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考博圈"↑ 查看更多考博資訊!!!
名師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高建平
內容來源:中國社科院官網 編寫:學長
姓名:高建平
出生日期: 1955年
籍貫: 江蘇揚州
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職稱: 研究員
研究方向: 文藝理論
博士招生方向:比較美學
高建平,1955年生,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美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0年起任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主任,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國際美學協會秘書長,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外國美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秘書長。主要著作有《中國藝術的表現性動作》(英文)、《畫境探幽》、《全球化與中國藝術》、《全球與地方:比較視野下的美學與藝術》,以及一百多篇中英文學術論文;翻譯《藝術即經驗》、《先鋒派理論》、《西方美學簡史》、《弗洛伊德的美學》等國外學術著作。主持大型多語種輯刊《印跡》的編譯工作;主編現代美學經典譯叢;擔任《外國美學》執行主編;擔任《文學評論》、《中國文學年鑑》、《當代美學》、《國際美學年刊》、《東方研究》、《國際漢學》、《美學》、《中國美學》、《意象》等多種中外文雜誌編委。
一、 學術著作:
1.《畫境探幽——中國繪畫的精神結構》,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版,中文,300頁。該書主要討論中國古代繪畫的美學與社會學方面的一些問題。
2.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From Calligraphy to Art (《中國藝術中的表現性動作--從書法到繪畫》),英文,共230頁。由瑞典斯德哥摩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出版社1996年出版。該書被列為《牛津美學百科全書》「中國藝術理論」類參考書目。在國外有多篇書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英國美學雜誌》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畢來德在荷蘭漢學雜誌《通報》上發表的書評。
3.《全球化與中國藝術》,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共約300頁。
二、翻譯:
1.傑克·斯佩克特(Jack Specter)《藝術與精神分析》,北京: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256頁。2006年改用原名《弗洛伊德的美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訂出版。309頁。
2.彼得·比格爾(Peter Burger)《先鋒派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200頁。2005年重印。
3.杜威《藝術即經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400頁。2007年重印。
4.門羅·比厄斯利《西方美學簡史》(原名Aesthetic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Present),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初,402頁。2007年10月增補再版,448頁。
三、主編和編輯的學術刊物:
5.主編《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中英文對照美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85頁(與王柯平合作主編)。
6.主持跨國多語種大型文化研究類刊物《印跡》的翻譯和編輯工作,已出版第1輯(共369頁,2002年)和第2輯(331頁,2004年),第3輯(330頁,2007年),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與汪暉等人合作主編)。
7.主編」新世紀美學譯叢」,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已經出版4本,分別是理察·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彭鋒譯,2002年出版,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戶曉輝譯,2004年版,諾埃爾·卡羅爾《超越美學》,李媛媛譯,2006年版,馬裡奧·佩爾尼奧拉《儀式思維》,呂捷譯,2006年。其他各本正在編輯中。(與周憲合作主編。)
8. 參與主編」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已經出版四批,第五批正在編輯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與滕守堯、王柯平合作)。
9.參與主編《美學》,已出一輯,第二輯正在編輯中,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與滕守堯、王柯平合作)。
10.參與主編《外國美學》,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與汝信等人合作,擔任執行主編)。
11.《唐宋名篇》,參與編寫,分別由劉揚忠和董乃斌主編,共編寫其中43篇,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參與主編Filozofski vestnik (《哲學研究》)斯洛維尼亞文版2006年第1期的上的「中國美學專欄,共在其中發表5篇有關中國美學的文章。
13.主編《國際美學年刊》(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2007年總第11卷《多元文化對話》(Aesthetics and the Dialoguesamong Cultures)。
