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迪士尼新片
《奇幻森林》改編自吉卜林小說《叢林之書》及1967年迪士尼經典動畫電影
《森林王子》。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業界專業人士,對《奇幻森林》讚譽最多的點無非是那些栩栩如生、難辨真假的動物角色,說
《奇幻森林》是生物特效領域甚至整個電影製作領域新裡程碑毫不為過。
該片結合了
《阿凡達》、
《猩球崛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大片所採用的技術,並按照製作動畫片的方式來製作。本文將揭開《奇幻森林》的神秘面紗,帶你探秘其幕後製作,並對照生物特效技術的發展歷程,看看《奇幻森林》的動物製作是如何達到行業新高度的。
《奇幻森林》中的動物達到了以假亂真的驚人逼真程度,CG狼=真狼
一、全新的製作流程
1、有限預算「逼出「無限創意
該片導演
喬恩·費儒參與過多部視效大片,如
《鋼鐵俠》系列、
《復仇者聯盟》系列等,可以說在特效方面他早已是輕車熟路,但在面對《奇幻森林》這種題材的影片時,他
最初還是打算去森林裡實拍。
但很快他發現,要完美地保留1967版動畫電影的「奇幻」感,尤其是保留其中的喜劇橋段,實拍顯然是做不到的。另一方面,《奇幻森林》的製作經費並不高,按照傳統的實拍加特效的製作流程很難得到滿意的效果,這就要求製作組必須找到合適的其他製作手段。
通常對於預算不高的影片,製片方並不願意冒這種風險,好在迪士尼在改編動畫經典方面已經有了不少成功經驗,最終迪士尼主管
阿蘭·霍恩提議借鑑《阿凡達》和
《地心引力》等片的技術,
放棄外景拍攝,改用虛擬手段完成影片製作。這樣一來,
整部影片都可以在攝影棚內拍攝完成,並且除了扮演狼孩毛克利的小演員
尼爾·塞西之外,
整片森林和其中的所有動物都由CG技術來製作。
整部影片都在攝影棚內拍攝完成,森林和其中所有動物均為CG製作
費儒還巧妙地借鑑了迪士尼製作動畫電影的方法,即在開拍前將影片的故事板、剪輯表和每個鏡頭的細節完全確定下來,拍攝和後期製作只是在為其提供高質量替換版本而已,從而避免拍好的素材沒有剪進成片裡所造成的浪費。這種全新的製作手段打破了傳統的前期到實拍到後期的流程,特效團隊早在故事板創作階段就加入進來,並且場景開發、鏡頭設計、實拍和特效製作是並行的。
2、力求CG=實拍
雖說是虛擬拍攝,但費儒還是希望影片看上去能夠儘可能像一部「實拍電影」,而不是「CG特效電影」,他想讓觀眾覺得這部影片就是拿著攝影機在森林裡拍的。
為了把這個想法轉化為實際方案,費儒請來了
羅伯特·萊加託擔任本片視效總監,後者是《阿凡達》虛擬攝影技術的主要發明人,這項技術能夠讓攝製組像拍攝真人影片一樣處理CG動畫,而不是單純的手工調節參數。導演和攝影師仍可以用他們熟悉的工具來「拍攝」影片,只不過他們面對的是計算機中的虛擬場景而已。而特效製作方面,製作組選定了在物理模擬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國際頂尖視效團隊——英國特效公司MPC。
虛擬攝影可以讓導演像拍攝真人影片那樣處理CG動畫
3、藉助遊戲引擎進行場景設計
為了使場景逼真,MPC印度分部的員工前往原始森林拍攝了大量參考圖片,並發回到倫敦總部,藝術家們據此製作了海量的環境模型,包括各種各樣的樹木、植被、地形、石塊,甚至是河流和瀑布。模型庫分為不同的精細等級,其中粗略版本交給預演團隊用來製作預演動畫,而精細版本則用於最終的特效製作。
然後,攝製組基於遊戲引擎搭建了實時動畫系統並導入這些粗略的模型,引擎可以實時顯示預覽效果,並能快速地對模型做出布局調整,因此,導演和藝術部門可以像製作遊戲一樣在其中設計每個場景的布局和呈現方式。由於故事是以狼孩毛克利的視角敘述的,導演希望呈現一種小孩子身處密林的渺小感,因此有時候會對動物角色和場景的尺寸進行調整,使它們看上去比真實尺寸更大。
動物與毛克利的身高尺寸對比
4、用動作捕捉輔助預演製作
