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多次向全球發出預警,旨在號召各國未雨綢繆、枕戈待旦,高度戒備當前正在東非以及印巴地區肆虐遷徙的蝗災。據悉,本次蝗災由東非地區始發,其破壞力之強,號稱肯亞地區70年之最,直接導致索馬利亞及衣索比亞宣布農業生產完全停滯。
如今,蝗蟲大軍已經橫渡紅海,一路進入歐洲,另一路轉戰亞洲,業已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據FAO(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這次蝗災可能持續至今年6月份,屆時,蝗蟲規模將達到目前的500倍,如此令人震驚的數字,無不昭示著可能到來的糧食短缺。
常言道,人們最怕的便是天災人禍,天災佔其七分,人禍居其三分,七分的天災中,又以水災、旱災、蝗災為重。對於老百姓而言,蝗災似乎永遠是居於首位的。
01歷史上的蝗災
蝗災一直屬於世界性難題,在全球各地時有發生,其規模之大、危害之重,無不令人聞之色變。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有「旱極而蝗」的說法,本次蝗災則不然,據專家分析,部分成因是東非地區連日降雨導致蝗蟲繁衍加速。
中國對於蝗災的最早記錄,始肇於《詩經》,「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其意為:將蝗蟲全部除掉,其它的害蟲也要全部除掉,不要讓它們傷害我們田地中的幼苗。幸好這些田地有農神保佑,使用熊熊燃燒的大火將蝗蟲焚燒。由詩中描述可見,蝗蟲之害,讓人深惡痛絕。
日本對於蝗災的記錄,最早見於《日本後紀》,日本後紀為日本國編史書,為六國史之三,講述桓武天皇延曆十一年至淳和天皇天長十年時期共四十二年的日本歷史。作為與日本一衣帶水的鄰邦,風月與共,都曾經飽受過蝗災的侵害。
中國歷史上頻繁發生蝗災,且受災區大多集中中原地區,即在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中國救荒史》曾經有過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都堪稱世界之最。
而在國外,也曾多次發生大規模的蝗災,如: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發生蝗災,其蝗蟲密度甚至高達每平方米一萬隻,簡直觸目驚心;2003年,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其中,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2014年,以色列發生蝗災,按照《聖經》的說法,蝗蟲之災是埃及法老拒絕讓猶太人離開而遭上帝懲罰的10大災難之中的第八災,而這次蝗災也是以色列1959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
02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對本次蝗災成因的分析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相關專家分析,本次蝗災的部分成因為東非地區今年不同尋常的降雨量以及索馬利亞地區去年強大的旋風氣候。如今,降雨持續,會加劇蝗蟲繁殖,使得蝗災愈加嚴重且不可控。同時,這些蝗蟲的移動速度非常快,每天移動距離可多達150公裡,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蝗蟲的活動範圍,以便其獲取更多的食物,繁衍更多的後代。
然而,在中國民間,老百姓卻更加信奉「旱極而蝗」的道理,一方面,乾旱年份裡,水位下降,土壤硬實,含水量降低,使得蝗蟲產卵數彪增,最多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另一方面,乾旱年份裡,水面縮小,低洼地裸露,為蝗蟲提供了適宜產卵的場所。最重要的是,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總之,此次蝗災具體的成因,必然要根據具體的環境具體分析,這有待於農學家們儘快給出明確的分析和答案。這也更加印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些躬身科研、踏實苦幹的科學家們,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最能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成為民族乃至世界的脊梁。
03本次蝗災對中國的威脅
目前,有專家表示,本次蝗災的蝗蟲應該屬於非洲沙漠蝗,在中國並不具備其生存條件,同時,由於有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天然屏障,蝗蟲從印度地區直接進入中國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專家也只是用了模糊性的字眼「應該屬於」、「可能性不大」,其論斷有待考究,並且有待於權威機構出具結果。
自古以來,蝗蟲,都是被視作「蟲中之皇」而存在的,其字形字義無不昭示著中國人對這種害蟲的恐懼和防備。作為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務必要做最壞的打算,最全面的準備。至於所謂的「國人美食文化」,似乎在上千億的蟲災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了,說笑可以,萬萬不可以當真。
全球化的今天,人類早已經結成了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誰都不能作壁上觀而獨善其身。蝗災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敵人,應該舉全球之力,凝聚世界智慧,儘快消滅。同時,世界人民是一家,對於那些飽受蝗災而即將顆粒無收的國家,也應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共同度過這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