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超級說明書有許多以前內容的整理,也有一些新的部分。(此篇內容比較長)小編儘量爭取把有關於外鞋的一切歸總到一起,方便大家「工具化」的使用這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會提及許多
面料以及輔料名次,為了方便新人閱讀在這裡先介紹一下(老鳥可直接跳過這一部分)。
第一部分:鞋子的種類
1、健行鞋Trailshoes
主要是為短途跋涉者設計,在外時間只有一到二天,適合於一般的
戶外野營,山地不是很複雜,這類鞋的設計特點是,比較舒適、柔軟、透氣性好等,但鞋底的抗硬性、耐磨性是在
登山鞋中最低的。這類鞋的鞋面是用羊皮與化纖合成材料製成,鞋底採用膠塑材料,鞋裡採用具有一定透氣性的化纖材料,鞋幫較低。適合於環境平坦,一天左右的且負重輕的健行
徒步活動,即使在山地活動,其地形環境也是有明顯平坦的路徑。由於GOTE-TEX
面料應用十分廣泛,即使是健行鞋,在雨雪天氣也會使穿用者在潮溼的環境中,保證腳部的乾燥舒適。
用於兩天或兩天以上的純山地活動,甚至活動區域直達
雪線以下的山地區域,某些品牌的產品甚至可以從事雪線區域的山地活動,即使氣候惡劣也表現的十分出色。由於主要是為中等路程的跋涉者設計,隨身攜帶的
登山用具要比短途
登山者多,這類靴子具有良好的抗硬性及耐磨性,但這類靴子基本上是為短途至中等路程而設計,山地型不是非常複雜。這類靴子的靴面採用採用羊皮或薄牛皮製成,靴底採用硬塑膠材料或Vibram,靴子裡採用軟羊皮或Gore-Tex等材料,靶子幫中等高度。
是為長途路程的跋涉者設計,活動環境區域一定是多陡坡、多碎石及冰雪巖混合地形。攜帶的登山器材較多,在外停留天數長,具有較強的抗硬性及耐磨性,可較好地保護腳的踝關節及腳面。這類靴子主要是為較複雜的地形、登山者又攜帶較重的器材而設計,很好的柔軟性、抗硬性及安全性等,部分型號可以裝上
冰爪。這類靴子的靴面採用厚牛皮製成,靴底採用Vibram。並加入一定量的碳纖維或鋼板,靴子裡採用下Gore-Tex等材料,靴子幫較高。適用長途山地活動,活動區域在雪線以上,表現十分優秀。
4、重型攀登靴Mountaineering
主要用于堅冰、積雪、峭壁混合地形的高海拔區域,氣候條件極端惡劣。是專門為登雪山而設計,具有很強的抗硬性,可裝
冰爪,有效的保護腳的安全,但這類靴子的自重較重,柔軟性較差。靴底採用Vibram。及內襯鋼板,靴面採用硬塑樹脂材料,靴裡採用Gore-Tex材料,靴幫較高。
巖鞋是專門為
攀巖運動設計製作的鞋子,一般用輕便、柔軟、粘貼性強的橡膠為底——以方便攀巖運動員在巖壁上更好的使用蹬踏等技術動作;邊緣的設計讓腳可以踩穩很小的腳點;用橡膠包裹的踝部方便攀巖者可以在巖壁——尤其是負角巖壁上用腳跟做出「勾」的動作。
一般攀巖鞋的設計會將腳趾往拇指的方向擠壓,以便可以讓力量集中到拇指上,以便在巖壁上踩穩很小的腳點。攀巖愛好者往往為了可以更好地在巖壁上用力,會選擇可以緊緊包覆足部的鞋子,有些職業攀巖者甚至會選擇比自己一貫尺碼小很多的尺寸。以緊緊包裹足部為設計目的的攀巖鞋,因為人的足部形狀不一,往往一個型號不能適應所有人的腳型。所以假如攀巖鞋尺寸比平常鞋子尺碼更大才能讓感覺舒服,這意味著這雙鞋可能不適合穿著。普通愛好者應該遵循讓腳趾頭稍微彎曲,但是絲毫不會產生痛感的標準。穿著太緊的鞋子會影響健康和表現。