14.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和中華美學學會、中外文論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東方文化》2008年第1期中的「美學與多元文化研究」專欄。
15.擔任國際英文網上雜誌《當代美學》編委。
16.擔任《國際漢學》雜誌編委。
四、中文論文和文章:
1.「以類相動——《樂記》初探」,《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2. 「『美』字探源」,《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3.「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精英主義傾向」,紐約《知識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4.「書寫性審美原則及其對繪畫的改造」,《學人》1994年,第5期。
5.「中國繪畫像什麼?」《讀書》1996年第11期。
6.「藝術與人的動作痕跡」,《學術思想評論》1998年第4期。
7.「『漢學』雜談」,《國際漢學》第五期。《他鄉有夫子——漢學研究導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轉載。
8.「關於『本體論』的本體性說明」,《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
9.「藝術研究呼喚比較的視野」,《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10.「朱光潛與當代西方」心理距離」說探析」,文潔華主編《朱光潛與當代中國美學》,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11.「新時期文藝學二十年學術討論會綜述」,《文藝研究》1998年第5期。
12.「文化生產的地方特色與全球化」,1999年」亞歐文化產業和文化發展國際會議」發言,收入文化部所編的該會論文集。
13.「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1999年7月,《文藝報》2000年3月。
14.「仿造的根源」,《讀書》1999年11期。
15.「對話與文藝學的發展」,《文藝爭鳴》2000年第1期
16.「美學之死與美學的復活」,《東方文化》2000年第1期。
17.「市場經濟、全球化與文化產業」,劉玉珠、金一偉編《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18.「『心理距離』研究綱要」,《學人》第15輯,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19.「世紀之交的中國文藝學」,《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20.「20世紀西方美學主潮」,《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21.「論文學藝術評價的文化性與國際性」,《文學評論》2002年第2期。《主義與學術: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雙年論文選2005—2006》選載。
22.「尋找美學的線條」,《哲學門》,北京大學哲學系編2002年。
23.「『書畫同源』之源」,《中國學術》商務印書館2002年。
24.「什麼樣的印跡?」《讀書》2002年第11期。
25.「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建構中國美學」,中文筆談,《哲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6.「實用與橋梁-——訪理察·舒斯特曼」,學術訪談,《哲學動態》2003年第9期。
27.「文學理論建構的思想資源」,中文論文,《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7期。
28.「全球化與中國美學」,《民族文藝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4年第4期轉載。
29.「現代文藝學幾個關鍵詞的翻譯與接受」,《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9期轉載。(1萬8千字)。《人文新視野》第二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轉載。
30.「科學與人文關係辨析」,《揚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1萬1千字),清華美院《科學與藝術》叢刊轉載。
31.「從一根線的美談起」,《2003中國最佳講座》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國美學學院講座稿。
32.「西方思想對20世紀中國美學與文學理論的影響」,載《全球化與中國文論》一書,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4年。
33.《從棋理看畫理》,《審美文化叢刊》2004年第3期。
34.「經驗與實踐:兼論杜威美學和美學中的實踐觀」,《民族藝術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3期轉載。
35.「席勒與『自由的遊戲』」,〈(中華美學學會通訊》2005年第1期。
36.「文學與圖像的共生」,《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3期轉載。
37.「非空間的賽伯空間與文化多樣性」,《學術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轉載,《新華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轉載。
38.「文學理論的邊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4月27日。
39.「全球化與中華文明的選擇」,《民族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醫學美學講演錄》(商務印書館2006年)轉載。
40.「西方美學」、「接受美學」、「藝術」,《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辭條,刊載於中國傳媒大學編《美學前沿》徵求意見。
