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2020-12-17 百家號

1,Science | 張峰等開發體內Perturb-Seq技術手段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來源:BioArt

全外顯子測序(WES)分析揭示出大量與神經發育疾病風險相關的新的功能喪失變異,包括自閉症和神經發育遲緩(ASD/ND),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確定的常見變異相比,這種新發現的風險變異通常具有較大的效應效能、較強的滲透性,並且發生在基因編碼區域,因此為疾病建模和機理研究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切入點。

11月27日,來自Broad研究所的Xin Jin、Aviv Regev、張峰和Paola Arlotta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In vivo Perturb-Seq reveals neuronal and gli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risk genes,研發出一種體內大規模遺傳功能研究技術Perturb-seq:首先利用CRISPR-Cas9在35個ASD/ND新發風險基因中引入移碼突變,隨後轉染進子宮內發育的小鼠大腦中,然後對出生後大腦中受到幹擾的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測序分析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類中鑑定出細胞類型特異和進化保守的基因模塊。這些風險基因的擾動會影響到神經發育過程中反覆出現的基因模塊和細胞類型,證明這些風險基因對關鍵細胞過程的影響。用這個高通量方法一次性檢測了35個自閉症基因,並且檢測他們在不同的腦細胞態裡的功能。

2,Nature子刊: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生的關鍵腦區

來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

圖註:LPBN環路調控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機制模式圖

11月25日,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團隊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Parabrachial nucleus circuit governs neuropathic pain-like behavior 的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利用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CPN)小鼠,結合在體神經元鈣信號檢測、電生理、光遺傳學及行為學檢測等,發現LBPN穀氨酸神經元的活動不僅對神經痛和生理性痛的傳遞都至關重要,也是產生神經痛的充分和必要的條件。而只佔LPBN神經元10%的GABA能神經元則對神經痛的發生和傳遞起到關鍵的門控作用。該研究不僅為深入理解神經痛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神經痛的臨床幹預提供重要的新靶點。

3,Science子刊詳解:臨床試驗表明靶向GD2的CAR-T細胞有望治療神經母細胞瘤

來源:轉化醫學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和倫敦大學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旨在靶向癌性腫瘤的新型CAR-T細胞療法,它在患有神經母細胞瘤(一種罕見的兒童癌症)的兒童身上顯示出有希望的早期結果。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5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titumor activity without on-target off-tumor toxicity of GD2–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neuroblastoma」。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患者自身的T細胞經改造後表達靶向GD2表面蛋白的CAR分子,由此產生的CAR-T細胞稱為GD2 CAR-T細胞。GD2在幾乎所有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表面上高表達,但在健康細胞中極低表達。研究發現,當使用充足劑量的GD2 CAR-T細胞時,這種治療能誘導部分接受治療的患者的腫瘤迅速縮小。這些效果是短暫的。重要的是,在所有患者中,CAR-T細胞沒有對表達GD2分子的健康組織造成任何有害的副作用。

4,【Nature】首次!科學家發現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紀念斯隆·凱特琳(MSK)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的濃度隨著腸道內細菌菌株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研究首次揭示了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

研究於11月25日發表在《自然》雜誌,題為「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這一多學科團隊首次證明腸道微生物群直接塑造了人類免疫系統的構成。

5,通過序貫治療,大幅縮短抗抑鬱藥維持治療時長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抑鬱症的序貫治療是一類包括兩個階段的強化抗抑鬱治療手段,如首先使用抗抑鬱藥治療達到完全或部分臨床治癒,隨後開展認知行為治療(CBT),聯用或停用抗抑鬱藥。11月25日,研究者Jenny Guidi及Giovanni A. Fava在JAMA Psychiatry在線發表了一項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基於近年來出現的新證據,對2016年的一項探討抗抑鬱藥序貫心理治療預防抑鬱症復燃/復發的meta分析進行了更新。

本項納入17項隨機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對於急性期抗抑鬱藥治療達到完全或部分治癒的抑鬱症患者,序貫開展心理治療(如正念認知治療[MBCT])者復燃/復發風險較對照組(如常規治療)顯著更低,其機制可能為減少殘留症狀和/或提高心理幸福度。此外,序貫心理治療時減停抗抑鬱藥與維持用藥的復燃/復發風險無顯著差異。本項分析對既往針對復發性抑鬱患者的序貫治療流程進行了更新。基於最新流程,抗抑鬱藥治療時長(不含停藥所需時間)可縮短至3個月。

6,通過行為振蕩揭示人際社會互動中行為節律同步

來源:浙江師範大學汪俊教授團隊

合作與競爭條件下行為振蕩結果比較

浙江師範大學汪俊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開展了人際社會互動中行為振蕩蕩的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期刊上。該研究是首個考察複雜的人際社會互動中行為節律同步的研究,為快速擴展行為振蕩研究領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除此之外,將神經振蕩與行為振蕩的研究結果相結合,有利於我們從多角度更加全面地了解人際合作互動的機制。

