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1月26日
專接本到計時116天
按照常理,大家應該都在學習
在背公共課、背專業課,做英語題……對吧
但你們並沒有
瘋狂給我發私信
「杉杉學姐,報名時間快到了,我很焦慮怎麼辦?」
這不,剛才有個接本生就發來了消息:
「杉杉學姐,臨近報名了,還沒確定接哪個專業,愁的晚上睡不著覺,怎麼辦呀?」
的確
十一月等待考試大綱公布坐立難安
十二月又該報名選專業了
眼看日期一天天逼近
桌上堆滿了複習資料
其他小夥伴兒還在奮筆疾書
感覺自己這個知識點還沒掌握
昨天已經背過的馬哲又忘記了
在自習室裡泡了一天,差點就生根兒了
晚上十點回到寢室,躺在床上
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天花板
心裡裝滿了焦躁和不安
「快報名了,我到底該不該接現在這個專業,好糾結……」
「現在複習的專業我讀不下去了,想換專業,還來得及嗎……」
「上周模考成績不理想,要不要換個專業……」
「模考題看著都好陌生,是我複習錯了嗎……」
「萬一這次考不過怎麼辦?」
這些焦慮,就像一個你討厭的人,明明想敬而遠之,它卻時常出現在你身邊,擾亂你的大腦,讓你心裡忐忑不安。那麼今天杉杉學姐就來教教你們該如何正確應對這些焦慮:
第一、為什麼會產生焦慮
焦慮分兩種:對於當前的行為不滿,對於當前的狀態不滿。
對行為不滿,是指當前做的並不是最該做的事。當面對一個困難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時,人本能的會逃避,寄希望於做更容易的事情來尋求安慰,而結果就是更加焦慮。
eg: 還有28天就考英語4級了,單詞書好難背啊!whether、weather傻傻還分不清楚……
於是你選擇躺在床上,插著耳機刷抖音,像嚼了炫邁一樣停不下來。當深夜裡困得不行才退出界面,第二天醒來,又開始悔恨自己浪費了昨天一個晚上。
然後開始跟室友抱怨:怎麼辦啊,我單詞還有幾個單元沒背,感覺自己過不了,沒有希望了...哎!
對狀態不滿很多情況下是來自於,你不是因為努力而焦慮,是因為焦慮而努力。
在焦慮的時候,人會很恐懼未來。所以想要做一些事情來增強自己對於未來的掌控感。但是這種逃避式的努力也是沒用的,因為本質上來說,你還是在換一種方式選擇逃避而已。
就像我會碰到一些學生,都是等臨考前20天來問我:「杉杉學姐,我現在報課還有用嗎?」「學姐,聽力閱讀寫作,我該抓哪幾塊才能考及格?」
真正的努力,應該是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又能時刻投入在當下和其中的自控力。而非內心煩躁焦慮,表面廢寢忘食。
第二、焦慮真的是壞事兒嗎?
《時代周刊》曾經指出:焦慮具有兩面性,它讓你困守一隅,也幫你破局突圍。
焦慮這種情緒並不只是對你起消極作用,因為焦慮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是:「關切」。
記住:沒有關切就不會焦慮。
關切指的是對人或事情的在意。如果你有備用選項,那你對它的指望就不會那麼多,失去它也就不覺得焦慮。
如果學習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那每次考試都足以讓你神經緊張。因此,如果你現在正在考前焦慮中,其實正好可以反應你對這場考試的重視。
所以適度的焦慮,其實是好事。
就像杉杉學姐我,做在線答疑服務已經很長時間了,隨便你問我哪些政策什麼的,都能舌燦蓮花。可是每次寫完文章發布後,我依舊會對文章閱讀量而緊張的整夜睡不著覺。
適度的焦慮能起到警醒的作用,讓我把心裡的弦兒繃緊,時刻做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準備。
第三、如何克服各種焦慮
第一,需要調整心態,穩定情緒,不多想,不亂想。
你所有的努力,都會被看見,你的揮汗如雨,最終會得到回報。
如果你已經為考試踏踏實實每天學習,堅持背書,認真聽網課,認真刷題做錯題整理,分析錯誤,根本不需要太過於焦慮。
穩住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繼續每天按照自己的進度來複習。不急不躁,不要亂了自己的節奏。
第二,每天做10-15分鐘的冥想。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裡提到過,聽到傳來巨響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嚇一跳。驚嚇的程度越高,說明焦慮的程度越高。 而長期堅持冥想的人,很少會被嚇到。
冥想能夠轉換我們的大腦思維,使我們更容易感染到積極情緒。堅持冥想,會讓人的思緒變得平靜。
第三,做讓你感到放鬆的事情。
比如可以聽一些舒緩的音樂,但是聽的時候要專心,不要邊聽音樂邊做題。在操場上散散步,或者是跟好朋友一起吃飯都可以。只要能讓你感到放鬆的事兒,都可以去做,來緩解你的情緒。
第四,去跑步吧。
很多心理學家或精神科的醫生都會讓病人「每周跑步鍛鍊三次」。運動可以讓身體產生內啡肽,可以極大程度緩解焦慮水平。雖然身體是累的,但是精神壓力會得到很大的釋放。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對各位小夥伴兒有所幫助
按照我說的
冥想吧、跑步吧……
一切都會過去的
直至人間值得
我要去在線答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