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龔豔平
琴弦撥動間,盡顯千年風韻。古琴曾一度沉寂,然而此音不絕有傳人,如今在我省已擁有不少知音,正掀起一股不大不小的熱潮。
琴韻醉人心
低眉凝目,渾然忘我。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著名古琴家姚公白的悠然琴聲裡,任教於本省大學的楊老師和190餘名古琴愛好者一起凝神聽曲,陶醉其中。楊老師說,古樸蒼遠的音符一奏響,頃刻間把人帶入了一個清明淡遠的世界,太美妙了。
秋高氣爽的日子,在省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古琴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舉行的「素月清徽」雅集活動只是我省開展古琴藝術活動的冰山一角。近年來,古琴藝術在我省的傳播和推廣日益活躍。今年7月28日,華東交通大學就聯合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中國琴會)舉辦了一次高規格的古琴活動——首屆「敦煌杯」中國古琴藝術展演暨古琴學術研討會。中國琴會榮譽會長龔一、會長趙家珍等6位國家級古琴名家現場為古琴愛好者奉獻了一場「大音希聲」名家名曲音樂會。泠泠七弦,空谷足音,繚繞夜空,令聽眾如痴如醉。
與此同時,全省各地也在踴躍舉辦各類古琴活動。仲秋時節,撫州市古琴協會就組織琴師在撫州市牡丹亭撫琴,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聆聽。
正是通過一系列推廣活動,讓百姓接觸到古琴藝術,也讓更多人喜歡上古琴藝術。
古琴不孤獨
在「素月清徽」和「大音希聲」等幾次大型古琴活動上,聽眾席上都是早早地就座無虛席。聽眾上至古稀老人,下至稚嫩孩童,不僅有大量古琴愛好者、研習者,還有更多被琴韻所吸引的普通人,並不像印象中的「曲高和寡」「知音難覓」。
自古文人雅士多愛琴。南昌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建華幾年前接觸古琴,從此愛不釋手。他說,古琴以它獨有的聲韻,訴說著華夏文人幾千年來的美夢,令他一直很嚮往。他現在買了幾把古琴,每天都要撫琴幾曲,「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通過琴曲感悟人生、自然、琴道,自得其樂。此外,他還經常參加琴社舉辦的雅集活動,以琴會友。
古琴雖雅,也入尋常百姓家。南昌市民劉剛在一家單位從事管理工作,平時工作挺忙,壓力也大,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並喜歡上古琴。他告訴記者:「古琴韻味十足,極易使人沉靜平和。彈琴能讓我放鬆,現在我每天至少彈一個小時。」
當然,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大學生的身影。在華東交通大學松風琴社採訪時,一名愛好古琴的學生告訴記者,琴社有20多人,舉辦雅集活動時陣容很強大,會有很多老師和同學來觀摩。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日漸復興,喜歡古琴的人日漸增多。雖然全省古琴研習者、愛好者的數量無法準確統計,但據多位受訪專家估算,這個群體可能已經逾萬,並且還在不斷增長。
揚七弦文化
據了解,江西古琴文化源遠流長,北宋時期出現江西派,宋元時期流行江西譜,特別是明寧王朱權在南昌所輯、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集《神奇秘譜》是古琴音樂史中的至寶。民國以後,更是湧現出吉安的彭祉卿、修水的查阜西、湖口的梅曰強等一批大師。
江西古琴文化歷史璀璨,如何續上這條「琴脈」?除了成立古琴學會、開設古琴專業等一系列措施外,散布在全省各地的琴社也在通過開展知識講座、公益講座、琴曲賞析及古琴表演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推廣古琴藝術。
9月17日,在社會各界的推動下,江西省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委員會——古琴藝術專業委員會。江西師範大學美術館館長、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鑑瑞一直活躍在古琴文化推廣的舞臺上。他說,江西省古琴學會的成立標誌著江西古琴藝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古琴學會將團結全省古琴藝術家及社會各界古琴愛好者,推廣、促進全省古琴藝術事業的傳承和發展。
華東交大在古琴藝術推廣上則一直處於「奔跑」狀態:今年4月成立了趙家珍古琴藝術中心江西分中心,聘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傳承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家珍為特聘教授。在此基礎上,該校將於明年在全省首開古琴專業,招收10至15名本科生,加大高校培養專業古琴人才的力度,推動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普及。
華東交大黨委副書記汪立夏表示:「如今可能不是古琴最好的時代,但應該是古琴走向興盛的時代。我們對古琴的推廣和傳承充滿信心。」聽聞華東交大在推廣古琴藝術上所做的努力,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著名作曲家劉錫津感慨地說,千年古琴高校育知音,目前可能看不到效果,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回頭看看意義非凡。
不過,對於目前我省古琴藝術推廣的現狀,汪立夏表示,我省古琴藝術推廣至少面臨「高雅有餘但普及不足」「人數不少但總體水平不高」「機構、學會多但做大合力不夠」等問題。這些問題,可望在未來的發展中得以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