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鎮江某中學一父親,因兒子玩手機,將兒子暴打出血,並把視頻傳到班級群。事件讓人震驚,但也反應出太多的家庭因孩子玩手機發生衝突。有多少手機是被父母摔爛的!?
父親打的是兒子,更是內心深處不被接納的自我!
親子衝突的根源在哪裡?
如何才能做到,平和處理親子間的衝突?
1、看似青春期問題,其實根源都在6歲前
孩子上中學,大概12歲,半夜起來玩手機。這件事雖然發生在現在。但其實一般來說,孩子在六七歲的時候,習性就已經養成了。種子埋在那裡,也許短時間內不會發生什麼問題,但是,等到了青春期,問題就會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有多少家長,孩子1歲時,為省事,用手機、電視來哄孩子。吃飯的時候,孩子亂跑,給手機、看動畫。外出的時候,孩子鬧,玩手機、玩遊戲。
手機,1歲就迷上了。小學之前因為沒作業沒成績壓力,孩子也小比較順服家長,手機不會引起多大衝突。上小學開始有學業,孩子也不像以前那麼順服家長,手機就成了父母心中的恨。
2、興趣單一,不會自控,沒有良性引導。
現在哪裡不是低頭玩手機的人?只要閒下來,都會玩手機!大人都難自控,孩子怎麼可能做到?
記得孩子二年級的時候,有段時間家裡沒人。孩子用ipad看動畫片,看的很嚴重。跟孩子聊,她說:「我也不想看,可是控制不住」
如何能控制住?就成了我和孩子共同的問題。我建議屏幕設置使用時間。她不同意,說要用來聽故事、唱歌。最後協商:只有周末看一集。
為了抵制誘惑,她想了個辦法:要遠離容易看手機的場景,不能一個人在家。ipad放在看不見,不容易拿到的地方。如果做不到,再由我們來控制,限制屏幕使用時間。
除了學會自控,還要有事做。用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來代替,跟孩子一起玩桌遊、一起戶外活動、培養興趣愛好。不然閒著沒事,肯定會玩手機。
玩手機也不用太緊張。現在有人用手機學習,有人用手機賺錢,有人用手機消耗時間,怎麼玩是可以引導的。比如我家孩子喜歡可以自由設計的創造性活動。給她報了編程課,每天都自己編小遊戲。可以用手機學習,看ted演講,一條人物傳。上慕課大學,網易公開課,各種免費的課。玩手機不可怕,怎麼玩要引導。
3、 潛意識裡的驚人力量:你所指責、謾罵、暴打的都是對自我的敵視和拒絕。
看見孩子玩手機,為什麼會憤怒?此時你在想什麼?
比如:我愛人看見孩子玩手機會不高興,他想到眼睛已經都近視了,還不珍惜眼睛,還玩。他曾經因為很小就近視,被父母帶著做各種治療,不但沒好,反而急劇下降。因為近視被譴責、被批評伴隨了他的童年。因為近視不能當兵,晚上不能開車。在潛意識裡他是敵視自己近視,不接納近視的自己。
我看見孩子玩手機,會想怎麼這麼沒自控力呢?沒目標,沒計劃!明明學習拉下那麼多,還不說好好補補,還玩手機。人要自控,誰還能控制你一輩子?路都得自己走,這麼下去,能有啥成就?
而沒目標、沒計劃、自制力差、一把年紀啥成就沒有。都是對我自己的控訴,對自己的敵視。
我們所仇視的都是那個曾經被譴責、受過傷害、不被接納的自己!那個與想成為的人和想要的東西背道而馳的自己。是潛意識裡的自我敵視和自我拒絕。憤怒的背後是不被接納的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
有很多教我們如何控制孩子少玩手機的方法,但卻不管用。在管教之前,要做到以下幾點:
1、管教的前提是良好的親子關係
管教,要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上,如果沒有好的關係,管教只會造成叛逆。有好的關係,管教才會真正起作用。正如《六a的力量》裡所寫,「規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就會導致反抗。」
就如之前我發的微頭條「鏟糞人的故事」,大商主用二十幾年的時間陪伴兒子,一起吃、一起住、一起鏟糞,跟孩子建立關係。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越早越容易。如果之前沒有建立親密關係,青春期可能要花4、5年的時間去修復。
2、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想一想你與孩子衝突時,是如何說話?跟鄰居同事衝突時,又是如何說話?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博士,在做家長工作坊時,把大家分成兩組。每組分別寫出他們和另外一個人在衝突情境下的對話。區別在於告訴其中一組,衝突對象是你的孩子。告訴另一組衝突對象是你的鄰居。然後再重新組成大組,兩組並不知道雙方設置的情境不同。會發現吵架對象是孩子的那組,在溝通中明顯缺乏尊重和同情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個獨立的個體。把他當孩子,我們腦中就有個想法,讓孩子聽話是父母的工作。當我們發現自己不能強迫他做任何事,不能強迫他快點寫作業、早點睡覺,不能強迫他別玩手機。我們會感到羞辱,意識到自己無能為力,於是惱羞成怒,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後悔剛才沒按我的要求做。把孩子吼一頓,打一頓。每當我們讓孩子後悔沒做我要求的事時,孩子都會讓我們後悔自己剛才的做法,因為暴力只會滋生更多的暴力。
當衝突時,把孩子當成你的朋友、鄰居,帶著尊重和同情心去溝通。
3、接納——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你愛孩子,是因為他們做出了什麼成績,還是因為他們本身?想一想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慢慢的變得不滿意了呢?
全世界60億人中,沒有一個人與你的孩子一樣。你是否為生命的獨特性,讚譽和驚嘆?!帶著這種對生命獨一無二的敬畏和尊重,才能做到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我們也能愛孩子、接納孩子。我們要做的不是因孩子犯錯,而貶低孩子,打罵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對錯誤。
就如這個初中生玩手機,父親要做的是陪孩子一起,找出解決能控制自己不玩手機的方法,找到成績下滑的原因。而不是貶低、羞辱、打罵。
要做到無條件接納孩子,首先要無條件接納自己,當你不接納自己時,對自己的敵視和不接納就會投射在孩子身上。
只有深深的敬重生命,才能做到無條件的接納自己和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再去管教才有用。這些並不容易,事實上我們常常容易陷在事裡,而忽視了「事」背後的那個生命。
關注我,一起學習成長,共修一顆慈悲、有愛、平和的心。
歡迎留言,看見孩子玩手機,你的內心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