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說護理沒出路,我就跟你急 | 五個正在努力的護理人故事

2021-12-28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2014年,我大四。

 

畢業前夕,我磕破了額頭,帶著創可貼拍了畢業照。

 

同學笑著開玩笑說,「這是年輕的紀念」。

 

那個時候的我,內心無所畏懼,覺得人生還長,我還年輕。

 

後來,我過了很多沒日沒夜的日子。

 

下班之後熬夜準備雅思,壓力大的時候蹲在馬路邊上哭。

 

半夜裡煮著泡麵碼著論文,和撇腳的英語堅決的鬥爭。

 

也記得自己在天氣冷到跺腳的時候,一邊趴在屋子外的空調落地外機上,一邊寫護理同行採訪稿的情景。

 

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要這麼折騰?安心當護士不好嗎?」

 

我說,「年輕,不就是應該折騰嘛。」

 

我周圍還有很多護理人,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五個小故事,他們在努力,他們正年輕。

 

「你們別笑我太傻,這都是我應得的」

 

@ Davis_Xu

工作7年半

某五線小城市

科室護士長

 

剛剛工作時,我做的最多的事,不是打了多少針,做了多少護理操作,而是泡茶。

 

每天來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

 

於是我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認全了科室每一位護士老師的水杯,然後對照排班表,為今天上班的老師泡好茶。

 

買午飯,拿快遞,充飯卡。這些雜事就是我剛開始工作時的主旋律。

 

慢慢的,我開始送檢標本,各種陪送病人,科室裡面凡是跑腿的工作大家都習慣叫我去。

 

這些事情我做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裡我跑熟了醫院裡所有的院內通道,認識了大部分的醫院護工,化驗室和放射科的所有老師。

 

那個時候,醫院裡從保安大叔到保潔阿姨,或者需要打交道科室的醫生老師,我都能叫出他們的名字。迎面遇上的時候他們也都能親切的和我打個招呼。

 

工作第七年的時候,我當上了護士長。

 

和各個科室,不同部門溝通的時候,從來沒遇上過特別難的事情。

 

這不僅得益於我剛開始工作時練出來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多虧了那個時候攢下來的人脈和交心的朋友。

 

最感動的是,去年冬天天冷下班晚的時候,遇到手術室來轉送病人的老張,他從口袋裡塞了一顆糖給我。

一摸,還是熱的。

「你再說護理沒出路,我就跟你急」

 

@花的是我自己的錢

研究生畢業三年

剛申請上博士

 

我16年研究生畢業,進了醫院。

 

那天,一個病人在和我聊天的時候說,「小姑娘,研究生畢業還要來醫院做護士啊,沒出路的。」

 

我當時就氣到跺腳,「你再說護理沒出路,我就跟你急」。

 

我不是生氣病人無法理解我的職業,我氣得是自己當時沒辦法證明研究生在臨床是有出路的,而且發展很好。

那個時候我的就開始思考,自己「研究生」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我做著和本科護士一樣的工作,難道付出的三年苦讀真的一文不值嗎?

 

於是我開始執拗的「證明自己「。我開始做課題寫論文,開始在科室裡為大家分享一些護理科研的小知識,開始以更加整體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位病人,努力為他們提供更專業的護理指導。

 

漸漸的,我的工作終於有了轉折。

 

病人開始問我一些和疾病護理相關的問題,而不再是「護士,打飯去哪裡」。

 

科室同事對我的態度,也從之前的冷嘲熱諷,到後來有問題也會來找我一起討論。

 

還記得有一次大查房結束之後,護士長拍著我肩膀說,「年輕人,幹得不錯」。那大概是對我最大的肯定了。

 

在這三年的臨床工作中,我也深深發現了自身的局限。護理行業越學越深,想要探索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所以我選擇讀博。

 

選擇讀博,並不是逃避臨床,而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現在我拼了命的發了憤的氣壯山河」

 

@小寶的媽

工作十三年

國內工作十一年

現居澳洲

 

我是懷孕的時候開始準備出國的。

 

一邊吐一邊準備。

 

後來生了孩子,就一邊餵奶一邊準備。

 

當媽媽很不容易,但是重新做回學生也不容易。

 

出國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其實是個考驗。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也是真的減退,很多單詞背了忘,忘了背。

 

周圍的所有人都說我不行,老公和婆婆都不支持,說我一個媽媽為什麼不安心餵孩子。

 

我也不甘心,發憤學英語。

閨蜜問我,「那麼發憤努力圖什麼」。

我開玩笑的回覆她,「那句歌詞不是唱,『我拼了命的發了憤的氣壯山河』」。

 

辭職的時候因為之前出國交流有協議期,還沒有滿8年,於是我交了一大筆違約金。

 