41.「『描寫之辨』與從『描』到『寫』」,《美學》2006年第1輯,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魯比較文學學術論壇:比較視野中的傳統與現代》孫康宜孟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42.「從自然王國走向藝術王國——讀杜威美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轉載。
43.「建構現代形態的中國美學」,學術訪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9日。
44.「席勒的審美烏託邦及其現代批判」,《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45.「『和諧美』思想的發展與當代中國美學的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網》轉載,《人民政協報》2007年3月12日摘要轉載。
46.「多化多樣性與中國美學的建構」,《人民政協報》2007年1月29日。
47.《從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學述評》,《意象》2007年第一輯,葉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中國哲學年鑑》2007年摘要轉載。
48.《文化多樣性與中國美學的建構》,上海《學術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8期轉載、《新華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轉載。
49.《中外交流中的美學尋求》(學術訪談)《文學教育》2007年第2期。
50.《美學與藝術向日常生活的回歸》,《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轉載。
51.《美學在文化間架起橋梁》,《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8月21日。
52.《從國際美學大會到中國當代藝術》,《美術焦點》2007年9月,《文學理論研究》2007年第12期。
53.《沒有理論,現代藝術就沒有生命力》,《中國文化報》2007年9月9日。
54.《中國美學三十年:從1977到2006》,《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
55.《論文學藝術歷史書寫中的雙向互動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1月29日「學術專刊·專論」,刊登摘要。
五、英文和其它語言論文和文章
1.「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Beauty』」(「美字意義的起源」),Filozophi vestnik(《哲學研究》斯洛維尼亞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2001年第2期。
2.「Signifcance of Analogy-Drawing Between Go and Painting」(「以棋喻畫的意義」),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Letter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Aesthetics),(《東京大學人文學刊(美學專號)》東京大學人文學院編)2000年總第25期。
3. 「『Aesthetic Craze』 in China-Its Causeand Significance」(「中國美學熱的原因及其影響」), Dialogue andUniversalism (《對話與普遍主義》波蘭華沙大學普遍主義研究中心編)1997年第3, 4合期(第13次世界美學大會專集)。
4.「The Reclusive Spirit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隱逸精神」), 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爾摩東亞研究雜誌》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編)1995年第6卷。
5.「Man, Society and Art: An Analysis of On Music」 (「人、社會與藝術:《樂記》分析」), The Stockholm Journalof East Asian Studies (《斯德哥爾摩東亞研究雜誌》)1993年第4卷。
6.「To Begin with A Beautiful Line…」(「從一根線的美談起……」),Annals for Aesthetics《希臘美學年刊》第43卷。該文被譯成西班牙文,在智利大學的刊物Teoria del Arte 第12期上發表。
7.「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與中國美學」),InternationalYearbook of Aesthetics (《國際美學年刊》) 第8期上發表。
8.「A Century of Chinese Aesthetics」(「20世紀中國美學」), 該文章被譯成斯洛維尼亞文,在Pilozofski vestnik(《哲學研究》)2006年第1期上發表。同時,由高建平主編,在這期上發表了5篇譯成斯洛維尼亞語的中國美學論文。
9.「What is Chinese Aesthetics?」 (「什麼是中國美學?」)2002年10月在「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發表於《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一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二十年來的中國美學」),發表於 Acta Orientalia Vilnensia (《維爾紐斯東方研究學刊》),維爾紐斯大學主編,2002年第2卷。
11.「The Stories of Four Words」 (《四個美學關鍵詞的翻譯和接受》),Filozofski vestnik (《哲學通報》,斯洛維尼亞哲學研究所主辦)2007年第2輯。
1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Painting in Ancient China,」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Aesthetics and Dialoguesamong Cultures, Volume 11, 2007.
