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會計師事務所7,434家(不含分所)1,全年新增56家,年度增幅為0.76%;分所1,076家,全年新增38家,年度增幅為3.66%。
從組織形式看,普通合夥會計師事務所在會計師事務所中數量佔比46.03%,比重上升1.11個百分點;特殊普通合夥會計師事務所佔比0.83%,同比增加11家;有限責任公司會計師事務所佔比53.14%,比重下降1.26個百分點。合夥所佔比上升、有限所佔比下降的數量變動趨勢繼續體現出財政部門鼓勵發展合夥所的政策導向。
(二)註冊會計師行業人才情況。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執業註冊會計師103,453人,合伙人(股東)32,779人。具備財政部、證監會頒發的從事證券期貨相關審計業務資格許可證的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證券所)共40家。其中,11家獲財政部、證監會推薦從事H股審計業務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H股所)擁有執業註冊會計師14,728人,佔行業總數的比重由2016年的13.59%上升到14.24%,2017年平均每家H股所擁有執業註冊會計師1,339人,平均每家擁有合伙人167人。其他29家證券所擁有執業註冊會計師13,771人,佔行業總數的比重由2016年的12.37%上升到13.31%,2017年平均每家擁有執業註冊會計師475人,平均每家擁有合伙人57人。非證券所擁有執業註冊會計師74,954人,佔行業總數的比重從2016年的74.04%下降到72.45%,非證券所平均每家擁有執業註冊會計師10人,平均每家擁有合伙人(股東)4人。證券所平均每家的執業註冊會計師人數和合伙人人數遠遠大於非證券所。
1.年齡結構
從合伙人年齡結構看,2017年,40歲及以下的合伙人佔比僅為7.65%,較2016年同比下降約1.43個百分點;而60歲以上的合伙人佔比為26.38%,是40歲及以下合伙人的近3.5倍;合伙人年齡逐步向41-60歲集中,佔到65.97%。
從註冊會計師年齡結構看,30歲及以下的註冊會計師佔行業註冊會計師人數的比重為8.09%,同比增長0.33個百分點;31-40歲的註冊會計師佔比為21.32%,同比減少1.04個百分點;41-50歲的註冊會計師佔比為38.39%,同比增長0.07個百分點;51-70歲的註冊會計師佔比為25.22%,同比增長0.08個百分點;70歲以上註冊會計師佔比為6.98%,同比增長0.56個百分點。我國註冊會計師行業年齡結構及變動趨勢仍趨向於老齡化。
2.學歷結構
2017年,我國註冊會計師行業具有本科和碩士學歷的註冊會計師人數佔比延續上升趨勢,大專及以下學歷的註冊會計師人數佔比繼續下降。碩士以上學歷註冊會計師佔比5.98%,較2016年同比增長0.43個百分點;本科學歷註冊會計師佔比48.07%,同比增長1.15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下學歷註冊會計師佔比45.95%,同比下降1.58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下學歷註冊會計師大多為註冊會計師考試制度改革前,通過考核取得註冊會計師執業資格;隨著年齡的增長,該部分註冊會計師將逐步退休或者退夥,人數逐年下降。
3.性別結構
2017年,行業中女性註冊會計師佔比50.33%,較2016年同比增長0.47個百分點,男女註冊會計師比例基本持平。但是,在合伙人數量上,男性佔優。全行業合伙人中,女性合伙人同比增長0.27個百分點,佔比41.96%,但仍低於男性合伙人16.08個百分點;在40家證券所中,女性合伙人佔比31.08%,同比增長0.32個百分點,但比例低於行業平均水平10.88個百分點。
(三)註冊會計師行業業務收入情況。
2017年,我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總收入約711.53億元,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統一經營的其他專業機構的業務收入後,達918.41億元,較上年增長約21.32%,增幅提高約6個百分點,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2。
1.收入構成
註冊會計師行業的業務總體可分為審計業務和非審計業務,後者包括稅務、諮詢、會計服務、其他鑑證服務等。2017年度業務收入中,審計業務收入570.79億元,佔比為80.22%,較上一年度佔比數71.30%上升約9個百分點,審計業務收入仍然是行業主要收入來源,且比重有所加大;非審計業務收入140.74億元,佔比為19.78%,較上一年度比重有所下降。
因2017年會計師事務所收入統計口徑調整,本報告所指行業收入,除特別指明外,不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統一經營的其他專業機構的業務收入,本報告也不對收入的具體項目數、平均數與上年數進行比較。
2.收入規模分布
2017年,我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總收入中,11家H股所的總收入為293.75億元,佔行業總收入的41.28%;除此之外的其他29家證券所收入合計約為129.06億元,佔行業總收入的18.14%;非證券所業務收入約為288.72億元。以收入作為衡量口徑,我國註冊會計師服務市場的市場份額大致呈現出2:1:2的啞鈴型結構,即,規模最大的11家H股所佔比約40%,29家大中型證券所佔比約20%,剩餘7,400多家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佔比約40%。
3.人均創收水平
