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重大改變!

2020-12-09 科技與生活視野

你的期刊有Early Access功能嗎?

科睿唯安日前發布一則消息,其中提到WOS將提供更多關於如何定義Early Access內容的細節,以及如何將其引入到2021 JCR報告中。對於辦刊人來說,這則消息牽動人心。

關於Early Access,科睿唯安在10月份的一篇文章中,這樣講到:

越來越多的期刊在正式收錄之前就已經在網上發表了文章;這通常被稱為「Early Access(中文:網絡首發或優先出版)」版本。根據各家期刊的偏好,這些文章通常也被稱為Articles in Press,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nline First等等。Early Access版本和最終發表的在線版本除了除了在卷、期和頁碼信息不同外,其餘都一樣:即相同的DOI和相同的內容。Early Access的好處是能夠更快地發現和分析學術內容。WOS將在2021年的JCR報告中引入Early Access內容,以更準確地反映Early Access的動態引文情況。

自2017年以來,作為Early Access試點計劃的一部分,Clarivate逐漸接納了以XML格式向其提供Early Access內容的出版商。

何為是Web of Science定義的「Early Access」?

WOS將Early Access定義為在論文最終分配到具體某卷某期版本之前,提前在線發布的版本(We define Early Access as Version of Record content that is published online prior to final assignment in a completed volume/issue)。WOS使用的是「一篇期刊文章的固定版本「。換句話說,這個文章的內容是出版商正式發表的,並和最終分配到卷期裡面的內容完全一致。雖然這個定義是專門針對文章的,但只要符合相同的標準,WOS可以將這個概念更廣泛地應用於任何類型的文件。

符合Early Access的內容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除了卷/期的最終版本之外,其餘所有內容都不會改變的版本包括一個不會改變的DOI包括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如果記錄的版本中有引用的參考文獻,請包括在內不包括卷、期、頁碼或頁碼範圍、最終出版日期最終以卷/期模式在期刊上發表**遵循連續文章出版模式(Continuous Article Publication-CAP)、「build online」模式或僅以印刷形式出版的期刊不符合Early Access索引的條件。

JCR有什麼變化?

WOS採用分階段、前瞻性的方法引入了對2021年JCR報告(2020年數據)的Early Access,以適應在發布時的時間差異。WOS將利用2020年及其後年份的Early Access出版年;對於前幾年,它將使用最後的出版年份。這種方法與先前預期的政策變化一致。

大多數文章的Early Access出版日期與最終出版日期在同一日曆年內。在新的政策下,WOS在JCR中對這些項目的處理不會改變。對於Early Access的少數內容,即Early Access的發布日期與最終發布日期在不同的年份,WOS將只使用Early Access日期。聽起來很難理解,舉個例子:

1. 一篇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年、最終發表日期為2021年的文章,它帶來的引用將被計入構成2020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但不會計入2021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

2. 同樣這篇文章將被計入計算2021年和2022年影響因子的分母,但不會被計入計算2023年影響因子的分母。

3. 相比之下,出版日期為2021年的非Early Access論文引文將被計入2021年影響因子的分子,並計入對2022年JIF和2023年JIF的分母。

2020年期刊影響因子分子將包括以下引文:

Early Access論文出版日期在2020年的內容最終出版年份為2020年和2019年或更早的Early Access內容*最終出版年份為2020年的非Early Access內容*這只是2021年JCR報告(2020年數據)的過渡步驟。

2020年期刊影響因子分母將包括以下內容:

Early Access的內容將不會計入2020年影響因子分母;分母將只包括最終出版日期為2018年和2019年的可引用條目。所以影響因子的計算方式保持不變,還是:

一本期刊在2020年的影響因子是其2018和2019兩年刊載的論文在2020年的被引總數除以該刊在2018和2019這兩年的載文總數(可引論文)

不同的是,2020年的被引總數裡面,加上了Early Access內容的引用。所以,你準備好2020年期刊的影響因子上漲了嗎?

