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截至目前累計播放量打40.80億,火爆今夏,作為一部上星劇的同時在網絡視頻平臺開啟超前點播服務,全民期待著劇情的走向,一飽眼福的觀眾對於結局議論紛紛,豆瓣評分也從開播初期的8.3分掉到7.4分,編劇李英姬也向大眾回應劇情的走向,她認為30+的女性面對困境會成熟理智地解決,劇情不能違背角色設定,一味迎合市場。
從《蝸居》《奮鬥》和《裸婚時代》再到《二十不惑》和《三十而立》,現實主義抓住了社會大眾的需求,展現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真實生活狀態,這些作品都彰顯著社會的時代特徵,我們不僅能從中感受現實主義與生活的魅力,還能發現作品中與社會發展相契合的價值觀與文化內核轉變。
那麼《三十而已》如何「乘風破浪」的呢?
01「她經濟」大背景女性作品的崛起
近年來,女性影視作品崛起,從《送我上青雲》強調女性的平等話語權利,《傳聞中的陳芊芊》的女權與男權的碰撞與和解,還有最近火爆的《危險的她》《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是從女性角度講訴年齡定位和社會經歷的故事。
市場決定需求,需求反作用於供給,隨著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女性對消費的推崇,推動經濟的效果很明顯,所以稱之為"她經濟"。
現代女性擁有了更多的收入和更多的機會,她們崇尚"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喜愛瘋狂購物,以信用卡還貸,成為消費的重要群體。電影與電視劇的主流觀眾群體年輕化,其中女性觀眾佔比更高。
女性對比男性群體更有消費力,能夠讓影視作品的影響力發揮到更大,包括收視率、影視周邊等都能呈現有競爭力的數據。
所以製片方、出品方想要將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場獲得盈利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女性群體的需求,諸如題材、劇情等迎合市場,這也是最近幾年來以女性視角講述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關注的原因。
02《三十而已》為何出圈?
《二十不惑》以二十的年齡區間的定位,是回首二十歲和正經歷的年齡群體屬於核心受眾,四個女主角以大學實習期間為起點講述其經歷,表現青春經歷和初入社會的滋味,收穫一大批觀眾。
相比同類型《二十不惑》劇的小爆,《三十而已》大爆發成為全民討論的話題,三十區間的定位,是正經歷的三十而立和即將到達三十階段的群體是核心觀眾群體,他們共同與製作方賦予30更多意義,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同樣以30+的年齡的選手為吸睛點,成功迎來成團選秀綜藝巔峰,同時期兩個優質作品聯動發揮超強影響力,讓大眾更加關注30+的女性群體。
除了30對於大眾的文化和成長意義之外,《三十而已》的劇情設計也很有亮點。相處著「海王」、「綠茶」的人生過客,遭遇著租房、搬家的窘迫,出軌、被欺騙的無奈與不甘,一幕幕映著的是另一個自己。
演員與角色的契合度,是角色的三十歲又是自己的三十歲,觀眾感受到強烈的代入感,江疏影、毛曉彤和童瑤所扮演的角色是與自身氣質和特徵有很大的匹配性。
江疏影溫柔優雅,細膩又努力,毛曉彤天真單純、魄力十足,童瑤霸氣強勢能夠hold住一切,與精緻窮的王漫妮、三十未獨立的鐘曉芹和「新女性楷模」顧佳完美結合在一起。
她們擁有著歲月給予的閱歷與美麗,劇中的工作和生活經歷如此貼近普通人,失業、失戀、漂泊與回家的人生選擇,不論何時她們仍然擁有勇氣和魄力重新開始,擁有自信和驕傲的底氣,自己就是最大的資本。
在每集片尾處的小段落,用鏡頭表達生活的煙火氣,細膩生動的觸碰內心,是生活更是藝術,引發觀眾的共鳴。
03影視劇中「滬漂」女性的價值觀轉變
