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有兩大暴力特徵:慣以暗殺排除異己,崇尚武力解決問題。
正因為此,在舉世矚目的國共重慶談判期間,不少愛好和平的人士都憂心忡忡。
他們一來對蔣介石向外界展示的和平姿態持懷疑態度,二來擔心中共代表團成員、尤其擔心主席的安危。
對此,主席表現得很坦然、很淡定。
首先,蔣介石是真和平還是假和平?
主席的態度是:在主觀上持樂觀態度,在客觀上積極爭取,但有所保留;
其次,蔣介石會不會搞暗殺、有沒有可能扣留中共談判代表?
對於這個問題,主席的預判是:這個可能是存在的,但要看條件和形勢走向。
主席所說的「條件和形勢走向」既有對雙方力量的研判,對蔣介石既往作為的分析,也關注時局的動態變化。
比如,在重慶談判的關鍵階段,主席就特別關注一場戰役的成敗。
蔣介石對戰場戰役的關注度絕對不亞於他的談判對手。
這場引起國共兩黨領導人共同關注的戰役就是「上黨戰役」。
有人可能要問,國共雙方不是正在重慶和平談判嗎,是誰「冒天下之大不韙」首先挑起了一場戰役?
問題出在蔣介石那裡。
崇尚暴力的蔣介石壓根兒就無心和談,仗著人多勢眾、武器精良,蔣介石一邊在談判桌上以強勢壓人,一邊在談判桌下玩起了「貓膩」。
重慶這邊談談停停,停停談談,山西那邊,閻錫山磨刀霍霍,三晉大地的天空上烏雲密布,「山雨欲來風滿樓」。
1945年8月中旬,閻錫山在山西太原接到蔣介石的一封密電,蔣介石命令其迅即出兵,把中共武裝趕出山西。
而就在8月14日、8月20日,蔣介石接連向延安發去「邀請電」,邀請主席赴渝,共商和平建國大計。
一邊唱著「和平」的高調,一邊調兵遣將、刀兵相加,企圖「先下手為強」,置對手於死地。
這就是蔣介石所謂的「和平誠意」!
山西土皇帝閻錫山一直把三晉大地視為己物,蔣介石的命令正合閻錫山之意。
於是,閻錫山給第19軍軍長史澤波下達命令,令其親率1.7萬人馬,大肆進攻晉東南地區。
史澤波迅速佔領了襄垣、潞城等地,其軍部率3個師駐守在長治,其餘部隊則負責守備襄垣、長子等縣。
史澤波的企圖是以此為依託,進而擴佔整個晉東南。
這些地方大都是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奪回來的,為了奪回這些城鎮,八路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為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中央軍委命令晉冀魯豫軍區:堅決殲滅上黨地區的來犯之敵。
晉冀魯豫軍區劉、鄧首長很快就找到了史澤波的「死穴」-孤軍深入、守備分散。
劉、鄧決定,集結3萬兵力,逐個掃清長治外圍,把史澤波的主力引出長治城,在運動中予以殲滅,最後收復長治。
為了打好上黨戰役,劉、鄧首長馬上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戰前準備。
在政治宣傳方面,劉、鄧首長著重強調一個重點:打贏上黨戰役,支援重慶談判!
當時,我軍指戰員都已經知道主席赴渝談判的事,都為主席的安全捏了一把汗。
劉、鄧首長有針對性地發出號令:我們打得越好,主席就越安全!
簡單的一句話,極大地激發了指戰員的使命感、榮譽感,指戰員們的戰鬥士氣瞬間升到了最高點。
9月10日,我軍抗擊國民黨入侵的自衛反擊戰-上黨戰役正式打響。
至19日,我軍接連攻克襄垣、長子、屯留、潞城、壺關等地,殲滅國民黨軍7000餘人。
從9月20日起,我軍開始對長治之敵進行合圍。
劉、鄧命令部隊向長治城發起三面進攻,故意留下北關,設想逼迫史澤波北竄,而後在運動中殲滅之。
沒想到史澤波據城死守,拒不上鉤,而閻錫山派來的援兵-國民黨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卻已經率部趕來長治。
劉、鄧果斷決定:圍城打援!
