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vid媽咪育兒經
小寶最近很喜歡抱著布偶小老虎睡覺。
那是我去海邊度假的時候買的,跟了我好幾年幾次搬家都沒把它搞丟,可見我對這隻小老虎喜愛有加。
這隻小老虎的確很特別,它整體造型是趴窩的姿勢,渾身上下黃褐色花斑條紋,昂著頭亮亮的眼睛很有神的樣子。
它看上去不像小老虎更像是一隻貓,唯一可以證明它身份的就是腦門上的「王」字型花紋。
自打那天我把小老虎送給了小寶,小寶就把它當作自己最心愛的「寶貝」。
他現在每天晚上睡覺時都要抱著小老虎,就由了他。有一次,小寶還把小老虎帶到了學校。
說實話我多少還是有些糾結的,孩子喜歡可愛的小物件這很正常,可是時間長了又怕演變為「戀物癖」。
在《我家那閨女》綜藝節目就見到傅園慧坐在車裡坐著手裡不時摸著一根紅繩子的鏡頭。當時就覺得這麼大的姑娘還要靠小物件來排解焦慮。
鏡頭切換給傅園慧的爸爸時,他說小時候女兒一直喜歡摸毛巾,後來長大了就改成了紅繩子了,他還說不摸手會沒地方放。
孩子的任何表現都是有原因的。我決定用轉移法幫小寶排除焦慮,擺脫「過渡性客體」。
「過渡客體」是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塔提出的,就是孩子要和媽媽建立連接,這些客體大都是有著媽媽身上的味道,媽媽最心愛的物品、甚至有乳香的物品。
於是,我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轉移法」。
讓小寶喜歡上一個新的「寶貝」。那什麼禮物可以擔當此重任呢。正在我冥思苦想的時候,一本新書進了我的視線。
《關於小精靈的幾乎所有真相》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畫家克洛蒂爾德~德拉克羅瓦著,起先這本書是作者為他的女兒畫的,看著天真無邪的小姑娘一天天長大,小精靈越畫越多就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一本包含425頂尖帽子,206把白鬍子、213棵蘑菇樹的超厚圖畫書。
為了讓小寶愛上這本書,當天晚上我偷偷地把書放到了他的枕邊故意露出一個小角。小寶洗完澡爬山床,正要抱著小老虎睡覺。
「媽媽,這是什麼,媽媽快來」小寶手裡舉著書叫我 。
「哦,那是出版社的新書,我覺得很好玩兒你看看吧。」我說
「媽媽你來和我一起讀」小寶說
於是,我摟著小寶翻開《關於小精靈的幾乎所有真相》開始讀。
「媽媽,你看這是人類的起源」小寶指著一張畫說。
在生物學的發展史上人類對於物種的起源提出了諸多的看法,進化論作為科學界的代表理念雖然在提出之初受到了很大的爭議,但是隨著人類對物種的研究的越發深入,這一理論也逐漸獲得了壓倒性的證據支持。
達爾文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闡明了物種起源的和演化的過程。你可能對這一理論依據不甚了解,有一張圖你一定不會陌生,在歷史課、生物課上都會看到。
當你翻開《關於小精靈的幾乎全部真相》的畫頁時你會驚奇的發現,小精靈的演變過程和人類時極其的相似。
小精靈和人類就這樣建立起了連接。
小精靈也是從渾身長滿毛靠四肢來行走,在環境和生存條件的變化過程中,上肢逐漸從行走的功能中解脫出來 ,有了更加精細的分工,採果子、捕殺獵物,手工勞作等等,身上的毛慢慢褪掉,圖中直立行走的小精靈和人類幾乎無差。
「媽媽,我也要養一隻小精靈」小寶指著書中的一隻小精靈說。
「好啊,你找一隻喜歡的養起來吧。」我說
孩子的大腦中會立刻把小精靈和自己聯繫起來。他會跟著書中的情節融入其中,插圖巧妙的設計給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
假如你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參觀人類進化的骨骼化石,就會從這張插畫開始引入激發孩子對物種進化的興趣。孩子可以把自己熟悉的知識點,在特定的環境下經過加工內化,最終在大腦中形成印記。
尤記得,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甦老師說過:兒童早期的「故事」經驗,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內化故事內容。
