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不久前香港蘋果日報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稱支付寶是「偽先進」,而信用卡才是最先進的消費途徑,並表示它連八達通都不如,八達通是可以跟信用卡掛鈎,自動充值的,每日上限250港幣。支付寶卻必須預先充值,有錢才能用,沒有錢的話就無法使用。並表示「因為你是有信用的人,你被信任。」 所以,「有信用的上等人,不用支付寶」。這一番話引發不少大陸網友的反駁與群嘲。
但我們想想,為什麼有些香港人會看不懂支付寶?一方面當然是智慧型手機的生態環境所限,香港沒有本土的手機廠商巨頭,香港人所用的手機基本上是iPhone與三星以及索尼等品牌,而大陸的網際網路巨頭的勢力範圍基本上沒有進入到香港,當然,微信支付寶在香港還是有點知名度。但總體來看,香港人總體上是不了解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與產品功能布局。
我們知道,行動支付在日本與美國都很發達,蘋果有Apple Pay,是基於NFC的手機支付功能,日本在功能機時代就已經用手機支付了,對外來支付方式的接受度也非常高,如今在東京銀座的商場,在成田機場、在7-11、羅森、全家便利店以及日本的計程車公司都已經支持支付寶,甚至歐洲有12個國家都已經接入了支付寶。
即便從全球來看,手機支付已經成為主流,按照這個邏輯,難道香港的信用卡是最先進的,日本美國用手機支付的方式是落後於香港的信用卡?對於不懂移動網際網路,看不懂智慧型手機發展趨勢的人來說,這個邏輯是成立,不過,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但它在香港一個相對權威而且有一定知名度的媒體上刊登出來,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香港媒體的守舊以及對大陸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不安。
本質上,這也與香港本地的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環境息息相關,香港沒有本土網際網路巨頭,也沒有網際網路生態發展的先天環境。整體創業氛圍偏向於傳統行業,資本會將錢撒向房地產金融等香港的主流行業,而不是當前新興產業、IT行業或者顛覆式創新的技術領域。
而在香港也幾乎沒有叫得出名字網際網路與IT新型技術類公司與產品,整個香港市場已經被Google、Facebook、微軟、蘋果們集體攻陷,香港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軟體是Whatsapp, Facebook, Instagram,內地在移動網際網路、電商、行動支付、O2O、共享經濟、AI與VR/AR等領域的發展,已經不是香港所能比肩。
而本土的網際網路巨頭對於網際網路思維與意識的培育非常重要,我們知道,在國內,由於BAT等巨頭由於競爭關係,不斷在各領域砸重金扶持獨角獸,導致移動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與產品在不斷在創新改變,這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人們的眼界。
但香港由於本土網際網路品牌與巨頭的喪失,也導致當地人眼界與格局相對會更為狹隘,因為它沒有見過移動網際網路一路的快速發展的過程也因此對變化喪失了敏感性。比如說如果說到信用與提前透支,支付寶有「螞蟻花唄」的消費信貸產品,它根據消費者的網購情況、支付習慣、信用風險等綜合考慮,通過大數據並結合風控模型,授予用戶一定的消費額度,這本身就是一種信用消費,而支付寶本身也是可以綁定信用卡消費的。但是這位作者由於在見識與思維上的狹隘,未必能夠認識到這一層。
而這個作者還提到的一點是手機的體積比卡大得多,一個人能帶手機出街,為什麼就不能帶一張卡出街?在這裡它的邏輯是以體積大小來衡量方便性,而不是從必要性角度,也就是說,在作者看來,它可以不帶手機出街,只帶一張卡就可以了。這背後其實與香港人本身的傳統商業構建有關,八達通壟斷了香港人的交通出行與支付消費,他們過去幾十年的商業環境的運轉是依賴於此,人們習以為常也非常方便自然不會去想著要去顛覆或者改變。
另一方面,也跟香港的當地的經濟基礎與地域環境相關,香港的商業基礎早早就發展的非常成熟了,地小人多,從銅鑼灣、尖沙咀到旺角,都是1小時生活圈,24小時便利店與購物廣場遍布,出門購物、消費等一切都相對比較方便,但實體經濟過於發達以及商業設施密集這就讓電子商務很難發展起來。
因為電子商務的連接屬性是需要搬東運西,調劑各地域經濟發展與用戶需求的不平衡,而電子商務與支付體系的發展是互相推動的,電子商務發展不起來往往就導致行動支付落後。而在今天,行動支付的背後連接的是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是連接線下實體消費娛樂的生態系統。
但對應到香港的現狀,也與地域環境與教育環境相關,香港有800萬人,對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來說,800萬人足夠生存,但不能做到足夠的影響力,由於網際網路天生講究用戶規模效應,這需要一個龐大的本土市場與用戶規模作為主戰場與依附,香港欠缺這樣的基礎。另外,在教育領域,香港偏向於工商管理與金融、法律建築等學科,而不是IT軟體專業領域。
有業內人士談到,香港的大學裡商科和法律專業錄取分數最高,信息工程之類的專業則幾乎墊底。在香港,醫生、律師和金融從業者是社會認同度最高的職業。這導致網際網路人才的缺乏,而有人發現,香港每年拿得出手的軟體工程師寥寥可數,而建築的土木工程師就很多,而且很多去了美國。網際網路軟體人才缺乏,對網際網路產品的了解與深度自然與中美的差距越來越大。
從現成社會結構來看,香港中產階層相對較大,導致社會形成穩固的錘紡型結構,並且整體進入老齡化社會,這導致香港對新生事物接受速度變慢。他們對香港現有的商業模式、社會規則很認同,不了解網際網路創業與創新。吳曉波曾經說:「一個喜歡大資本的城市,和一個必須以破壞、創新為主的網際網路公司,有一種天然的衝突。」這話其實對應到香港也一樣成立。因為當一個社會的商業金融與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的時候,往往會壓制創新創業的活力,並且抬高創業的成本。
說到底,這一番「仇恨中帶著無奈但又放不下優越感」的酸腐言論,背後事實上也反應了部分香港人的焦慮以及對其前途的擔憂。畢竟,香港人不可能不認識在香港上市的騰訊——目前已經是亞洲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並且已經超越了Facebook。但香港本土的網際網路行業,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記得程苓峰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到這麼一句,過去那一代香港人是看過世界的,今天香港的年輕人就只看過香港。放到今天來看,可謂一針見血。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redianwe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