鎢錸合金絲製造的熱電偶,其測溫範圍極寬(0~2500℃),溫度與熱電動勢之間的線性關係好,測溫反應速度快(3秒),價格相對便宜,是在氫氣氛中進行測量的較理想的熱電偶。    鎢絲不僅觸發了一場照明工業的革命,同時還由於它的高熔點,在不喪失其機械完整性的前提下,成為電子的一種熱離子發射體,比如作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源。還用於作X射線管的燈絲。在X射線管中,鎢絲產生的電子被加速,使之碰撞鎢和鎢錸合金陽極,再從陽極上發射出X射線。
  • 原來元素周期表還可以這樣背?想記不住都很困難!
    口訣記憶法  第一周期:氫 氦――→侵害  第二周期:鋰 鈹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 鯉皮捧碳,蛋養福奶  第三周期:鈉 鎂>  鉬 鎝 釕 ――→ 不得了  銠 鈀 銀 鎘 銦 錫 銻 ――→ 老把銀哥印西堤  碲 碘 氙 ――→ 滴點鹹  第六周期:銫 鋇 鑭 鉿 ――→彩色貝殼藍色河  鉭 鎢
  • 化學元素周期表口訣,別告訴我你還不知道哦!
    每個化學老師的口訣肯定不一樣,看看小編整理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口訣》,老師們可以比較一下,看看我的是不是更好記一些呢,可以教給學生哦,讓TA們一起輕鬆學記化學元素周期吧。最愛美,攝影煙花放光輝;  我是鋁,常溫裡,濃硫酸裡把澡洗;  我是矽,色黑灰,信息元件把我堆;  我是磷,害人精,劇毒列表有我名;  我是硫,來歷久,沉澱金屬最拿手;  我是氯,色黃綠,金屬電子我搶去;  我是氬,活性差,霓虹紫光我來發;  我是鉀,把火加,超氧化物來當家;  我是鈣,身體愛
  • 試試 口訣記憶法:化學元素表輕鬆記憶,不在為記不住煩惱
    每句順口溜還包含元素的特性和用途。但這個順口溜的準確度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每句話還提煉出化學元素在生活中的用途,從而體現某個元素的特點。  3、網友看法  重慶實驗中學高一(2)班學生韓小小(化名)表示,10月底,班裡就開始瘋傳這份順口溜,因為內容有趣,甚至還有點惡搞意味,大家還將順口溜改編運用到其他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