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這裡有好多國企,以為這裡一到晚上漆黑一片。」90後香港大學生許立鵬口中說的「我們」,是今年香港大學生暑期內地實習計劃來穗實習的香港大學生,「這裡」指的是和香港一江之隔的廣州。
一個月後,許立鵬和其他39名香港大學生大呼「廣州和想像不一樣」、「實習時間太短」。
在這4周裡,40名來粵實習的香港大學生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又給廣州7家實習企業帶來了什麼樣的新氣象?兩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會在這群新鮮人身上以什麼樣的形態展現?
「我希望,他們不僅能從報刊上看到靜態的中國社會,也能親身體會發展的中國,感受真實的內地。」團省委統戰聯絡部部長潘劍勇和同事們將實習最後一站安排在農民工博物館。他一直強調,不應該只想著把內地最好的一面展現給香港學子,也應該讓他們了解整個國家的改革進程。
重新認識內地▶▷「來廣州前朋友讓我把錢藏鞋裡」
「不好意西(思),不好意西(思)!您需要喝茶嗎?」香港大學生用港味普通話分享實習經歷,現場觀眾捧腹大笑。他們打趣,這是自己每天說得最多的話,因為在中國銀行廣東分行大廳實習,每天都要向不同的客戶解釋「為什麼VIP客戶還要排隊」。
這是今年7月上旬團省委、省青聯在廣州舉辦的2013香港大學生暑期在粵實習總結分享會現場。幾天後,40名參加內地實習計劃的香港學生將告別內地回到學校。
「我們以為這裡有好多國企,會喊口號,也以為這裡一到晚上漆黑一片。」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年級男生許立鵬的「坦白」讓分享會現場爆出一陣笑聲。這笑聲裡,更多是共鳴。
今年6月6日,許立鵬和其他39名來自香港11所高校的大學生從香江之畔來到珠江邊上。那時,大多數大學生不了解這座一江之隔的城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大四學生顏曉欣甚至還帶著幾分擔憂:「來廣州前,朋友告訴我,內地的治安不好,要把錢放在鞋子裡防止被搶。」
去年,首期香港大學生暑期內地實習計劃由團中央、全國青聯與香港中聯辦推出,地點定在廣州,140多名香港大學生首飲頭啖湯,反響熱烈。今年實習版圖擴大至湖南、廣西、天津、上海等地,來粵名額精減,收到150封報名信的主辦單位只能擇優選錄40名,激烈程度被港生們形容為「搶破頭」。
9時30分上班打卡,12時30分吃飯,13時上班,18時30分下班……在廣州CBD安利公司的許立鵬開始了和其他同事一樣節奏的實習。實習項目是調整內部員工公務卡,和所學專業關聯度大。
「公司員工出差用的是公務卡,但因通貨膨脹,以前的標準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消費水平,我們用專業上學到的統計分析方法,對公務卡額度進行調整,我還在趕一份最後的報告。」許立鵬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第一次接觸內地是高中時參加的上海世博會交流團,但每天都有大巴接送「沒機會接觸當地人」。此次來穗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彌補了許立鵬在滬的遺憾。為了方便和內地同事交流,許立鵬在香港提前開通了QQ、微博和微信。
下班後,許立鵬不用像上班一樣擔心汗溼工作服,不坐地鐵直接改步行——從珠江新城走回位於林和西的宿舍,而且每一晚都換新路線走。也是這45分鐘的路程,改變了許立鵬剛來時的認識。
「在中環,高樓大廈都擠在一起。但這裡不一樣,走著走著可能看到很高檔的商場,拐個彎,又是那些低矮的房子和地道的小鋪。」許立鵬在小攤上買了2件20元的T恤,周末就穿著它們去逛紅磚廠、小洲村和北京路。
挖掘兩地差異▶▷「在香港我們工作的時候只有工作」
相比之下,顏曉欣享受到了「地利」的福利。
顏曉欣的實習公司銳豐音響在珠江入口未被開發的生態小島——海鷗島上。在島上,顏曉欣的生活節奏和香港截然不同。「香港的公司節奏很快,氛圍也沒有這麼輕鬆。在這裡,同事們會在工作的時候偶爾聊聊天,在香港我們工作的時候只有工作。而且大陸吃晚飯的時間要比香港提前1個多小時。」
同在銳豐音響實習的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大三女生李君堯則多次被公司的貼心服務感動:第一天踏上公司的電梯,低頭一看,她發現地毯上竟然有當天星期幾的提示,而每個周二她都會拉上顏曉欣到飯堂領「香港不可能有」的甜品和涼茶。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女生紀晛是港生實習小組的「生活嚮導」,香港大學生遇到困惑都可以向她求助。周末紀晛還會陪他們逛廣州。4周時間裡,紀晛帶著港生們逛了省博物館、上下九、北京路、珠江……
紀晛發現,香港的同齡人身上有著許多和內地學生不一樣的閃光點。香港大學生對一個事情的較真勁兒讓她印象深刻:講不好普通話,他們就分組用一句粵語一句普通話的「同聲傳譯」方式不停地練。「即便他們的普通話不好,他們還是勇於表達看法和見解。」