2009年的《蝸居》中的海藻,「滬漂」一個,25歲,大學畢業兩三年,做著文案策劃的工作,有一個任勞任怨和腳踏實地的男友小貝,小貝努力賺錢,擁有著在大城市安身立命的夢想。
小貝不在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進行消費,追求實在的幸福,也是一個十足的暖男,儘自己所有的能力對女友海藻好,為她做飯、不讓她刷碗,在自己條件範圍內製造驚喜和浪漫。
剛剛大學畢業的海藻因為工作認識了宋思明,42歲的宋思明有一定社會地位,因為「職位」成了高檔消費的成功人士,宋思明送她手機、借她錢,幫助海藻姐姐買房,她抵禦不了唾手可得的誘惑,她在矛盾中選擇了欣然接受。
海藻與小貝兩人因為各自的考慮,小貝並沒有借出海藻一筆錢,錢的事情不斷累積,漸行漸遠。
正如臺詞中說的「人向下的墮落總比向上攀爬簡單」,物質裹挾下,海藻對宋思明動了感情,成了「情債肉償」的負面形象。
小貝是腳踏實地過日子的好男友,宋思明是能滿足海藻虛榮和物質需求的大叔,海藻在兩個男人之間周旋。
儘管最後與宋思明分開了,但與小貝的隔閡也越來越大,兩人最後也沒能在一起,海藻也因為自己的錯誤而買單。
《三十而已》的王漫妮同樣是小地方去上海拼搏的「滬漂」,但她與小貝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她的人生有追求有夢想,各種光鮮亮麗的東西,她都追求舒適、精緻和所有一切美好的東西。
她可以住離上班地方要一個半小時地鐵通勤的邊郊,也不與其他人合租,獨居一室一廳。從來不買廉價盜版的鞋子,寧願粘膠底給高跟鞋,寧願信用卡分期,也要郵輪升艙旅行,追求精緻的生活寧願自己窮。
在感情生活上,王漫妮同樣追求寧缺毋濫,她會因為消費能力拒絕一個男人,但同樣有精神潔癖會拒絕一個有能力但感情狀態複雜的人,她敢愛敢恨,但仍有自己的底線。
她發現自己深愛的符合自己一切擇偶標準的梁正賢是個有女朋友,還不想負責任的「海王」,她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分手,她想要的感情不允許有那麼雜質。
對比海藻和王漫妮兩大「滬漂」價值觀的轉變,背後是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革和發展下,女性自我覺醒意識隨著升級。
海藻需要錢走上了出賣自己的路,核心價值觀仍停留在舊男權的模式中,內心默認女性是弱勢群體,只能依附男人的權與財,而今天的王漫妮追求美好的生活,同樣需要金錢去滿足自己想要的物品,但她懂得途徑是靠自己努力雙手打拼,而不是依附於任何人,當代女性先獨立然後愛人,追求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
觀眾曾經唾罵海藻虛榮拜金,今天王漫妮也同樣受爭議,女人很「現實」,就是想找一個有錢的男人結婚?
王漫妮扮演者江疏影公開表示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不愛比不婚更可怕,正如她說:「難道我們找一個有點錢的男生我們就是拜金的嗎?難道我們去找三十多歲還一無是處的男生就是正確的嗎?」
今天的女性已經有工作養活自己的能力,不需要唯嫁人而存活。今日影視劇裡的女性角色自然也不必裝「小白兔」,可以大大方方說出自己對結婚對象的期待。就像一位網友說的,女人不是非得嫁有錢的,但一定不會選不思進取的。
經營婚姻養育孩子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追求物質不是錯的,但今天的女性知道,想要的東西不一定要靠別人,貴的東西自己也能買得起。
究竟什麼婚戀觀一定是完全正確?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試錯中成長,付出學費而後成熟。
社會賦予刻板印象與壓力對女性並不寬容,離真正的兩性平等還有距離,比起社會上令人作嘔的「女德班」,《三十而已》出現意義不是恐婚勸離,而是真實告訴女性,任何一種婚姻都有風險,無論單身、已婚、離婚隨時都該做好獨自重新出發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