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學前教育,大家應該都不是很陌生,但真要你說個一二三,恐怕就有些為難。現在值得稱讚的是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家庭、個人,都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越來越看到學前教育價值的有效性。
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思想狹隘,認為幼兒園就是家長花錢讓孩子去玩的;把老師看待成養護孩子的保姆,看管著幼兒一天的吃喝拉撒;甚至認為上不上幼兒園都無所謂。學前階段的教育真的是你認為的這樣「無用」嗎?當然不是!學前教育的價值「大」到超乎你的想像。
我國在2010年發表的《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直接提出:「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可見其地位不容小覷。那麼學前教育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學前教育可以為兒童接受學校教育提供更好的開端
這裡我們所說的接受學校教育主要從認知和社會性兩方面進行描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進入幼兒園的兒童是否要比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孩子發展得好?
以下研究數據是英國的EPPE項目對所選取3000名學前兒童(包括280名居家兒童)關於在認知方面的調查:
以上數據表明,上幼兒園的兒童要比沒上幼兒園在認知上發展上更好, 能夠為兒童接受學校教育提供更好的知識基礎。
同樣,該項目在對兒童社會性的調查顯示學前教育能夠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園是個集體教養環境,包含多種因素,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兒童、不同身份的教師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幼兒園的精神環境、硬體設施等都會影響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其中幼兒、師幼、師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合作與分工、活動與遊戲等各種項目因素都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語言、社會交往技能、思維、獨立、自尊等人格品質的發展。
(二)學前教育的價值可以持續產生影響
探究學前教育的價值是否可以產生持續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想要知道幼兒園的教育效果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嗎?
對於這個問題,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幼兒園和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斷聯的,認為只有小學教育才能為中學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如果這樣想未免太狹隘。我們之前提到過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很多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個性品質、思維方式等都是在幼兒園裡養成。
講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小故事,這個小故事可以很好的證明幼兒園教育對人的一生的重要影響。在1987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記者向一些「成功者」詢問成功的秘籍,問道他們是在哪裡學到的最為重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學者們回答的是在幼兒園。學者們說在幼兒園學到了一生受益的,就是好的習慣。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和小夥伴分享,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放整齊,飯前洗手,午飯後休息,做錯事要道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要思考,觀察要仔細等等。
在EPPE調查研究中,研究還證明了一個受到人們忽視卻很有意義的價值—高質量的幼兒園教育可以彌補教學有效性欠佳的小學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也就是說,兒童的認知能力以及社會性在高質量幼兒園得到有效發展,即使所就讀小學質量一般甚至較差,兒童依舊能發揮幼兒園教育的積極影響對小學教育產生彌補效用。
(三)學前教育有利於處境不利的兒童獲益
處境不利兒童是指個體在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權益保護、競爭能力等方面處於相對困難與不利境地的生存和發展狀態。處境不利兒童通過接受幼兒園教育,可以獲得較為全面的發展,有助於改善家庭教育不到位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影響兒童成長的處境不利因素中,包括父母年幼,不經世事;父母離異,缺失完整的家庭教育;家裡孩子太多,父母無暇顧及等等。
比如父母年齡太小,不懂得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養育更在育,不單養),那麼兒童在幼兒園就可以得到幼兒教師的專業保育,通過專門設計的活動和遊戲,促進兒童思維力、想像力、交往技能等的發展,減少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以及反社會傾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