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時,因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逐漸發展成的衝積平原。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遊,底邊為其外緣,所以叫三角洲。匯入湖泊、河流而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內陸河流三角洲。而有一些河流直接在陸地上衝積出三角洲,而又未匯入其他水系,這樣的三角洲叫內陸三角洲,是內陸河流三角洲的一種。
長江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成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過受水體作用的條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積的結果。衝積物在河口堆積,開始先出現一系列水下淺灘、心灘或沙嘴,水流發生分叉,同時形成向海傾斜的水下三角洲。隨著各叉道的消長與心灘的歸併擴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緣不斷向海推進,而其後緣因灘地淤高,並蓋上洪水泛濫堆積物,便變為水上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叉道的不斷變遷,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許多交錯的濱河床沙堤及湖沼窪地。
河流輸沙量、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波浪和潮流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強弱等因素直接影響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三角洲形成的有利條件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輸沙量大,流水沉沉積提供物質保障。河流輸沙量的大小會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質、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積數量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二是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於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積。
三是波浪和潮流的侵蝕、搬運作用弱,與河流泥沙沉積對抗作用弱,有利於三角洲的發育。
三角洲的結構和類型
三角洲可以劃分為三種亞環境: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陸上部分,它與河流的分界是從河流大量分叉處開始。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決口扇、沼澤、湖泊和分支間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積與沼澤的泥炭或褐煤沉積。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積的典型特徵。
2.三角洲前緣是三角洲的水下為主的部分,位於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是三角洲最活躍的沉積中心,是三角洲的主體。從河流帶來的砂、泥沉積物在河口與海洋結合部位迅速地沉積。由於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覆作用,砂泥經衝刷、簸揚和再分布,形成分選較好、質較純的砂質沉積集中帶,構成了良好的儲集層。三角洲前緣分為:分支流河口沙壩、遠沙壩、前緣席狀沙、水下分支流河道和水下堤等。
3.前三角洲是三角洲體系中分布最廣、沉積最厚的地區。其海底地貌為一平緩的斜坡。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富含有機質,其沉積速度和埋藏速度較快,有利於有機質轉化為油氣,是為良好的生油層)和粉砂質粘土組成。主要為水平層理、塊狀層理、生物擾動構造,含廣鹽度的化石,如介形蟲、雙殼類等。接近淺海的沉積特徵。
根據三角洲的不同形狀,我們通常將其分為扇形三角洲、鳥爪形三角洲、尖頭形三角洲和島嶼形三角洲等不同類型。
內陸河流三角洲
內陸河流三角洲是內陸河衝擊形成的三角洲。一共有三種,一種是內陸河注入湖泊時衝擊形成的三角洲,另一種是河流的支流與主幹交匯時衝擊形成的三角洲,還有一種是直接在陸地上衝擊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內陸三角洲。
內陸河流三角洲大部分地理特徵與普通三角洲差不多,但普通的、注入海中的三角洲海拔一般只有幾米。而內陸河流三角洲的海拔從海拔幾千米到海平面以下400多米的都有。而且內陸河流三角洲大多是在淡水河流或湖泊中形成的。
三角洲區域水網交織,沼澤密布。大多不利於航行,三角洲區域水流緩慢。含有許多腐殖質、無機物。導致水中的易燃氣體較多,尤其是甲烷。在洪水期,三角洲會擴大幾倍之多,因為受到所在河湖的大小限制,大多數三角洲並不像海邊的三角洲一樣大,但也不乏大者。
世界上最大的內陸三角洲——奧卡瓦戈三角洲
內陸三角洲中最大的為非洲波札那的奧卡萬戈三角洲,由奧卡萬戈河衝擊而成,面積達15000平方千米,為之世界上最大的內陸三角洲,比第二大的內陸三角洲要大上百倍,令人驚奇的是這面積大的足以進入三角洲面積排行榜中前五名的三角洲,竟然是直接在非洲大陸上衝擊而成的,並沒有注入任何河流湖泊,只是多餘的水流進了一個面積只有其百分之一的湖恩加米湖而已,而恩加米湖也是三角洲的一部分,形成原因是原先奧卡萬戈河是注入一個大湖的,而這個大湖就是恩加米湖,19世紀中葉時,它的面積足有51000平方千米,後因河道淤塞而變小成為只有幾平方千米的小湖。
奧卡萬戈三角洲和恩加米湖
注入湖泊的三角洲
1.伏爾加河三角洲