研究結果表明,合作過程中個體的行為波動在theta頻段上同步,這與以往超掃描研究中所發現的合作中theta頻段腦間同步一致。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合作過程中theta頻段的行為同步與合作得分、兩名被試在實驗過程中的關係(領導者—追隨者)有顯著相關,表明theta頻段的行為同步可以用於預測合作表現和模式。

7,JCEM:骨質疏鬆症與帕金森氏病風險的關係

來源:梅斯神經

骨質疏鬆症和帕金森氏症(PD)經常並發,即使是早期PD患者,其骨密度水平也可能降低。這可能意味著骨質疏鬆症與較高的PD風險有關。

近日,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領域權威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該研究旨在明確骨質疏鬆症患者隨後患PD的風險是否升高。研究結果表明,骨質疏鬆症與PD風險增加有關,尤其是女性。

8,副作用顯著,自閉症相關基因療法試驗被叫停

來源:BioArtReports

天使綜合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智力障礙、軀體的平衡和運動問題、癲癇、睡眠問題和自閉。一項針對天使綜合症的基因療法臨床試驗被按下了「暫停鍵」,原因是兩名參與者暫時喪失了行走能力。專家認為,保證受試者的安全是很重要的,這有助於該療法以及其他類似療法的開發。

今年2月,位於美國加州Novato的生物製藥公司Ultragenyx聯合佛羅裡達州的生物初創企業GeneTx啟動了該臨床研究,以評估他們開發的基因療法的安全性。接下來,公司計劃將藥物的最大劑量限制在一個範圍內,在這個範圍內,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但不會導致腿部乏力等副作用。他們還打算改變給藥方式,使藥物不會在注射部位積聚。給藥時,他們會讓病人頭朝下,以使藥物更有效地流向大腦,在恢復研究之前,公司將尋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