13.《當代中國美學與藝術》(學術訪談),《Delo》(斯洛維尼亞報紙)2008年2月2日。
六、近四年參加的較重要的學術活動:
1.2004年5月14日至16日,參加在武漢舉行的「美與當代生活方式」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了題為「從『美學在中國』到『中國美學』」的大會發言。
2.2004年6月25至29日,參加在長春舉行的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的主題是「全球化與美學」,在會上作了「全球化與中國美學」的發言。
3.2004年7月18至23日,參加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第16屆國際美學大會,會議的主題是「變化中的美學」,在會上作了「中國古代書法與繪畫的關係」的發言。在會上被選為國際美學協會副秘書長,會議期間參加了國際美學協會執委會會議。
4.2004年8月5日至15日,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比較文學大會,在會上作了題為「西方經典的中國闡釋」的發言。
5.2004年11月11至14日,作為中方觀察員出席在上海召開的「文化多樣性國際網絡」會議。
6.2004年11月19至20日,參加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文化與網際網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題為「非空間的賽博空間與文化多樣性」的發言。
7.2004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參加在湖南張家界召開的「經濟全球化兩岸論壇」,在會上作了題「全球化與中華文明發展的選擇」的發言。
8.2005年5月9日,參加了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紀念席勒逝世2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了題為「席勒的審美烏託邦及其現代闡釋」的發言。
9.2005年9月30日至11月5日,赴瑞典、丹麥、挪威和義大利等國作學術訪問。
10.2006年6月26至28日,在成都主持「美學與多元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從習得性語彙看中西繪畫的差異」的發言。
11.2006年7月20日至21日,在廣州參加「中歐文化接觸與交流——紀念高本漢學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題為「從斯德哥爾摩的『中國宮』看18世紀瑞典的中國熱」的發言。
12.2006年10月20至22日,在北京主持「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中國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
13.2006年11月15日至17,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大眾傳媒時代的文學生產」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大會,在會上作了「非空間的賽博空間與文化多樣性」學術發言。
14.2007年1月5日在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組織的學術動態匯報會上作了《文化多樣性與中國美學的建構》的報告。
15.2007年7月9-13日,參加在土耳其安卡拉召開的第17屆國際美學大會,主持「亞洲美學的多樣性」論壇並作總結講話。在安卡拉期間還主持國際美學協會執行委員會會議,開始承擔新一屆秘書長工作。
16.2007年8月24-27日,在北戴河參加「文學經典化問題:文學研究與人文學科制度」2007年首都師範大學國際學術論壇,在會上作「文學概念的興起與文學經典的意義」主題發言。
17.2007年9月15-16日,參與組織「中國現代詩學美學的開端——梁啓超、蔡元培、王國維學術思想研究」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發言。
18.2007年9月18日,在社會科學院外文所作題為《美學與文學——第17屆國際美學大會與當代西方美學概況》報告。文學所、外文所部分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參加報告會。
19.2007年9月20日,參與組織「消費社會與文學理論的新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發言。
20.2007年10月17日-11月2日,應奧地利科學院、捷克科學院邀請赴奧地利和捷克訪問。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參加有關「綜合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關於中國美育的發言,並參加了有關審美教育的專題討論會。在捷克查理大學全球化中心作了有關全球化與中國人文建設的演講。
21.2007年11月17-18日赴西安參加《文學評論》與西北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文藝學高層論壇」學術研討會,作題為「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藝學的前景」發言,並在陝西師範大學作題「杜威美學概覽」學術報告,在西北大學作題「藝術終結思想之源」學術報告。
22.2007年12月19-20日在北京參與組織「文學史寫作的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作題為「文學史寫作的雙向互動關係」的發言。
23.2008年1月18日-1月29日,赴斯洛維尼亞講學,21日至24日在科佩爾大學先後作題目為「中國美學:從1978到2007」、「尋找美學的線條」、「賽伯空間與文化多樣性的建設」、「繪畫作為表演的理論意義」的演講。
24.2008年3月5日在山東大學講演,講演的題目是「杜威與當代美學幾個問題」。
25.2008年3月14日至3月17日赴廣州參加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與《文學評論》編輯部聯合主辦的「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了題為「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學的未來」的大會發言。
26.2008年3月15日晚在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作了「當代西方美學的發展趨向」的講演。
27.2008年3月28晚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的論壇上作了「北大與美育」的講演,並和學生座談。
據說考博士的人們都關注了這個公眾號
考博圈:考博路上,彼此陪伴!
提供考博信息 | 分享考博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