由於
溯溪的環境中沙石較多,因此環境要求鞋的附著力較強而非抓地性出色。對於在一些V型峽谷中溪流邊裸露的巖石面上行走時,有時其坡度可能會超過四五十度,鞋底的齒型也不象一些徒步穿越鞋一樣有較深的齒紋設計,而是要求鞋底要與巖石面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以增加摩擦力。這種摩擦力除了來自於鞋底花紋的設計,比如說吸盤式或波浪式,最主要還是要看使用橡膠的本身所能帶來的性能表現。像之前提到的
KEENNEWPORTH2,所採用的防水抓地刀紋加碳橡膠大底就很出色。就如同大部分攀巖鞋一樣並不需要鞋底有特殊的花紋設計,但溯溪的環境較複雜,除了考慮水中的情況外還要滿足叢林穿越或澗行的要求,所以鞋底大部分還是設計有花紋的,用來增加應付複雜地形的抓地性能。
溯溪鞋是經常出水和入水的,這就要求鞋子的排水性要好,而且泥沙也能隨水一同排出,減少對腳步的磨損。
溯溪過程中充滿樂趣與刺激的莫過於遇到一些瀑布了,超過三米落差的都可認為是瀑布,低矮的瀑布可以通過器材甚至是徒手攀登通過,這就要求溯溪鞋具有一定的攀爬特性,除了有較好的摩擦效果外,較尖的類似攀巖鞋的鞋頭設計可以很好的在溼滑的巖面上找到支撐點,而較硬的鞋頭對於保護腳尖也會很有幫助,這時採用專利腳趾保護楦頭設計的鞋子,比如KEEN,就能起到充分的保護作用。
鞋這個分類其實是最近幾年才在國內漸漸興起來的。其實在國外,專業
越野跑鞋的歷史也就十年左右。各
越野跑鞋有些朋友區分不清,認為就是一般的
旅遊鞋,其實不然。越野跑鞋無論在技術設計,製造工藝以及材料選擇上都有著非常精細的要求。越野跑主要是指在山地以奔跑或快步的方式進行前進。由於速度比較快因此對腳部的衝擊要遠比一般徒步大的多。所以越野跑鞋在設計支撐等方面都有著非常複雜的要求。
越野跑鞋鞋底一般設計都不止一層,但部分都由外底,墊板,中底三部分構成。外底通常設計多重密度複雜花紋的來應對腳面不同位置對地面衝擊需要不同類型的抓地力。外底出於重量的考慮絕對不會像
登山鞋做的那樣厚,因此應對地面的石頭坑窪等需要增加一層墊板來調節腳感。同時也提供一定的平衡性。中底的彈性要求非常高,這樣才能應對奔跑過程中來自地面的巨大衝擊對腳踝、膝蓋的損傷。
越野跑鞋的透氣性也非常關鍵,同樣是運動量大的關係導致必須有足夠的透氣量才能夠解決悶熱的問題。因此越野跑鞋都大量採用透氣優秀的網布
面料。同時在選擇防水透氣材料的時候也非常慎重,以免照顧了防水而忽略了透氣效果。越野跑鞋通常自重都輕的多,有些越野跑鞋一雙的重量也就是一般登山鞋一隻的重量。另外低幫的設計更貼近於
旅遊鞋,也適合在城市裡穿著。因此對於一般出遊或者城際之間的
旅遊來說一雙越野跑鞋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你的要求。
Source: initial; border-image-slice: initial; border-image-width: initial; border-image-outset: initial; border-image-repeat: initial;">