到10月5日,彭毓斌部2萬多兵馬陷入了絕境。
我打援部隊以跟蹤追擊、平行追擊、超越追擊、穿插分割等戰術手段,將敵援軍各個殲滅,彭毓斌被擊斃。
長治城裡的史澤波見援兵無望,慌忙於10月8日晚上溜出長治,向西逃向臨汾。
我太嶽縱隊迅速出擊,兩天後,把史澤波部攔截了下來,經數小時激戰,全殲了敵人,史澤波則成為了我軍的俘虜。
到此為止,上黨戰役勝利結束。
上黨戰役是抗戰結束之後國共之間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衝突,也是蔣介石在和談期間安排的一次突然襲擊。
消息傳到重慶,兩大陣營的反應都非常大。
中共談判代表團駐地,一直關註上黨戰役進展的同志們長長地鬆了口氣,隨後擊掌相慶,歡欣鼓舞;
國民黨方面,主戰的國民黨將領垂頭喪氣,蔣介石則「閉門謝客」,整整一天不願見人……
顯而易見,我軍「上黨戰役」大獲全勝,就像狠狠的扇了蔣介石一個耳光,蔣介石被打疼了,也被打暈了。
「上黨戰役」的勝利加重了我方在談判中的分量,有力地配合了重慶談判。
蔣介石一邊唱著「和平」的高調,一邊卻在談判桌下玩貓膩,幹著破壞和平的勾當,結果是損兵折將又丟臉;
閻錫山「偷雞不著蝕把米」,一下子折損了十一個師。
對於國民黨言而無信、首先挑起事端、破壞和平之舉,蔣介石始終裝聾作啞。
即使在事實面前,蔣介石也會「王顧左右而言他」,選擇迴避話題。
可是,他們的談判代表必須面對中共談判代表的責問,他們「躲無可躲、藏無可藏」,別無選擇。
事實勝於雄辯,在無可辯駁的事實面前,國民黨談判代表再也無法為他們的「和平」論調自圓其說。
談判桌上,他們不得不頻繁轉移話題,實在沒有辦法迴避時,他們只能尷尬一笑,搖頭嘆息。
此後一個階段,國民黨方面咄咄逼人的勢頭明顯有所收斂。
可以這麼說,「雙十協定」最後能夠成功籤訂,我方談判代表安然無恙,這一切都與「上黨戰役」的勝利密不可分。
「上黨戰役」也以事實證明了主席的預言:「不給敢於進攻解放區的反動派很大的打擊,和平是不會來的。」
不過,蔣介石並沒有吸取教訓,更沒有信守諾言。
「雙十協定」籤訂之後,蔣介石仍然「小動作」不斷,屢屢製造摩擦,最後乾脆撕毀和平協定,對中共軍隊大動幹戈。
但是,「上黨戰役」讓人們看清楚了蔣介石「假和談」面具後的真面目,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反內戰的浪潮。
在「反內戰」的群體中,就包括了許多國民黨高級軍官。
1945年10月,在邯鄲戰役中,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軍軍長高樹勳將軍率部戰場起義。
這是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隊內部發生的第一起大規模反內戰起義。
對此,朱總司令有過這樣精闢的講話:「我相信高樹勳運動今後必然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主席更是號召我軍廣泛開展「高樹勳運動」。
「一石激起千重浪」,在我軍的大力宣傳和強大的軍事壓力下,無數國民黨將領效仿高樹勳將軍,站到了人民這一邊。
於是,就接連不斷地有了第二個、第三個邯鄲起義,這樣的好戲連環不斷,直至國民黨全面敗北。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通過開展「高樹勳運動」,促使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接受改編、被我軍俘虜的人數達到驚人的636萬。
因為「上黨戰役」,國民黨談判代表在談判桌上尷尬無比,淪為笑柄。
因為「上黨戰役」,我方在談判桌上化被動為主動,成為美談。
「上黨戰役」也因此被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