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中國語言學對世界語言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繁榮發展語言學,需要理論語言學先行,中國理論語言學工作者要以擔當精神,為繁榮中國理論語言學做出積極努力。
澄清誤解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奉行人文精神的語言科學要儘量與自然科學保持距離。實際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不僅相互差異,還相得益彰。當前,社會語言學、對比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採用自然科學方法進行研究越來越成為常態,而數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工程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病理語言學等更趨於與自然科學合流生長。語言科學只有自覺把科學精神內蘊其中,才能更富於清晰性、準確性,發揮更大作用。
範式與方法。一些研究者習慣以西方語言學範式為標尺來看待中國語言學,認為中國的研究只有方法而無方法論,只有語言研究而無語言學。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由於漢語的特點及其書寫符號漢字的特殊性,以及中國文化的個性,決定了中國語言學的個性和特色,不能以根植於西方語言和文化土壤的標準來衡量我國語言學,而應在中西語言學的對比中,認真梳理中國語言學的方法和方法論,深入研究中國語言學發展規律及問題,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對話與交鋒。中國語言學的「分治」和「獨白」狀態,主要表現為與外國語言學界,尤其是與西方語言學界之間,各說各話,無心對話,無力交鋒。破除這一窘狀,消解漢外語言學隔閡,在彼此對話中完善並發展中國語言學理論,已成為中國語言學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中國語言學要想融入世界潮流並勇立潮頭,要做到漢外語言學界攜手並進,加強交流合作,相互取長補短,走「一體化」發展之路。同時,作為富有底蘊的傳統優勢研究領域,中國語言學要善於同世界現代語言學理論展開全面的思想交鋒,在交鋒中獲得話語權。
理論與實踐。在語言學界常常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強調理論的重要性、輕視實踐研究的「理論至上」;另一種是片面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忽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唯實踐論」。從語言學角度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語言實踐:一是為已存在而實踐。那種「語言學只能純粹地研究語言本身」的觀點是有害的,比如訓詁學就是通過對字詞句的研究來實現對經典的闡釋,實用研究並不脫離理論,其立足點和核心還是語言研究。二是為它服務而實踐。語言並不是孤立的空殼實體,它不僅要依存於更應服務於人、社會和文化,只有聯繫實際,才能使語言研究有用。當下,中國語言學要把語言研究與社會發展、文明傳承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於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發展建議
構建理論語言學協同創新聯盟。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協同活動,語言學研究也呈多元態勢。應該充分認識到,世界語言的多樣性、語言生存的非孤立性、語言性質的多重性、語言構成的複雜性、語言功能的多樣性等因素決定了語言研究的開放性和協同性,迫切需要聯盟體,形成一個聯合研究、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學術平臺,聚焦學術前沿、聯手攻關項目、出版學術精品、協同人才培養。
增列語言學為一級學科。在我國現行的學科體系中,語言學是被置於「文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實際上,語言和文學性質差異很大,分別位於人文社會科學中最接近自然科學和最接近藝術的兩端,在研究方法、評價等方面都相距甚遠。筆者認為,增列語言學為一級學科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學科性質。在國際的社會科學類別系統中,語言學是一級學科,國內外的圖書分類法和百科全書的學科分類都是如此,國家標準委員會的學科國家標準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學科目錄,也是將「語言學」列為一級學科,與「文學」並列。二是學科歷史。語言學史上曾有四次革命,如果從18世紀末第一次革命——歷史比較語言學興起、語言學衝破其他學科的束縛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算起,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經過結構主義語言學、當代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幾場革命的洗禮,語言學已經成長為一門相當成熟的學科。三是學科優勢。在人文社會科學中,語言學是最有基礎率先趕超國際先進學術水平的學科之一,一直與國際學術前沿保持同步,一直按自身邏輯有序發展,而且我國多語言、多方言、歷史文獻豐厚的特點也使我們的語言學具有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的獨特優勢。四是學科功用。語言學是一門國家急需的學科,不僅是重要的基礎科學和理論科學,其研究成果還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從宏觀層面看,國家需要語言學在語言規劃、語言戰略、語言安全、語言傳播、語言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從微觀層面看,推廣普通話、方言保護、詞典編纂、機器翻譯、人工智慧、人機對話、文字處理等均需語言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支撐。
打造中國語言學派。要堅持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立足本來就是珍視自己,發揚傳統,發掘整理凝練中國語言學研究的傳統資源。吸收外來就是繼續倡導開放包容、融通世界。在新時代,對外學習需秉持「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先進性與前沿性,反對冷飯熱炒。應主張在世界前沿理論、交叉理論、方法理論上做文章,吸收外來精華,尋求思想的解放。二是堅持多元,反對同質。當代世界的多樣性決定了當代語言學理論研究的多元性,偏執一端否定其他、追求同質化的做法同樣有害。三是堅持本土化,反對「硬引進」。外來理論的吸收要堅持「為我所用」,比如用系統功能理論、話語分析理論等來解決中國語言學存在的問題。面向未來就是做好積澱,蓄勢待發。語言學派的形成需滿足四個基本條件:一是學派需有公認的創始人或代表人物;二是學派需有獨特的理論成就和代表性著述;三是理論體系能為內部研究者基本接受並加以發展;四是理論體系在語言學界獨樹一幟,並與其他學派相區別。為此,中國語言學界要大膽樹人、推崇成果、加強共識,共同打造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語言學流派。
促進語言學成為領先科學。「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的命題最早由美國語言學會會長格林伯格於1973年提出。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曾說過:「語言學,無論就其理論結構而言,還是就其任務的確切性而言,都是人文科學中最先進而且對其他各種學科有重大作用的帶頭學科。」
衡量語言學能否成為領先科學有三個要素:一是自身條件。現代語言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充分吸收了其他學科的先進概念和研究方法,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意義的先進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二是間接條件。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多種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綜合。現代語言學從20世紀中葉起逐漸打破了封閉的局面,大量接受現代科學思潮的影響,理論研究從「心理印跡」到「內省機制」再到「語言環境」等學說,日益表現出其開放性和交叉性,產生了一系列邊緣交叉學科。三是他者條件。領先科學要能夠對其他科學產生必要的輻射作用。語言學界的「喬姆斯基」革命對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思維科學的發展就曾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作用;語言學原先屬於文獻型學科,後來科學的發展使其完成了「語言學+技術學科」的轉型,隨著錄音技術、語圖分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推進,語言學的發展進入了高科技的領域,在醫學、生理學、心理學、遺傳與基因、刑事偵查、語言識別、自動控制、人工智慧等領域廣泛、快速應用發展。
(作者:王銘玉,系中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會長、天津外國語大學原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