2017年度,我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總收入中,合伙人人均創收217.07萬元,註冊會計師人均創收68.79萬元,員工人均創收34.36萬元。從行業整體來看,合伙人人均創收保持在註冊會計師人均創收的3倍左右,是員工人均創收的近6.3倍。
(四)支出情況。
會計師事務所的主要支出為營業支出和稅費支出。2017年度,註冊會計師行業營業支出總額為608.16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為85.47%,較上一年度下降約5個百分點;稅費支出67.58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為9.50%,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1.營業支出總體構成
營業支出構成顯示,職工薪酬佔比43.06%,差旅費佔比10.61%,辦公費、諮詢費和勞務費合計佔比12.03%,租賃費佔比3.67%。上述支出合計佔會計師事務所營業支出的69.40%。數據顯示,人力成本以及為提供智力服務發生的周邊支出為會計師事務所主要營業支出,這也符合註冊會計師行業作為知識密集型專業服務行業的基本特徵。
2.職工薪酬支出情況
數據顯示,會計師事務所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以職工薪酬形式發放給員工,證券所與非證券所均是如此。11家H股所在職工薪酬方面的支出為108.42億元,佔其收入比重約36.91%,佔行業總職工薪酬支出的比重為41.40%;其他29家證券所的職工薪酬總額為41.83億元,佔其收入比重的32.41%,佔行業總職工薪酬支出的比重為15.97%;非證券所的職工薪酬總額為111.63億元,佔其收入比重的38.66%,佔行業總職工薪酬支出的比重為42.63%。
從各職級人員薪酬支出分布看,合伙人工資薪酬支出29.37億元,高級經理38.23億元,經理38.55億元,其他人員155.73億元。需要說明的是,合伙人的工資薪酬支出特指固定薪酬,未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向合伙人分配的剩餘收益(分紅)。2017年度,全行業合伙人平均工資薪酬3為10.35萬元(由於合伙人以分紅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平均工資薪酬較低屬正常現象),高級經理平均工資薪酬為22.92萬元,經理平均工資薪酬為12.70萬元,其他人員平均工資薪酬為9.25萬元。總體來看,員工平均薪酬與事務所規模呈正相關關係,以高級經理為例,11家H股所中的平均工資薪酬是其他證券所的2倍,是非證券所的5倍,這既是專業水平知識和從事複雜業務的客觀要求,也是註冊會計師階梯流動集聚效應的體現。
3.稅費支出情況
由於大中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以合夥制形式為主,會計師事務所稅費支出主要由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構成。2017年,行業年度稅費支出67.58億元。其中,個人所得稅31.10億元,佔比46.02%;增值稅29.81億元,佔比44.11%;企業所得稅2.40億元,佔比3.55%;其他稅費佔比6.32%。
(五)證券所基本情況。
2017年度,40家證券所的合伙人人數為3,350人,較2016年增加62人,佔行業合伙人總人數的10.22%,同比持平;註冊會計師人數為28,462人(含擁有註冊會計師資格的合伙人),較上年增加2,144人,佔行業執業註冊會計師人數的27.51%,同比增加1.55個百分點。40家證券所的年度業務收入總計為423億元,佔行業總收入的59.45%;其中審計業務收入為364億元,佔行業審計業務收入的63.77%。
1.上市公司年報審計業務
證券所2017年度服務的A股上市公司客戶數3,511家,同比增長15.04%;上市公司年報審計業務收費總量近53.94億元,同比增長14.77%,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為年報審計付費153.63萬元。
2.新三板相關業務
2013年12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過去一段時期以來,資本市場進一步多層次發展,定位於服務中小企業的新三板成為新的增長亮點。新三板相關法規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給會計師事務所帶來更多商機。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11,630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共支付審計費用約20.63億元。新三板審計費用平均每家僅17.74萬元,僅佔主板平均收費的11.55%;而新三板企業的業務類型較為多樣,會計基礎相對薄弱,審計工作的複雜性和風險水平未必低於主板上市公司,較低的審計收費可能會給執業質量帶來不利影響。
3.H股審計業務情況
2017年度,會計師事務所H股審計業務客戶數量411家,同比增長25.30%,呈持續增長趨勢。從項目分布看,H股客戶仍主要集中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中天、德勤華永、安永華明和畢馬威華振,以下簡稱「四大」)。2017年度,行業的H股審計業務收入約為27.94億元,其中「四大」取得審計業務收入約27.02億元,佔比約96.71%;411家H股客戶中,「四大」客戶數量為364家,佔比約88.56%。相較而言,非「四大」的7家H股所在國際業務拓展方面與「四大」相比仍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