既然要在開拍前確定好影片的每個鏡頭,那就少不了可視化預演(Previsualization)技術的幫助,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版粗糙的動畫片,但卻能大致表達影片的劇情、節奏、氣氛,以及每個鏡頭的內容和調度。
當場景確定下來後,製作組便使用動作捕捉技術為其添加動畫角色,這裡的動作捕捉並不需要很精確,也不會用於最終的成片,而僅僅只是作為預演階段的「虛擬演員」。導演會在動作捕捉棚內指導尼爾·塞西和其他替身演員,通過遊戲引擎實時看到虛擬角色的動畫效果,從而確定下每場戲的調度和剪輯。
這一階段,攝影指導也會使用同樣的系統來設計鏡頭角度和光照效果,特效團隊會對動作捕捉數據和鏡頭運動進行優化調整,使其更加平滑、更符合物理規律。導演確認通過的鏡頭最終會被剪輯成預演動畫版本。
通過虛擬攝影這種手段進行預演,更加直觀高效
預演動畫確定好之後,攝製組會從技術實現的角度對每個鏡頭進行分解,計算出畫面內的場景尺寸、拍攝時需要的設備和道具、燈光的參數、搖臂的角度和速度等等。藝術部門會根據這些數據來搭建攝影棚布景,準備所需的道具。當然,整個拍攝進程中,預演動畫和實拍往往是交叉進行的,並且經常會對其做出調整。
5、3D實拍、協同攝影齊上陣
雖然預演環節也有尼爾·塞西的參與,但那只是方便導演設計分鏡,真正涉及到毛克利的戲份還是需要在專門的攝影棚裡用電影攝影機拍下來。這樣的戲份一共28場,全部在洛杉磯Center Studios攝影棚拍攝。拍攝現場被藍幕所包圍,這是為了便於摳像,並將實拍的尼爾·塞西合成到虛擬環境中。
由於尼爾·塞西是頭一回演這種「獨角戲」,因此很多時候需要替身演員穿上藍色服裝,甚至是舉著動物木偶模型,按照預演動畫所設計的走位來跟塞西搭戲,幫助他建立正確的視線和表情反應。
另外,考慮到演員與場景的交互,以及準確的光照和陰影效果,片場有時也會搭建小型場景,例如毛克利發現蟒蛇皮的片段,整個地面就是現場鋪設好的。基於預演階段設計好的光照效果,現場使用了可編程的燈光設備和投影機來模擬動物走過時產生的光影。
替身演員穿上藍色服裝,舉著動物模型,棚內還搭建了小型場景
萊加託開發的協同攝影(SimulCam)技術藉助了動作捕捉系統,可以實時捕捉實拍攝影機的位置,並與三維場景中的攝影機同步。此處的三維場景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實時動畫引擎中的場景,只不過去掉了原本預演動畫中的攝影機運動,改為靠實拍攝影機來同步驅動。
只要對實拍影像進行實時摳像併合成到三維場景中,導演就可以在片場實時看到尼爾·塞西身處虛擬大森林中的效果,並且無論鏡頭怎麼運動,實拍元素和虛擬元素都是同步的。舉例來說,毛克利乘樹樁漂流的鏡頭,實拍時塞西和樹樁其實是靠一輛軌道車移動,而導演從監視器裡看到的卻是塞西在河面上漂流。
協同攝影可以使導演在片場實時看到實拍與CG合成後的效果
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樣,《奇幻森林》的實拍也是原生3D格式,用到的正是《阿凡達》那套Cameron-Pace 3D攝影系統,對此,喬恩·費儒評價道:「我認為3D應該是敘事手段,而不只是技術手段。影片中那些漂浮的沙塵會讓觀眾覺得他們真的處在森林裡。」萊加託也認為,轉制3D只是個技術活,轉制人員一般沒拍過電影,對電影手法不熟悉,他們不一定知道怎樣利用好3D這種敘事手段。
二、生物特效新標杆
雖然在預演動畫環節有用到動作捕捉,但是費儒從一開始就決定讓特效團隊按手工方式製作所有的CG動物。他認為《奇幻森林》雖是童話題材,但不應該拍成卡通片,影片中所有的動物必須看上去真實可信,如果觀眾能察覺到哪只動物是CG製作的,那麼就說明CG失敗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特效製作人員必須面對幾個大難題。
1、嚴格遵照真實動物
在為動物們製作動畫時,製作人員必須遵守物理真實感法則,動物們能夠跑多快、跳多高、做出什麼動作都是按照真實研究數據來設計的,這種考量甚至細緻到眨眼、動耳朵之類的細微動作。包括尼爾的數字替身也一樣,只能做出小孩子所能做的動作。萊加託認為,有些影片裡觀眾一眼就能察覺到數字替身,就是因為它們做的動作太超常了。