但是我只是想爭口氣,也為小寶爭一個未來。

 

現在,事實證明這筆錢我已經快賺回來了。

「我去相親,對方說,

我不想說出去我的男朋友是護士」

 

@蘇打水soda

男護士

工作五年

 

我28歲,適婚年齡。

 

拗不過我媽,也加入了相親的大軍。

 

見的第二個女孩子有一頭長髮,穿著碎花的裙子,特別好看。

 

可當我介紹完自己的職業時,她頓了一下,說,「我不想說出去我男朋友是護士」。

 

說完就站起來拎包走了。

 

我已經過了那個憤世嫉俗的年紀。也習慣了來自其他人的誤解。讓服務員收走了對方那杯還沒喝的咖啡,拿出電腦,繼續做科室帶教的幻燈片。

 

我熱愛我的工作。護理行業確實女性居多,但是這並沒有帶來任何工作中的不平等,反而有很多的發展機會。

我享受自己工作中每一次為學生分享臨床知識的快樂,也非常開心輪轉到其他科室的實習生能記得我。

 

最開心的事情是有一次在朋友圈裡,發現曾經帶過一位的男護生提到了我,因為我的鼓勵讓他堅定了在臨床的信心。

 

我要在這個行業裡走下去。不僅因為我喜歡它,也要讓更多的學生,特別是男護生看到,「你看,男護士發展也是很好的」。

第五個故事

我想留給你們

 

我親愛的讀者們,

如果你也在護理行業默默努力,

無論是一句話,還是一段文字,

我都願意為你留出空白。

 