也就是說,通過圖畫書中的故事和場景孩子會把其與現實生活和經歷相結合加工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和認知。
故事經驗最直接的是讓孩子容易識別故事的結構和詞彙,這對培養早期閱讀是及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乾巴巴地參觀展覽孩子會覺得沒意思,跟孩子聊他感興趣的圖畫書,這樣和展覽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玩中學,學中玩的作用。
「媽媽,你看這是梵~高的自畫像」小寶指著畫框上包裹著耳朵的小精靈說。
我說:「還真是的。」
小寶不到兩歲的時候,我們一家去看梵~高畫展的經歷,,以為他不記得誰知他看到這張圖就聯想起看過的畫展。
不要再說孩子小他什麼都記不住,凡是對大腦產生新奇刺激的符號都會被儲存起來形成備份,等到相同的情形出現他就會形成有效對位。
其實,繪本的主要功能還是和孩子玩,這本《關於小精靈的幾乎全部真相》就有很對可以和孩子玩的點。
小精靈的鬍子太長了用美發器吹風機各種搗鼓,搞累了來到樹下突發奇想用鬍子把自己吊了起來,就在千鈞一髮之際鬍子斷了。
這也難住小精靈,小精靈把斷了的鬍子精心設計出了很多可以裝在下巴上的各種裝飾鬍子。
這下可把小寶樂壞了。他放下書,跑去臥室翻找自己出自己的小領結,又鑽進衛生間把領結套在脖子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傻樂。
「媽媽,我也有小精靈的鬍子啦」
看著小寶這番折騰,我想這也許就是孩子的世界,太多時候我們說不懂孩子,其實孩子就是一個個小精靈。
他們有太多奇特的想法,他們善於發現新事物,敢於嘗試和冒險,孩子這些特有的品質會隨之時間和生活經驗的磨礪變得黯然失色。
而,家長要做的就是幫他們把小精靈時期延長,讓他們的世界儘可能多些小精靈式的思維。
沒有童年時期喜歡孵雞蛋的愛迪生,就沒有聞名世界的「發明大王」託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著名繪本推廣人阿甲老師說:繪本最主要的功能是好玩兒,不僅僅是孩子覺得好玩兒,有些時候就連大人們也會覺得特別有意思。
我特別認同這句話,給孩子看的書好玩真的是吸引他們愛上讀書的好噱頭。
尤其是對正在快速生長的孩子來說,光玩是遠遠不夠的,《關於小精靈的幾乎全部真相》讓孩子在歡笑之餘,還能讓孩子在閱讀中找到自信。
「媽媽,這是《大象艾瑪》,這個是《小象波米諾》》還有這個,這個是《我是彩虹魚》這個是《蝸牛騎士》。」
我順著小寶的手指一一看過去,這些小精靈的帽子上都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每一頂帽子都是書中主人公的獨有的,只要是看過這幾本書,就都能一眼識別。
小寶指著一頂一頂小精靈的帽子和我聊他看過的故事。
孩子看書從剛開始的只看圖,到後來對故事情節感興趣,再後來是在大腦中加工內化存儲記憶。
孩子知識經驗以及他對特定體裁內在結構的了解有助於他們閱讀理解。兒童在早期大量閱讀繪本故事,對他日後的理解力和辨別力是密切相關的。
經研究表明,兒童和成人一起閱讀,兒童的閱讀動機和態度會更積極。成人與兒童共讀和討論有助於親子關係以及兒童情緒的社會性發展。
小寶當晚沒有抱著小老虎睡覺而是抱著《關於小精靈的幾乎全部真相》就伴。
小寶睡著了,我把書輕輕地拿開,放到書桌上。看著小寶熟睡的模樣,我思緒萬千。最近一段時間正忙著搬家,每天陪伴他的時間少了很多,對他的關注也不夠。
耳畔不時回想小寶臨睡前說的話:「媽媽,你每天給我讀一本書,我就不抱著小老虎睡覺了。」
是啊,孩子的「戀物」情節是關乎情感缺失,媽媽的陪伴、愛撫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地寶貴。
孩子在親密的連結中情感得到滿足和滋養,讓孩子不需要寄托在其他的事物中。和孩子讀一本書,一本和他的生活如此接近的書,或許就是和孩子建立連結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