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書屋、先鋒書店、煜風書房……
每逢周末,
這些地方都是南京文藝青年的留戀之處。
如果穿越百年,
古時候的文人墨客又會去哪裡?
去昭明太子讀書臺、周處讀書臺、
亦或王安石讀書處、惜陰書院
……
千年文脈,薪火相傳,
在南京的歷史上,
始終瀰漫著淡雅的書香,
很多文化名人都曾在此讀書、求學。
正是由於讀書、愛書人很多,
南京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讀書之處,
今天,我們就聊聊南京那些著名的讀書處。
一起品讀這座被書香縈繞千年的城。
昭明太子讀書臺
蕭統(501~531年)是梁武帝蕭衍長子,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諡號「昭明」,故後世又稱他為「昭明太子」,他活得不長,30歲的時候就因溺水身亡,死在父親梁武帝之前,因此沒有繼承皇位。在其短暫一生中,蕭統因為主持編纂了《昭明文選》而留名中國文學史。這位愛讀書的太子,是唯一一個在南京擁有多座讀書臺的歷史名人。
據史料記載,蕭統自幼嗜書如命,南京至少有五處和昭明太子有關的讀書遺蹟,分別是紫金山北高峰的「太子巖」、江寧湖熟秦淮河邊的「梁臺映月」、六合橫山的六峰書院、玄武湖的梁園(相傳是蕭統編選《文選》的地方)、江寧牛首山佛窟寺的「昭明太子飲馬池」。昭明太子蕭統的好學精神,在當時大概確是非同尋常,所以給百姓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2005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在梅花谷開挖80畝燕雀湖,湖畔建三間歇山頂廊柱式建築,名為「臺想昭明」,以紀念這位昭明太子。目前梅花谷的「臺想昭明」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已經成為市民早晚散步和納涼的好去處。
周處讀書臺
南京老門東歷史街區東側老虎頭小巷盡頭,有一座建於民國時期的牌坊式大門,橫額上寫有「周處讀書臺」五個字。這處古蹟與『讀書』有直接的關係,相傳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南京漫長的歷史上,被命名為「讀書臺」的古蹟還有多處,但保存最完好的,就是老虎頭的「周處讀書臺」。它的存在和延續,記錄著這座古都延續千年的讀書風尚。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最早記錄在南朝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之中:西晉周處年少時縱情肆欲,橫行鄉裡,人們將他與山中猛虎、水中蛟龍合稱為「三害」,深惡痛絕。周處得知後,未泯的羞恥心使其幡然醒悟,隨即入水搏殺蛟龍,入山手刃猛虎,並痛改前非,跟隨當時著名的學者陸雲學習,勤奮讀書,勵志圖強,終於成為一代能臣名將。
據文史專家考證,周處讀書臺所在地,其實是周處故宅的堂屋,名曰「子隱堂」。明代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誤將此地稱為「周孝侯讀書臺」(周處曾被追封為「孝侯」)的緣故,此後的南京人將此地當成了「周處讀書臺」。
古人對於這個訛誤並沒有改正,反而以訛傳訛,將此地作為激勵年輕人勤奮讀書的「教育基地」。清代文豪、《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登臨周處讀書臺時,就留下了「昔者周孝侯,奮身三惡除。家本罨畫溪,折節此讀書」的名句,他認為,周處在此讀書確實無疑的。
所謂的『周處讀書臺』,雖然是一個錯誤,卻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它反映了古代南京人喜愛讀書、崇尚讀書的風氣,是南京書香千年的一個生動見證!」
王安石讀書處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紫金山定林山莊內的讀書處昭文齋2008年修復開放。該讀書處佔地約5000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宋代風格,周圍由來自書法名家書寫的王安石50首詩碑廊環繞。
定林山莊現第三進大殿就是「昭文齋」。在木結構的房簷下懸匾額仍名「昭文齋」3個行書陰刻大字,集古碑帖中的米芾遺墨。兩側楹聯用王安石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名句,集蘇軾古碑貼中的遺墨,行書陰刻,讓遊人久讀不厭,懷古勵今。齋中左右兩側高懸宋代宮廷名畫「墨龍圖」、「秋山勝景圖」、「扶黎圖」、「耕織圖」。正中懸掛王安石著帽束帶畫像。室內陳設雅潔,仿宋代式的桌、椅、書案等昔日舊觀,齋後為花園。
定林山莊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鐘山風景名勝區明孝陵之東,經「紫霞勝境」牌坊入口處沿林蔭石墁路約300米左側既是。若有閒暇,喜歡歷史文化的你可前去逛逛。
朝天宮有「孝子讀書臺」
郭文舉,東晉臨安(今浙江餘杭)人,一說河南汝陽人,當時著名的隱士。郭文舉早年就以孝順名聞鄉裡,父親死後,他在餘杭的山裡隱居躬耕,每每有多餘的糧食,必定要分給窮苦人。他在野外遇到猛獸,猛獸似乎也知道他是有名的賢人,不傷害他而離去。居住在南京的東晉丞相王導聽說了郭文舉的美譽後,邀請他來南京。郭文舉在王導的西園(今朝天宮一帶)居住了七八年的時間,終日博覽群書,留下了一個「郭文舉讀書臺」。
