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通了自來水,家中吃水非常方便。
「現在住著新蓋的房子可比以前住的窯強太多了!我很滿意,自來水也通了,吃喝住行都方便了許多。」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大紅城鄉水泉村的沙金紅笑著說。她告訴記者,自己是易地搬遷戶,之前住在三岔溝,家中四口人,自己和老伴兒、一個女兒還有一個孫子。
沙金紅養羊增加額外收入。
「自從我們搬過來村裡幫了我們不少忙,讓我們享受低保戶相應的福利,又給我們老伴安排了一份護林員的工作,一年下來能有9000元,咱家退耕還林的補貼一年也差不多有2000多元。這不,還給我們送來了8隻羊,現在日子過得滋潤多了!」沙金紅對易地搬遷工作讚嘆不已。她還說,女兒上大學了,孫子也在上小學,花銷巨大,搬遷過來之前他們沒什麼收入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夫妻二人生活十分艱苦。現在好了,閨女和孫子都享受國家教育補貼,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們上學的問題了。
水泉村集中養老建起的「幸福院」。
走進水泉村,一排有8戶的房子引人好奇,問過後才知道原來那是「幸福院」。走進院子一看,乾淨又整潔,每戶門前都搭起了小棚以便放些乾柴,不用擔心風吹雨淋。
「啥都好!啥也不缺!挺好的!」幸福戶的一位老人郭巧支激動地說道。記者了解到,這位老人也是易地搬遷過來的。「現在有水有電,房子不光亮堂,東西也齊全,這輩子沒想過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郭巧支難掩心中的喜悅。
「我是前水泉村的,之前在煤窯工作的時候不小心受傷,患有殘疾無法勞動,現在每個月都有殘疾補貼,一年下來有1600元、低保補貼6000多元、加上退耕還林等各類補貼也將近10000元了,生活不愁了,我感到很溫暖、很滿足、很幸福。」幸福院居住戶鄭滿娃說。
據了解,這個「幸福院」是2016年建的,是採取集中供養方式,將村裡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殘疾人員」等四類人員統一安排到幸福院居住生活。目前居住有7戶,4個低保戶,2個貧困戶,1個五保戶。
第一書記吳石林入戶慰問幸福院居住戶鄭滿娃。
沿著水泉村路邊,記者看到,大概每隔50米都安了一盞新的路燈,村民紛紛表示,自從安裝了路燈給他們帶來了許多安全感。「以前天一黑就不敢出門了,自從給安裝了路燈再也不怕走夜路了。」「自從安了路燈,晚上吃完飯沒事兒也可以溜達溜達了,終於不用悶在家裡了。」「路燈給我們村帶來了光明,改變了村子的環境。」村民們接二連三地說道。
據了解,和林格爾縣大紅城鄉水泉村所有自然村因地處山區,道路基礎條件差、村民夜間出行安全隱患較大,從5月11日開始,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廣電局為定點幫扶村安裝路燈事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經過前期工作對接,最終確定為水泉行政村的13個自然村安裝路燈60餘盞(其中大燈6盞,小燈55盞),共計3.3萬餘元。目前路燈安裝工程已經完工,路燈安裝完成後進一步美化、亮化了水泉村13個自然村的環境,同時解決了困擾當地貧困群眾多年的夜間出行難問題。
說起這幾年村裡的變化,駐村工作隊隊長吳石林介紹道,村裡還有很多基礎設備也很到位、很齊全。「公共衛生間乾淨整潔、衛生院離村民住宅近,來回特別方便、文化室擺放著許多書籍可提供給村民閱讀、廣場雖不大,健身器材也不多但是足夠村民們在廣場上進行娛樂活動、強身健體,老人都愛來這廣場活動活動筋骨。」
水泉村公共衛生間。
水泉村總土地面積48.07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5504.2畝,全部為旱地,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靠天吃飯的行政村。水泉村轄15個自然村,自然條件惡劣,地下水資源短缺,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人口大量流失。已有四個自然村成為廢棄村落,其中陽坡、朝度井、三岔溝3個自然村僅剩2至3戶。個別自然村通村道路沒有硬化,出行條件極差,到了雨季道路損毀嚴重,給村民的出行及耕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直接影響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據第一書記吳石林介紹,水泉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53人,通過採取一戶一策,因戶施策的幫扶原則,針對每一個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根據年齡段,確定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健康扶貧、社會兜底等不同的幫扶措施,讓村民現有的基礎上增加收入,截至2018年底使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吳石林表示,脫貧只是階段性的目標,不是最終的目標。自駐村以來,根據村情村貌協同幫扶單位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下一步將在現有脫貧的基礎上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繼續把政策一五一十地講給貧困戶,力求做到把政策落實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動鄉村振興盡職盡責。(富麗娟 哈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