登山鞋和徒步鞋在我們印象中沒有什麼區別,但實際上,這是兩款不同的戶外鞋,是有一定區別的。徒步鞋一般是低腰的(這點並不絕對,大多數情況下),因為徒步鞋是專供走些路況較好的地段而且又要長時間行走,所以徒步鞋鞋底提供的保護是保護你的雙腳排汗透氣效果超好,這也是徒步鞋可以作為城市休閒穿著的重要原因;而登山鞋都是高腰的,它要保護你的腳踝在不平的路況下免受扭傷,更重要的一點是登山鞋的鞋底質地較硬。
鞋子的結構是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登山技術支持,一雙專業的登山鞋的結構如下:
大底結構:主要有大底橡膠材料和機織碳素板構成,以使在攀登時敏感,正確度高,同時保證鞋底的硬度。
中底結構:由連體支撐或整體尼龍預成型內撐墊微孔減震緩衝材料構成,進一步增強鞋子的堅硬穩固,保證了扭力的硬度。
鞋墊結構:是一種為腳部提供柔軟舒適的,最後一層中底結構,好的鞋墊會對足弓,足跟多提供一種保護。
鞋舌結構:鞋舌內墊的設計要高,要厚,更要緊貼腳面。鞋舌應不易移動,不錯位。穩定自如,並且鞋舌開口足夠大,穿脫自如。同時鞋舌的製造應採用整體摺疊製作工藝。
鞋帶結構:鞋帶結構的樣式,主要有傳統對稱結構和不對稱結構兩種,前者注重美觀,後者更注重鞋帶與腳趾角度的配合。
鞋面鞋形:舒適的柔和又堅固的鞋面設計,會提供重量輕且耐磨並與腳形符合構造,前腳掌空間餘度合理,腳跟穩固牢。製造中儘量使用整體材料,提高設計上的優點,同時鞋縫的處理一定要根據鞋內所承受的壓力,確保鞋面在壓力下不變形。
大底紋路:專業登山鞋的大底紋路設計十分講究。猶如F1方程式賽車的輪胎,在不同的氣候條件和路礦選用不同的輪胎一樣。專業的登山鞋由於類型的不同,在大底紋路的設計上截然不同。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即使同屬一個類型的登山鞋,由於設計的理念不同,造價不同,大底的紋路就會受到影響,也就說,造價低廉時,只要防滑就行,大底紋路就不會講究精細了。
但是只要是專業的大底紋路設計一定是這樣的:
1、前後腳掌的前後邊緣紋路的設計是為了更加牢固的抓緊地面和巖面
2、之後的紋路主要作用是起到制動和有效推動行走
3、左右兩側紋路是用來防止側滑的
4、大底的中間部分和腳後跟前部紋路是轉向平衡制動區
5、大底紋路導排槽,高效地將雨雪,水分,泥沙導排出大底,進一步提高大底的防滑、減震緩衝作用。
徒步鞋鞋幫由鞋面和內襯組成。鞋面一般是皮革、尼龍,或者皮革尼龍混合製造。而內襯一般由人造材料或軟皮做成,有些鞋還加上一層軟墊以提高保暖性和舒適性。儘管人造材料越來越出色,鞋面還是全皮的最好。皮革不易變形,其防水透氣以及保暖性綜合起來比任何人造材料都好。一雙好鞋子一般是由一整塊皮做成的(腳後跟和鞋舌頭處除外),這樣的鞋子穿一段時間以後還能保持比較好的形狀。
亞洲人的足弓比較高、腳掌比較窄,在選擇鞋的時候,也不能完全相信歐美的大品牌,關鍵在於試穿。出於保護和適應足部腫脹的原因,登山徒步鞋的尺碼要比平時穿的稍大。試鞋的時候,最好穿一雙厚襪子,把鞋帶充分解開,穿入,再依次系好。然後試著走一走,感受一下腳弓、腳掌是否與鞋體充分吻合。腳尖不能頂住鞋頭,保持腳趾可以略微抓動的空間,這樣的尺寸正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