「郭文舉讀書臺」是南京古代著名勝跡,前後存在了一千多年時間,到明代已經消亡。明代南京學者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說,「郭文舉讀書臺在冶城,今太一殿其遺址」,「冶城」也就是古代朝天宮一帶的稱呼,說明「郭文舉讀書臺」遺址上後來建起朝天宮的一座宮殿。
曾經的龍蟠裡9號
人文薈萃的南京城,清末民初仍有鐘山書院、惜陰書院等多家書院,吸引了各地的人來讀書求學。其中,中國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就曾在惜陰書院讀書。惜陰書院成為江南圖書館後,魯迅先生也曾在此讀書。目前這個位於龍蟠裡9號的大院為江蘇省文化廳的辦公地。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兩江總督陶澍辦書院,培養人才,書院蓋好後,取名惜陰書院。同治十三年(1874),21歲的張謇以第一名考取惜陰書院,進入書院讀書。直至光緒二年(1876)五月,才離開惜陰書院。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惜陰書院原址興建江南圖書館,成為我國最早的大型公共圖書館。
1912年2月下旬,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從紹興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員,空暇時,魯迅便會與好友許壽裳同訪龍蟠裡江南圖書館,研讀中國古代史書與傳奇。
辛亥革命後,江南圖書館幾經更名,建國後便定名為南京圖書館古籍部。南圖新館落成後,古籍部遷出,這裡成為江蘇省文化廳的辦公地。目前院裡陶風樓走廊處,有陶風樓的簡介與舊影,以及歷代名人在這裡讀書的往事。
這裡曾是「金陵第一藏書樓」
明清兩代,南京的私家藏書之風頗盛,尤以甘熙宅第中的「津逮樓」為最,這座南京歷史上最大的私人藏書樓,為金陵藏書史留下濃墨一筆。
津逮樓系甘熙之父甘福所築,落成於1832年。據考證,津逮典出《水經注·河水》,意指求知的入門之路。
甘福去世後,津逮樓藏書皆傳於甘熙。甘熙也是嗜書之人,還愛搜羅金石彝鼎。津逮樓最多時藏書達16萬冊,其中不乏宋、元兩代的善本。除了樓上的藏書外,津逮樓的一樓還陳列著大批青銅器。1853年,太平天國的戰火殃及南京,只存在了21年的津逮樓毀於兵火,大量藏書化為灰燼。
現在的甘熙宅第後花園的東南角,一座坐南朝北、上下各三楹的兩層小樓淡然獨立,門前還有一株高大的榆樹。這就是2007年在原址復建而成的津逮樓,形制與寧波天一閣有些相似,門上「津逮樓」三個大字蒼勁有力。
遺憾的是,復建的津逮樓裡並沒有藏書,原津逮樓的藏書除了一部分毀於太平天國的戰火,另一部分則為南京圖書館所藏。
大隱隱於世的崇正書院
2018年3月34日,幾經興廢的崇正書院重新面向公眾開放,南京又多了一個讀書、養心的好去處!
古崇正書院坐落在清涼山東側山坡上,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書院歷經兵燹,幾度興廢。1980年,由著名建築設計師楊廷寶親自指導重建,被譽為南京市最美書院。2006年,崇正書院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益生園集團捐資重啟書院的各項功能,服務社會大眾。
崇正書院依山而建,分為三進。一殿與二殿穹栱飛簷,端莊典雅,由兩側迴廊相連,廊壁上開各式花窗,園中香花遍植,鳥鳴婉轉。第三進築於高處,被稱為「清涼勝境」。正殿是一座高6米、寬16米、深20米的重簷翹角古建築,四周古木參天,泉水潺潺,環境十分宜人。
和任何名校一樣,歷史久遠必有故事和看點。崇正書院走出明朝開國後第一位高中狀元的南京人,狀元郎名叫焦竑。修建這座「崇正書院」的正是狀元郎的恩師耿定向。1562年耿定向從甘肅調任南京後,一直擔任南京督學御史。任期中,南京的文化和教育得到長足發展,他力推正傳儒學,「崇正書院」就是他的政績之一。書院落成後,他搬來上班,不時客串老師授課。書院也因他很快成了南京的儒家中心,李贄、湯顯祖等大儒常被邀來開講座,組織文學沙龍。
這兩處藏書樓都已不存
澹園藏書樓
澹園藏書樓原位於南京同仁街,是南京傳世最久的私家藏書樓建築。其主人是明代學者焦竑(1540-1620),萬曆十七年的進士第一名(習稱「狀元」),晚年歸隱南京後,著述豐富,有《澹園集》七十餘卷。其藏書樓是一座坐北朝南五開間的雙層木結構建築,建築面積達350平方米。
澹園藏書樓俗稱為「焦狀元樓」,其中藏書在焦竑去世二十餘年後散失。藏書樓1994年被毀。
藝風樓
南京著名藏書樓「藝風樓」在顏料坊 86號(後來是顏料坊小學),是清朝繆荃孫所建。
繆荃孫晚號藝風老人,是中國近代圖書館的鼻祖。1876年繆荃孫考中進士,先後擔任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監督,為南北兩大圖書館的創建者之一。
他在南京14年,在顏料坊建的「藝風樓」保護了大量古籍、古董。後來藝風樓被拆,這些圖書分別為上海和北京的圖書館所得。
讀書不覺已春深, 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光明媚,惠風和煦,
柳樹發芽,鳥語花香,
這是讀書的絕好季節。
若有閒暇,
你不妨來這幾處讀書處,
與春同行,
與春同讀,
如此,也算不辜負這大好春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