請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惠東縣人民醫院護理團隊:護理人用生命捍衛生命
    修訂門診普通分診點發熱病人的收治等流程指引共3個;針對醫院實際情況結合新冠肺炎防控標準進行實地考察後商定改建措施;前往隔離區探望護士3次;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共修訂7個流程指引和6個督查表;巡視醫院各個關口,共在全院設置預診分診點32個。
  • 護理職業困局:「沒錢也沒出路,我卻有一個精英夢」
    每個人都很努力,只不過有的人足夠幸運,讓自己的月薪3000變成了3w。但大部分人努力後的結果,是從月薪3000,變成了月薪3500。 高考結束,報專業的時候,一定不會有人告訴你:選擇護理,就等於選擇了穩定。 但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是這麼想的。
  • 護理學系舉辦「交大,我想對你說」主題活動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同時也是西安交通大學建校124周年、南丁格爾誕辰200周年和WHO倡導的「國際護士和助產士年」,正值「5·12」國際護士節,護理學系舉辦「交大,我想對你說」主題活動,搭建交大護理人表達對學校和護理學系祝福的平臺。
  • 你說中文無用,我絕不跟你急!
    誰要跟我說中文無用,我絕不跟他急。對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你犯不著跟他急。對不懂的人,你不必跟他急。對成心在你面前刷優越感的人,你越急他越得意。中文無用,根本不是一個問題。社會判斷一個專業有用還是無用的標準相當現實——能當官否?能掙錢否?
  • 誰再說進化論是假的,我跟誰急
    5.我說啦啦隊裡怎麼混進來一個男生呢,搞了半天他比女生還妖嬈6.老闆說這樣扳手腕有助於激發自己的潛力7.這位大廚,請問你炒的是什麼菜,爆炒火苗麼?11.姑娘你們家就不能換個店名嗎?每天這麼多來這問能不能辦銀行卡的你不累嗎?12.小姑娘真的是乖巧的令人心疼啊,有這麼一個逗比的爹,真是苦了你了13.小夥子一看小時候就沒少和小姑娘一起踢毽子14.看什麼看,我就是想在地上坐會不行麼?
  • 別再說你努力了,沒有結果的事情,等於沒做-1
    第112期分享|沒有人會為了你的未來買單,你要麼努力向上爬,要麼爛在社會最底層的泥淖裡。不止一次聽到別人說我,在一線城市長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焦慮,也沒有什麼負擔,怎麼活得比外來打拼的人還要累。我只能說:人各有志。
  • 不想努力了嗎?聽聽她的故事再說
    不想努力了嗎?聽聽她的故事再說 2020-12-25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田英章說我就願意當歐趙書奴,網友:跟你學什麼能有什麼出路?
    田英章說我就願意當歐趙書奴,網友:跟你學能有什麼出路?田英章說我十分願意當歐趙書奴。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田英章3歲開始寫歐,一直寫到現在,寫了66年。這個歐趙書奴名副其實。田英章說,他十分喜歡歐體,就是想一直寫,看看一直寫到底能寫成個什麼樣子。網友說,田英章願意當書奴,寫了一輩子歐,也得到了學歐的實惠,我們跟著田英章學,能有什麼出路?我們來分析一下,跟田英章學歐到底有什麼出路。
  • 出路在哪?靠讀書?靠努力?還是靠背景?——《出路》沉默答案…
    學習、生活歷程:二年級只有兩個老師,五個學生,馬百娟歲數最大,12歲。要做飯、餵豬,還要跟父母一起去收糜谷。他們要翻過一座大山,爬上去又要走下來,像螞蟻一樣的活著討生活。故事就這麼結束了,可思緒卻正在醞釀,諸多的感觸,沉默過後的思考,正在延伸…《出路》中的人物怎麼解讀?
  • 上了大專就真的沒出路嗎?不盡然,3個方式助你出坑,可收藏
    上了大專就真的沒出路嗎?不盡然,3個方式助你出坑,可收藏。有些同學可能會認為,如果自己上了大專,那麼前途肯定會一片渺茫。上大專還不如到社會上去歷練,真的是這樣嗎?甚至有的同學考上大專後認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發展前景了,就開始頹廢不堪、讓自己整個人變得非常喪。
  • 沒耐心,正在毀掉你
    因為這種情況通常說明:很可能他是個極其沒有耐心,極其容易厭倦的人;很可能他選工作跟買個包子似的,特別隨意,隨便的選,隨便的換,根本沒有耐心認真做選擇。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大概有40年,黃金時間可能只有20年。這20年,如果你2年換一份工作,你只有10次決策機會。如果你3年換一份工作,你只有7次決策機會。
  • 別再說「我已經努力了」,其實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見我要怒,他慷慨激昂地說:"我已經很努力找了,但真的查不到啊。"作為主管,「我已經努力」這話我不知聽過多少次,每次都面對著一張無比誠懇的臉。但我要說:你的「努力」一文不值!【一】工作以後還把「努力」當免死金牌的人,都是混入職場的「學生黨」。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P673最近有部片子很火,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 平凡的崗位,無私的奉獻——泌尿外科護理小故事
    九江新聞網訊(劉群)用飽滿的熱情、嫻熟的護理技術、純潔善良的心幫助患者排憂解難是九江學院附屬醫院泌尿外科護理人員工作的宗旨。秉持著對患者負責、對工作負責的態度,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一顆熱心,以此換得患者、家屬與領導的肯定,這也便是護理人從這份工作中獲取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去年年底大火的一部紀錄片,直到今年依舊被不少人翻出來重讀,它發人省醒,它揭露真相,它就是《出路》。這部耗時6年的紀錄片,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主人公成長求學,步入社會的經過,更是他們尋找「出路」的經歷。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 「你是有五個耳洞的女生,跟我相親是你的福氣」
    ,一個個的都說要介紹相親對象給我。說什麼這男生的條件不是挺好的,你為啥不跟人家談?你是不是跟人把話說絕了,你看還有沒有可能再了解一下。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相親對象,比我更「直接」,還沒聊一會就跟我說,她明年會調到我們家附近的一個學校工作,她看了下附近的商圈還挺多的,很適合居住……
  • 你的焦慮,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我對著孩子念叨:「你別打擾我啊……如果搶不到滿意的時間,那就不得不調整你正在學習的桌球、書法了……哎呀,我好緊張。」堂哥懊惱地說:「我擔心他不夠努力,從小就經常對他說像我們這種沒有背景的孩子只有好好讀書、努力爭第一才有出路,沒想到卻害了他。」長大後的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種種看法和理解,其實都來自於父母在童年時期給我們心中播下的「潛意識」種子。
  • 復旦大學護理學院召開慶祝復旦大學建校115周年、紀念復旦護理教育...
    當天,護理學院校友會和學院師生代表向上醫創始人顏福慶先生塑像以及上醫老書記、老院長陳同生同志,以及16位一級教授的塑像敬獻了鮮花,同時也向佇立在護理學院內的張祖華校長及護理事業創始人和現代護理教育奠基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塑像敬獻了鮮花,表達對復旦上醫和對護理前輩們的紀念和感恩之情。
  • 《德雲瓦舍》籌備,看製作班底,要是再說郭老師是「毒藥」跟誰急
    束煥,代表作《我愛我家》、《泰囧》、《煎餅俠》,這些影視作品也是紅遍了大江南北吧,尤其是後面的兩部電影,都是小製作,但是票房絕對是賺錢的那種。雖然說這些跟演員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但劇本也是很重要的,要是沒有一個好的劇本再好的演員也沒有用不是嗎?之前有人調侃說郭老師拍的都是爛片,就是影視劇毒藥,看到這一次的陣容之後,誰要是再說他是毒藥小編就跟誰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