伏爾加河三角洲又叫伏爾加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河流三角洲,面積達18985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長的
內陸河伏爾加河注入世界第一大湖裡海後衝擊形成的三角洲。位於裏海西北部。
伏爾加河三角洲
2.阿姆河三角洲
阿姆河是中亞第一長河,也是中亞第一長的內陸河,注入鹹海北部後形成了面積達100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三角洲中有一個名叫烏爾塔土蓋伊島小島,長約50千米,寬近15千米。
阿姆河三角洲
3.錫爾河三角洲
錫爾河三角洲從東北部注入鹹海,面積達6000平方千米,每年向西推進50米,後來因為用於農業、工業生產
而至使水量大減,甚至一些河段缺水乾涸,致使鹹海水量大減。
錫爾河三角洲
4.伊犁河三角洲
面積約9000平方千米,注入巴爾喀什湖的淡水區,是沙漠中的巨大綠洲,伊犁河是一條源自中國的河流,發源於天山山脈。
巴爾喀什湖和伊犁河三角洲
世界著名三角洲
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
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面積有6.5萬平方公裡,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東部,南臨孟加拉灣,屬於印度和孟加拉國。該地區匯集了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格納河三大水系(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上遊就是雅魯藏布江),平均海拔僅有10米,儘管這裡由於季風氣候影響,夏季容易引發洪水,但依然擁有超過3億的人口,人口密度極高。肥沃的泛濫平原使得三分之二的人口從事農業。
長江三角洲
長三角位於我國大陸東部沿海,是長江入海之前形成的衝積平原,面積約有5萬平方公裡。這裡地勢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散部分著一些孤山殘丘。長三角的地理主體是太湖平原,以太湖為中心,宛如一隻大盤碟,地形四周高中間低。這裡也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河川縱橫,湖泊眾多,人口稠密有1.56億人。它的經濟地位很高,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面積有4.4萬平方公裡,位於越南最南端和柬埔寨的東南,是越南地理最富饒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湄公河發源於我國的青海,我國境內叫瀾滄江,最後在越南注入南海。該三角洲的平均海拔不到2米,多河流、沼澤,是東南亞和越南主要的產米區。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舊稱粵江平原,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共同衝積而成的一個大三角洲,面積為4.22萬平方公裡。該地區地面起伏比較大,中部為平原,在廣州以南、中山以北,四周為山地、丘陵和眾多島嶼組成。珠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也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城市群之一。
尼日河三角洲
尼日河三角洲是非洲最大的三角洲,位於西非奈及利亞的南部,南臨幾內亞灣,為尼日河的衝積平原,面積有3.6萬平方公裡。該地區地勢低平,湖泊、沼澤和廢棄河道星羅棋布。居民以捕魚和加工橡膠為生,自從發現油氣資源後,迅速成為奈及利亞重要的油田地區。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在緬甸的南部,介於西部山地和撣邦高原之間,面積有3.24萬平方公裡。三角洲上地勢低平,河道成網,雨季時為一片汪洋。該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主要種植稻米,有緬甸穀倉之稱。
勒拿河三角洲
勒拿河三角洲是俄羅斯最大的三角洲,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勒拿河起源於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內加爾山脈,最終注入北冰洋的邊緣海拉普捷夫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永久性凍土三角洲,然而隨著河水的不斷衝刷,三角洲的面積也在不斷拓寬,也就是說俄羅斯的面積在不斷增大。
密西西比三角洲
該三角洲是密西西比河攜帶的泥沙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墨西哥灣向海注入的泥沙堆積體,面積有2.6萬平方公裡,是美洲大陸最大的三角洲。在過去5000年的沉積過程中,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線向墨西哥灣推進了80公裡。這裡土質油黑,土壤肥沃,是美國南部重要的經濟區,盛產魚蝦、螃蟹等。
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是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在進入埃及北部後在開羅散開後匯入地中海形成的,其以開羅為頂點,西至亞歷山大港,東到塞得港,面積有2.4萬平方公裡。三角洲內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雖然氣候炎熱乾燥,但是由於光照強、水源充足,所以灌溉農業發達,不大的面積卻集中了埃及三分之二的耕地。
三角洲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角洲的面積較大,土層深厚,水網密布,表面平坦,土質肥沃,因而多為良好的農耕的地區。如中國的珠江、長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農業高產區。黃河三角洲雖然土地肥沃,但由於受到鹽鹼的影響,農耕條件稍差一些。