因此,喬恩·費儒要求影片中每隻動物的每個鏡頭都必須有真實參考素材,製作人員從網上找了大量的參考視頻,用來研究真實的動物特徵。無論影片中需要什麼樣的鏡頭,費儒都希望能夠找到類似的參考片段。萊加託甚至還請到了一群跑酷愛好者,記錄他們在森林環境中穿梭的過程,用於設計影片的開場和結尾段落。
動畫師們仔細研究了每種動物的習性和特徵,將每一個細微之處都保留到了CG版本裡,確保觀眾察覺不出區別,導演的要求是當動物出現的時候,觀眾第一反應會覺得它們是真的。在表情方面,製作人員研究參考視頻後發現,狗和狼在表達情緒時動眉毛不動嘴,貓科動物動嘴不動眉毛,而熊嘴眉毛一起動。為了得到儘可能精確的效果,《奇幻森林》中所有的生物動畫都是由動畫師們手工完成的,MPC為此開發了全新的軟體來實現更細緻的肌肉模擬。
每個細微之處都精益求精,這隻CG老虎和真老虎無異
2、精準的毛髮呈現效果
除了肌肉運動之外,動物毛髮的呈現效果也極大影響著最終的真實感。每一根毛髮都必須對光線做出正確反射,並且需要按照各種動物的毛髮生長規律對其進行「梳理」工作,使其紋路走向、軟硬程度符合各種動物的特性。例如黑豹巴希拉的毛很短,沒有明顯的紋路,但是細膩光亮;相比較之下,棕熊巴魯的毛就厚實粗糙得多,並且比較蓬鬆;而猩猩路易王的毛則是一縷一縷的,像是很久沒有打理過。在不同的天氣環境下,動物毛髮的乾濕疏密效果也不一樣,毛克利和狼群雨中告別的場景,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母狼拉克莎毛髮上掛著的小水珠。在光照方面,MPC升級了光線追蹤渲染器來進行畫面渲染,這種算法的運算量非常大,但能得到儘可能逼真的效果。
雨天環境的溼毛髮一直是生物特效製作的難題
整部影片中製作難度最大的場景恐怕就是毛克利坐在巴魯肚子上嬉戲,眾所周知,毛髮和水的模擬難度都非常高,而當這兩者同時出現,還存在交互時,製作人員就不得不傾盡全力。相比1967年動畫版,製作人員根據棕熊的實際浮力調整了其肚皮露出水面的高度,並且水中的毛髮是像水藻一樣散開,而水面以上的毛髮則會成片地緊貼在身上。
3、讓動物們開口說話
即便儘可能追求真實,有一件事情動畫師們還是得發揮點想像力,那就是讓動物們說英語,這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時也是影片成敗的關鍵。既然想要讓動物們看上去像真的一樣,就不能按照人類或者卡通片的說話方式來設計它們說話時的樣子,否則觀眾一看就知道這是假的。
為此,導演讓製作人員觀看了大量跟動物說話有關的影片,研究哪種做法是對的,哪種做法是錯的。其中
《比佛利拜金狗》和
《豬寶貝》被作為兩大反例,因為在這兩部影片中,動物說話時的口型都是按照人類說話方式來製作的,顯得非常的違和,而在《奇幻森林》裡,導演希望達到的效果是讓觀眾們真的覺得他們聽到的臺詞是由那些動物嘴裡發出來的,而不是配音。最終他們研究出三條法則:
1、嘴部動作儘可能小,而且要按照動物嘴部原本的運動特徵來製作;
2、有意地讓正在說話的角色處在畫面外,減少出錯率;
3、尋找合適的角度和光照,讓畫面看上去更自然。
不同的動物發聲方式不一樣,說話時的表現也就不一樣。有的動物看上去像是能說出英語單詞的,比如棕熊巴魯的嘴部動作就十分豐富,使其明顯比其他動物要更加卡通化(另外也是因為巴魯的性格太友善了,不像真的棕熊那麼兇猛),而巨蟒卡奧說話時嘴就基本不動。
不能讓觀眾察覺到動物的臺詞是配音
4 MPC「幕後主導」,維塔「友情客串」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絕大多數的特效鏡頭都是由MPC完成,唯獨猩猩路易王的片段由維塔數碼(Weta Digital)完成,這是因為他們在《猩球崛起》系列中已經積累了充足的猿類動物製作經驗,並且這段戲動物數量實在太多了,其渲染難度也只有維塔這樣的公司能夠勝任。好在這段劇情相對獨立,不需要跟MPC的特效團隊有太多數據交叉,因此這就成為了維塔為本片奉獻的一段小插曲。
維塔數碼在《猩球崛起》系列中積累了豐富的猿類製作經驗
三、《奇幻森林》特效到底強在哪?