除了獨立思考,紀晛覺得香港大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值得學習——每個星期,香港大學生會固定時間進行體育運動,如打羽毛球、跳健身操……雷打不動。
向港生們學習▶▷「他們更願意開動腦筋獨立思考」
「很高興你們來。相信你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地產商不是都是無良的、腐敗的、偷工減料的。」分享會上,實習基地之一的廣州時代地產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岑釗雄風趣地為大學生們餞行。他說,很高興看到同學們「普通話有所提高,體重有所增加」,場下大學生聽到這番話立刻大笑。
在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沒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沒有很好的學習條件」以及成功秘訣——「除了比別人更勤奮,我想不到其他更好的辦法」後,岑釗雄提前伸出了橄欖枝:「希望未來就業的時候,大家有機會看上我們。」
對實習基地來說,香港大學生的到來,確實帶來了一種新的氣象和啟發。
在結束實習前,時代地產為香港大學生舉辦了一場正式匯報會。同學們除了講體會,更提了不少建議,一名同學專門針對市場客戶吸收問題做了報告,直指集團樓盤項目在客戶分類方面還不夠細緻,建議可以從收入、年齡、職業進行細分。
「文化差異直接導致了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少基地的負責人表示,香港大學生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兩地的消費差異、房價差異——像李君堯就特別驚喜地告訴記者,在香港49.9港幣(約合39.5元人民幣)的焗油服務,在內地只要26.6元錢。
「香港的大學生思維很開闊,商業敏感度更高,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強。」時代地產集團人力資源管理中心總監欒福田舉了個例子,集團給學生們布置了到實地看樓盤的任務,踩盤迴來,學生們的匯報比以往多了許多亮點。
「他們會去看樓盤的地下室車位,晚上再去看樓盤附近的亮燈情況,還會跑到施工現場看秩序亂不亂……對同樣的事情,他們更願意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而不是循著別人的老路去走。」如果要說香港大學生在哪方面可以再提高的話,欒福田說:「普通話可以再好一點。」
不少實習基地的負責人都希望,未來可以有機會讓香港大學生和內地大學生一起參加實習計劃,這樣有利於兩地學子互相取長補短,也在交流中進一步促進文化融合。
實習最後一站▶▷「讓他們選擇自己要看什麼」
活動開展之前,曾有人發出疑問:香港大學生來內地,要讓他們看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為什麼要安排他們看什麼?我們的初衷就是讓他們自己感受,選擇自己要看什麼。」潘劍勇說。
被同學笑稱「內地迷」的許立鵬確實見縫插針般地找各種機會了解這座鄰近卻不熟悉的城市。過程中,許立鵬發現,比起香港,內地有些管理還是比較粗糙。
許立鵬舉了兩個例子:搭地鐵的時候,內地會提醒「請乘客抓緊時間下車」,香港的提示則是「請先讓乘客下車」;搭高鐵的時候,會看到有人在車廂裡吐痰,甚至還有小朋友由父母帶著大小便……
「但是我覺得不能偏激地簡單歸結為素質的問題。這和政府管理水平、服務細節設置都有關係。」許立鵬更傾向於去找問題背後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地鐵指引不夠清晰、廁所設置太少等。
「我們承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更要看發展的趨勢和進步的決心。但是我們希望共同在發展中找信心,而不是找灰心。」這也是潘劍勇和同事們將實習之旅最後一站定在農民工博物館的原因。在農民工博物館,大學生們頻頻在定格歷史的畫面、物件前駐足、拍照。
「希望他們不僅能從報刊上了解內地,也能從動態的中國歷史去理解內地,從祖國一步步發展、實現夢想改革進程中去讀懂中國夢。」潘劍勇說,這種粵港兩地的交流會越來越多,下個月,「香港200名領袖計劃」的中學生將第一次來廣東參加青少年服務活動,屆時他們將走出高樓課室,直接深入社區體驗內地文化。
明年,許立鵬打算去清華大學交換一年,繼續他的內地之旅。他還計劃畢業後在香港工作幾年再回內地,「這裡和香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更有很多相近的地方。這裡,有很多的機會。」( 南方日報記者 趙琦玉 實習生 趙茹 通訊員 廖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