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紅色歌曲的旋律在校園內唱響迴蕩,這一次,童聲並不稚氣而是充滿著昂揚的力量,9月10日下午,以「唱響烈士『遺作』,傳承雨花英烈精神」為內容,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和南京市中山小學同步上了「開學思政第一課」,讓紅色種子在孩子們心裡落地生根。交匯點記者還在現場了解到,南京將推廣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教學。
旋律響起,雨花英烈的形象和精神更加豐滿
「逼我口供招,至死不承認,意志要堅牢」「肉體受痛苦,精神永不撓」……當現場聆聽和傳唱這首紅色歌曲,靜靜感受雨花英烈表達堅貞不屈的歌詞,雨花臺區實驗小學的孩子們被深深觸動。
這首歌名為《苛刑歌》,是由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惲代英創作的,描寫的就是他當時在獄中的情景。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威逼利誘,惲代英始終沒有屈服,不斷鼓勵身邊的難友們,在獄中傳播革命思想。 「當年惲代英烈士犧牲後,他創作的《苛刑歌》歌詞靠脫險的同志回憶並保存下來。」常州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老師康藝佳現場給孩子們講述惲代英的故事並現場教唱這首烈士遺作。 據了解,惲代英從小就被譽為「奇男兒」,生前留下290萬字的文章著述,此外,他還很有學習之道,從14歲開始,就通過記日記的方式督促自己上進並修身自省。「在他的身上有四點精神特別寶貴,至今仍熠熠生輝,值得同學們學習與傳承。這就是勤奮的求知鑽研精神、強烈的愛國憂民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精神和英勇的奮鬥犧牲精神。」在康藝佳聲情並茂的講述中,孩子們更加深刻理解惲代英烈士的精神,並在康老師的指揮下充滿感情地唱起了這首《苛刑歌》。
「英雄中隊」的一堂「代入式」思政課
「哪位同學能說出咱們學校以雨花英烈命名的『英雄中隊』?」當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社會教育部講解接待科科長王粲現場剛剛拋出這個問題,一雙雙小手齊刷刷舉起。「這些孩子可以說是在雨花臺周邊成長起來的,但平時去館裡參觀,只是看到展陳,今天我們把烈士故事和原創紅色歌曲帶進課堂,可以讓他們產生共情。」王粲說。 「很多學生能主動舉手講述自己所知道的雨花英烈的故事,這樣一上來有代入感,不用刻板的說教,學生們會覺得哦,是自己熟悉的一個人,原來還有一些事是我不知道的,那麼他就願意聽,也能聽進去,非常靈活地運用了雨花臺紅色資源。」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社會教育部副部長郭琦表示。
據了解,中山小學有著全國第一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少先隊中隊——盧志英中隊。雨花臺區實驗小學更有著12支「英雄中隊」,這其中有10支「英雄中隊」是以雨花英烈命名的,包括鄧中夏中隊、惲代英中隊、孫津川中隊等等。之所以選擇在這兩所學校開設這樣的思政課,是因為它們自身就有著「英雄基因」。在南京的很多中小學裡,都有「英雄中隊」,英雄的名字成為中隊代號烙入每一個班集體建設中,再開設這樣的思政課,同學們自帶親切感,融入其中。
南京將推廣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教學
雨花英烈的故事和原創紅色歌曲讓孩子們汲取到了向上向善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據郭琦介紹,今年4月初,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推出的「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專題網頁上線,首次向社會集中展示6位雨花英烈生前創作的17首歌曲。7月,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向社會發出傳唱英烈原創歌曲的倡議書,截至目前,已經收到了近千個傳唱音視頻,覆蓋了雨花英烈生前所在的22個省級行政區,不少歌曲經反覆吟誦,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傳唱度。
主持人、講解員、黨史專家坐到一起,講述傳唱,用一場小型演出的形式,同構了一堂短短的思政課。「當唱起《苛刑歌》的時候,不少同學挺直腰板,就像獄中不屈的惲代英烈士,我覺得這種『沉浸』就是對孩子們最好的教育,也是我們來上這堂課的意義。」江蘇新聞廣播主持人董婕說。 「思政第一課,不僅僅在課堂上,也不局限於英雄中隊」,南京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總書記今年在《求是》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講話,要求我們要為孩子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所以思政課老師要做一個很好的引路人,讓我們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能夠在思政課的意識上更加強化,在德智體美勞上能夠得到健康的、茁壯的成長。」該負責人透露,南京將在全市推出推廣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根據不同學段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和目標,通過課堂內外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政課教育。 交匯點記者 黃歡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