事實上,萊加託自己也承認,MPC公司此前在生物特效領域並沒有太多建樹,但正是因為《奇幻森林》採用了先進的製作流程和嚴格的製作標準,才充分挖掘出了MPC的潛力,使其一躍成為生物特效領域的頂尖團隊。MPC公司差不多有800人參與了《奇幻森林》的製作,前後花費2年時間,製作了超過70個逼真的生物角色和1300多個特效鏡頭,在製作高峰期,公司每天生成的鏡頭版本超過3000個。
這一系列數據是難以想像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堅持和付出才推動著特效技術不斷進步,從而製作出以假亂真的原始森林和各類生物,更為難得的是,技術在《奇幻森林》中並沒有喧賓奪主,自始至終攝製組秉承的理念都是達到傳統實拍電影的效果,這才使得技術能夠隱於畫面中。
我們無法說《奇幻森林》領先中國多少年,但是這部影片實實在在地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它的團隊專業程度、對待工作精益求精的認真態度、還是敢於研發新技術新流程、敢於挑戰極限的勇氣,亦或是製作團隊之間的協作配合,這些都是中國特效追趕世界的必經之路。
最後奉上生物特效史上的八大裡程碑,正是有這些經典前作,才讓《奇幻森林》達到了生物特效行業的新高度,《奇幻森林》可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並將激勵後來者努力趕超。
是電影史上最早涉獵生物特效的人,他運用最原始的手段在作品中加入了生物角色。這些手段包括透過水箱拍攝、由演員穿戲服扮演動物、製作可以活動的紙板或動物模型。
2、《金剛》(1933年)
1933年版的
《金剛》是生物特效史上的第一部經典之作,影響著之後的好幾代特效人。影片中的金剛和霸王龍都是由定格動畫模型來製作的,叢林背景同樣是一片微縮模型,製作人員需要一格一格地拍攝,每拍一格就要把模型稍微調動一下,從而拍出連貫的動作。
《大白鯊》可以說是前CG時代的最後一部生物特效代表作,影片中逼真的鯊魚模型由氣動機械裝置操縱,並且分為左半側、右半側和背部三條鯊魚模型,控制設備可以安裝在攝影機拍不到的另一側。
《侏羅紀公園》是CG生物的開山之作,CG製作的恐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但是由於那個年代的CG技術還很原始,因此大多用於大全景鏡頭,而如果只是展現恐龍的局部,以及當恐龍與真人演員有交互時,都是由精密的機械遙控模型來完成的。
5、《豬寶貝》(1995年)
《豬寶貝》呈現了一頭會說話的小豬,導演選擇由馴獸師訓練真豬來完成影片拍攝,而在後期階段通過CG技術替換小豬的嘴,使其張嘴說話。這部影片擊敗了羅伯特·萊加託監督的
《阿波羅13號》,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視效獎,而《奇幻森林》裡導演親自配音的那頭豪豬正是源於這個梗。
《精靈鼠小弟》中,純CG製作的老鼠斯圖爾特擔綱了主角,這是CG生物特效走向成熟的標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製作人員解決了極為複雜的毛髮模擬和渲染問題,使得小老鼠活靈活現。雖然其造型和動作都偏向卡通化,但逼真的呈現效果仍在當年引起巨大轟動。
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那隻大老虎是由真老虎和CG老虎共同擔綱的,因此對CG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摻不得半點假。製作人員將真老虎和CG老虎的圖像放在一起反覆對比,並不斷優化毛髮、皮膚和肌肉的運動及光照效果,確保兩個版本的老虎之間看不出區別。負責製作這隻CG老虎的Rhythm & Hues公司甚至因此破產了,這足以見得其製作成本有多高。
早在2011年的《猩球崛起》中,維塔數碼便實現了戶外動作捕捉,讓動作採集和外景拍攝同時進行。而到了三年後的《猩球崛起2》,維塔更是全面升級了其渲染技術,尤其對溼毛髮有更好的表現效果,至此,CG生物與真實生物之間的差距已經基本被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