相關焦點

  • sci期刊影響因子幾年更新
    sci期刊有分區,分區劃分標準,與影響因子有關。sci期刊的影響因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次更新,都可能會導致sci期刊重新劃分分區。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幾年更新?影響因子是一種期刊評價工具,是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等指數。sci期刊影響因子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
  •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影響因子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即影響因子說的是期刊,而不是論文。發表論文是否對sci期刊影響因子要求,還是要看有關單位的相關規定,有的單位會有,有的單位則沒有。
  • 推薦兩個免費查詢SCI期刊影響因子(IF)的網站
    ,JCR),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期刊影響因子數據。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衡量學術期刊質量與影響力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在中國備受推崇。SCI一般於每年的6月份公布最新的年度影響因子,其實這個數據是前一年的。例如2020年6月公布的是2019年度SCI所收錄的各期刊的影響因子。
  • 科研民工狂喜,明年 SCI 影響因子將集體上漲?
    以此為準,將論文按年歸類,完成影響因子的計算。以今年計算的 2019 年影響因子為例。某期刊的影響因子公式中,分母是該期刊 2017 至 2018 兩年所有可引用論文的總數;分子則是該期刊 2017 至 2018 兩年可引用論文在 2019 年的總被引次數。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在發表sci論文時,需要關注sci期刊是哪個分期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因而很多作者比較想知道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沒有關係,哪怕單位要求發表sci論文沒有分區或者影響因子上的要求,內心也要了解這兩者對自己發表論文的影響。那麼,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 SCI 期刊 2019 影響因子預測
    2019 年的影響因子很快就要公布了,根據以往的經驗,大約是 6 月。
  • 什麼是SCI論文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爾德提出的,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
  • 如何查詢期刊影響因子和引用情況?
    在查詢期刊的影響因子之前,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期刊影響因子以及計算方法。·   期刊的影響因子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簡稱IF)是美國ISI(科學信息研究所)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簡稱JCR)中的一項數據。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 什麼是更好的期刊影響因子(JIF)?
    期刊影響因子在國際上有多種不同的計算規則,每種規則均有爭議。
  • ...SCI期刊影響因子最新發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排名...
    2018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最新發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排名前列。新智元摘取其中有關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等領域的期刊並做簡要介紹,希望對讀者選擇投稿期刊、閱讀前沿技術論文有所裨益。 今天,2018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正式出爐!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
  • 2020年SCI收錄的中國期刊影響因子
    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
  • 2020年骨科SCI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 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
  • 最新SCI影響因子發布!Nature屠榜,AI領域Top 1000期刊盤點
    新智元摘取其中有關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等領域的期刊並做簡要介紹,希望對讀者選擇投稿期刊、閱讀前沿技術論文有所裨益。今天,2018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正式出爐!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了最新年度期刊引用報告(JCR),2018年度共有12538種期刊被收錄(不過有25本期刊的影響因子為 0),其中影響因子大於20的期刊有75種。
  • 中英文期刊影響因子及JCR分區中科院分區查詢
    一款實用的期刊影響因子查詢軟體 Justscience 分享給大家,其連結如下: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帝國理工學院教授史蒂芬·柯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對湯森路透用來計算期刊影響因子所使用的數據是否可靠本來就有一定顧慮,「我不確定湯森路透的這次交易是否產生影響,但這項業務的接盤方如果未來能夠保證這方面的透明度也是一件好事」。   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通常是以某一刊物在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除以該刊物前兩年發表論文的總數,得出該刊物當年的影響因子數值。
  • 最新JCR期刊影響因子及分區情況(中科院SCI期刊分區表)
    中科院期刊分區依據也是基於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但是採用的是三年平均影響因子,優點是減少了有些期刊影響因子逐年波動較大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具體方法:根據13個大類學科,分別將各大類的SCI期刊由3年平均影響因子劃分為1區(最高區)、2區、3區和4區四個等級。中科院分區的1區到4區的期刊數量不等,呈金字塔狀分布。
  • 2020年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了,速度領取!
    2020年6月3日,最新的影響因子終於出來。ISI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
  • 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
    sci期刊相比較其他期刊來說,已經處於頂尖的地位。但sci收錄的期刊不止一本,在sci期刊這一圈子內也難免互相比較高低。那麼,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分區或影響因子。首先,sci期刊分區判斷級別高低sci期刊分為了四個區,採用的分區標準有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