三角洲地區不僅是良好的農耕區,而且對形成石油和天然氣也相當有利,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油氣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區。
【鞏固訓練】
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能較客觀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狀況。沙壩是由波浪攜帶泥沙堆積而成的一種狹長的、與海岸線平行的堆積體,沙壩將海水分割,內側便形成一個封閉或半封閉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與大海相連。下圖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國東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模式圖,圖中a、b為三角洲。據此完成1~3題。
1.圖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風力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 B.河流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
C.風力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 D.河流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
2.全新世該地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過程中海平面相對於陸地
A.呈上升趨勢 B.基本穩定
C.呈下降趨勢 D.反覆升降
3.如此後海平面顯著下降,則圖中
A.沙壩向陸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鹽度逐漸降低
C.沙壩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蝕水深增大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題,圖示a位於陸地河流入海處,則該三角洲應是河流泥沙堆積而成;b位於湖汐通道處且三角洲由外海向潟湖發展,則應是外海漲潮時海浪堆積而成。
第2題,圖示巖層沉積物由下向上依次為:沼澤沉積、潟湖沉積、沙壩沉積和淺海沉積,說明該處由沼澤逐漸演變為淺海,則海平面不斷上升。
第3題,海平面顯著下降,則通過漲潮進入潟湖的海水會逐漸減少;同時陸地水體進入潟湖後,潟湖水體不斷流入外海;必然使潟湖水體鹽度降低。
4.(2017屆福州市高三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奧卡萬戈三角洲(下圖)是地球上最大的內陸三角洲之一。這裡隨處可見鱷魚、大象、羚羊、獅子等野生動物,被稱為「大型動物的天然避難所」。2014年,奧卡萬戈三角洲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每年吸引著不少人前往探險。
⑴說明該三角洲的形成過程。(6分)
⑵分析該三角洲成為「大型動物的天然避難所」的原因。(8分)
⑶指出前往該三角洲探險所必須攜帶的個人防護用品。(6分)
⑷有人不建議奧卡萬戈三角洲大力發展觀光旅遊業,請說明理由。(4分)
【答案】
(1)河流攜帶大量泥沙(2分),進入沼澤,地勢趨緩,水流速度變慢(2分),泥沙大量沉積(2分)。
(2)三角洲的鄰近地區氣候乾旱,環境惡劣,不適宜大型動物生存(2分);三角洲地區地域廣闊,地形平坦(2分),水源豐富(2分),動植物種類繁多,食物豐富(2分),適合大型動物生存。
(3)防水衣物、鞋子(2分);遮陽帽,防曬霜,防中暑藥品(2分);驅蚊以及防身用品(2分)。
(4)易造成環境汙染,破壞生態環境(2分);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2分)。
5.(2008年全國卷Ⅰ,36)指出下圖中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並加以分析。
【答案】
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積,因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較少,因為G河在M點以上多流於盆地中,流速較小,易於泥沙沉積。③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較輕。④入海口附近大陸架窄小陡峭,且受洋流運動影響,泥沙較難沉積成陸。
6.(2014年廣東卷)珠江是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多河流的總稱。西江、北江、東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匯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徵。位於珠江幹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廣西承接區外產業轉移的重要地區。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問題。
材料一 珠江流域示意圖(圖12)。
(4)簡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徵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答案】
①地勢低平有起伏,導致水流分散;(2分)
②海水頂託、流速慢,河口段泥沙容易沉積形成沙洲,導致河流分叉;(2分)
③流域降水豐富,徑流量大,易泛濫分叉;(2分)
④地轉偏向力影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