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12月9日電 偌大的智能控制中心,牆上大屏正滾動顯示廠區裝置運行數據及情況,旁邊10餘臺電腦竟然都在"黑屏"顯示。
這些電腦不用工作嗎?一踏進山東海科化工集團旗下的海科瑞林公司生產控制室,筆者就驚訝於這些"閒置"的設備。
"'黑屏'顯示說明系統檢測裝置運行正常。如果屏幕突然閃亮,則是報警提示,需要工作人員儘快處理。"企業智能生產工程師劉尚微笑著解釋,今年,企業控制層面對10套裝置進行了黑屏優化操作,成為地煉行業首家實現黑屏操作的企業。10套裝置總操作次數由原來的每天1.2萬次降低到了目前的0.2萬次,大大降低了員工的操作強度,提升了裝置穩定性。
指指窗外的裝置區,劉尚介紹,企業智能化建設帶來了工作能效革命,原來單裝置每天班組檢尺及後續報表製作合計需要40-70分鐘,現在實施了APC等項目後,僅需5秒鐘,即可實現數據自動獲取計算,報表自動生成。同時,裝置自控率、平穩率高水平運行,帶來高價值產品同時實現了綜合能耗的顯著降低。
"近幾年來,集團累計投資6億元先後開發建設生產仿真、LIMS、MES、黑屏等智慧信息系統35套,關鍵業務覆蓋率達到100%,實現了企業管理的'基於直覺的低效率決策'向'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集團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列為'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成為全國唯一入選的民營煉化企業。'智慧帶動'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22.5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1.29%,產品研製周期平均縮短22.07%。"山東海科化工集團卓越與智能部系統經理李長卿介紹,智能工廠化建設在企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如何拉長石化、石油裝備等優勢產業的長板?以大數據應用為核心,東營區強力推進"大數據+工業"實施路徑,全新的大數據理念為企業打開國際視野、拓寬創新研發路徑,並加速大數據企業以"智慧大腦"形式與企業進行深度融合,實現了從傳統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的轉變,帶動了產業"雲端"高速發展。
打開第二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薦公示名單,山東德仕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海科新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東營市三和石油裝備有限公司、東營市永利精工石油裝備股份有限公司4家東營區企業赫然入目。在山東省瞪羚企業永利精工的企業車間裡,公司副總經理梁濤舉起一個螺紋扣產品介紹:"新型高端OCTG螺紋智能化生產系統投用後,不僅生產效率提高了20%-30%,產品質量也有力提升。如果將產品螺紋放到200倍顯微鏡下,能夠觀察出螺紋角度較傳統產品的細微改變,僅憑這點,產品的抗拉強度及承載力就會得到顯著提升。"依託"拳頭產品",永利精工實現了對美國、加拿大、南美洲的產品出口。
東營區著力推動數字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了黃河三角洲地區最大的大數據產業基地。同時,通過繪製圖譜、高效運營以及精準招商,結合大數據產業發展脈絡,他們梳理細分了上下遊產業鏈,繪製了大數據產業鏈圖譜,為企業提供從技術端到資產端、到市場端的全鏈條服務。今年以來,東營區企業研發的山東廣域科技無人機巡檢系統、雲科漢威軟體漢威消息雲平臺、瑞奧智能設備鑽井井口自動化系統軟體入選第四批山東省首版次高端軟體。前三季度,東營區120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464.32億元,同比增長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