2,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8:27 美國哈佛大學Paola Arlotta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體內Perturb-Seq技術,揭示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 《科學》:張峰團隊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異常
    這種方法可以識別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網絡,以此揭示ASD相關基因的新功能。 CRISPR-Cas技術與單細胞RNA測序的聯合 組織是複雜多樣的,包含多種細胞類型。細胞內有成千上萬的基因與人類疾病相關,而這些基因的破壞可能會影響組織中任何一個甚至所有的細胞。
  • Science|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風險基因
    導讀頂級期刊《Science》發布張峰等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開發一種新的體內大規模遺傳功能研究技術Perturb-Seq,可同時研究生物體內不同細胞類型中不同基因的功能,並篩選了幾十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揭示了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異常。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幹擾該基因的表達與神經發育障礙(例如Phelan-McDermid症候群、自閉症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相關。神經皮質和海馬中大多與SHANK3相關的研究都關注於錐體神經元的障礙。然而,GABA能中間神經元同樣也接受興奮性傳入,可能也是構成性SHANK3幹擾的靶點。本研究利用亞細胞解析度雙光子顯微鏡觀察清醒小鼠的前額葉皮層微環路。重點關注了能夠截短SHANK3基因且與皮質功能障礙相關的無義R1117X突變,該突變體在頂端樹突棘中具有異常升高的鈣瞬變。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粘附分子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並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用一種新的、高度特異性的腦滲透性MAP激酶相互作用激酶抑制劑治療Nlgn3基因敲除小鼠,可重置mRNA的翻譯並恢復催產素信號轉導和社交新鮮感反應。因此,這項工作確定了遺傳自閉症危險因素Nlgn3、翻譯調節和催產素信號之間的關聯。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曬太陽能減肥?沒那麼簡單
    (左)在諸如炎症條件下,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釋放促炎因子;(中)促炎因子上調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中的IFITM3的表達,增加γ-分泌酶活性和Aβ產生;(右)Aβ作為抗細菌/病毒蛋白發揮部分免疫功能。反過來,Aβ進一步增加AD發生的風險。在組織病理學上,阿爾茨海默病(AD)的特徵是腦中存在細胞外斑塊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1,近日,腦科學重大突破!焦慮?恐懼?大腦中哪些細胞在作祟?發表在Cell子刊!這些所謂的「生理喚醒反應」在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中通常異常地偏高或偏低。現在,UNC(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群腦細胞,這些腦細胞的活動似乎可以驅動這種喚醒反應。人為地迫使老鼠的這群腦細胞(BNST Pnoc神經元)活動,會產生以瞳孔擴大和心率加快形式出現的喚醒反應,並加劇類似焦慮的行為。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來源:腦友記BrainUp細胞屍體去除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實時成像。當神經元死亡時,細胞垃圾收集者就會利用精心設計的程序來處理細胞屍體並清除碎片。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這種對性別的神經編碼在激發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中都普遍存在,但是抑制性神經元比激發性神經元有更多的性別編碼細胞。 為了證明前額葉皮層中編碼性別的神經元能夠影響甚至決定小鼠性別偏好的行為,作者們採用了基於神經活動的標記方法(activity-dependent labeling strategy)來激活編碼性別的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高度共同活動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會比那些不經常共同活動的神經元更強。這種關係為成熟神經元中存在的突觸大小的多樣性提供了明確的預測。雖然有一些證據支持這種模型,但是直接的驗證需要測量單個突觸的活性、大小及其神經元的輸出信號,而現有技術一直難以實現這一點。  如今,來自馬克斯-普朗克佛羅裡達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報告了一種能夠讓他們實現這些測量的新方法的結果。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有意或無意記憶對注意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XNH)可以以100nm以下的解析度成像毫米級體積,從而能夠重建果蠅和小鼠神經組織中的密集分布。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的XNH和電子顯微鏡(EM)來重建數百個皮質錐體細胞,並顯示更多的淺表細胞對其頂突產生了更強的突觸抑制作用。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
  • 腦科學日報:普遍存在的表觀遺傳缺陷;生長激素水平的升高易致癌
    南京大學沈群東教授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陳迎鑫副教授報導了一種利用電磁納米顆粒來調節神經可塑性和恢復退化的多巴胺神經元的策略。該納米顆粒在超聲刺激下所產生的電磁場可以調節細胞內的鈣信號,從而影響突觸的可塑性和控制神經行為。與此同時,該納米顆粒可通過上調酪氨酸羥化酶的表達,恢復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功能,從而改善斑馬魚的神經行為障礙。
  • 研究人員發現幹預外周感覺神經元可緩解自閉症相關症狀
    作者發現,外周感覺神經元特異缺失Shank3的小鼠,同整體缺失Shank3的小鼠類似,對碰觸和刺激更加敏感,無法區分不同材質,並伴隨焦慮表現。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觸感神經元異常,是自閉症的基本特點之一。
  • 中國科學家通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
    央廣網上海4月9日消息(記者吳善陽)《細胞》期刊今天凌晨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1,專家點評Neuron | 鄭斯卡團隊揭示微小外顯子microexon介導長壽神經元抗凋亡的特異性機制來源:BioArt目前,在神經系統疾病和致死性損傷中對如何激活神經元凋亡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對如何抑制神經元凋亡研究有限,分子機制也尚不明確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基因藥物和蛋白質藥物)進入大腦。第二項研究由杜克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他們研究了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和/或與流感疫苗一起)與阿爾茨海默症風險之間的關係。在65至75歲之間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人,與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降低25%至30%有關。對於那些沒有攜帶rs2075650 G等位基因的人來說,如果他們接種了疫苗,患病的風險會降低40%。肺炎球菌疫苗似乎對老年人具有保護作用。
  • 腦科學日報:吸菸促進肺癌腦轉移的原因;紅肉吃太多,大腦老得快
    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此前表明,在腦外傷後阻斷一種名為miR-181a的microRNA,會促使星形膠質細胞轉變為神經元。2,JEM:破解吸菸促進肺癌細胞鑽入大腦之謎!在最近的《實驗醫學雜誌》上,維克森林大學浸信會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表明,吸菸是促進肺癌轉移到腦的一個原因!實驗發現,香菸煙霧中的尼古丁能夠穿過血腦屏障到達大腦,促使大腦中的巨噬細胞——小膠質細胞改變表型,增加促生長因子和趨化因子的分泌,促進了轉移灶的形成和發展。不但如此,尼古丁還會抑制小膠質細胞的吞噬能力,阻止它們去處理腫瘤細胞。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而其中甲基化修飾H3K27me3的動態平衡主要是由PRC2複合體和KDM6家族的兩個成員UTX和JMJD3所調控的,除此之外,H3K27me3作為一種基因表達抑制的標誌,常常和基因表達激活的標誌H3K4me3共同存在於特定的基因啟動子區域構成雙元啟動子(Bivalent Promoters)。雙元啟動子上H3K27me3和H3K4me3的變化決定著細胞命運分化的開啟與關閉。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浙江大學腦科學和腦醫學學院講師孫麗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生劉瑞為共同第一作者。孫麗和段樹民為共同通訊作者。課題組研究人員利用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CPN)小鼠,結合在體神經元鈣信號檢測、電生理、光遺傳學及行為學檢測等,發現在給與神經病理性痛小鼠觸覺和熱刺激時,LPBN穀氨酸(興奮性)能神經元活動比對照小鼠顯著增強,但GABA(抑制性)能神經元活動無顯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