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臉的時代,一定得是巴掌臉嗎?
一定得是九頭身嗎?
一定得是希臘腳嗎?
一定得是筷子腿嗎?
一定得高嗎?
一定得瘦嗎?
一定得白嗎?
一定得有胸有屁股還得瘦嗎?
什麼是美?
什麼是醜?
美的標準是什麼?
是誰定義了這樣的標準?
這樣的標準又是為誰定義的?
我沒有質疑高白瘦,我是在質疑「一定」
趙薇最新執導《魔鏡》,通過一位普通女性的自述引起了廣大女性群體的共鳴,拿到了豆瓣熱評8.4分,「容貌焦慮」被推上熱潮。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則展示「容貌焦慮」的影片彈幕中,我看到了「容貌焦慮」的來源。
「這個妝真的好髒」
「皮膚太幹,還有眼袋」
「就這皮膚狀態不敢恭維」
「虛榮心這麼強,看著累不累」。
01
整個社會都在販賣焦慮
從身材焦慮到容貌焦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長得好看」變得有標準了,大眼睛、高鼻梁、螞蟻腰、大長腿、鎖骨放硬幣,少了一項都不能算是美女。
如果美變得有標準了,那所有的人是不是都該長成同樣的一張臉?
朋友向我吐槽,無意間下載了一個APP,男孩子會給女孩子的長相打分,從負分到10分,從頭髮吐槽到身材。
「不美」,成了所有女孩子的原罪。
但辣目洋子的這句話完美地回擊了這個問題。
絕不向他們覺得美的概念低頭。
沒有長在大眾審美點上的辣目洋子,憑藉自己的幽默和演技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從搞笑短視頻到被爾冬陞導演評價道:有機會拿影后。
她打臉了「靠臉吃飯」的娛樂圈輿論,也證明了美的定義不止一種。
02
一面鏡子
照出兩種生活
之前朋友問我,經常照鏡子的人是什麼心理?
我第一秒的答案是,極度自信,但細想,我覺得是極度不自信。
不管是什麼心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比較在意自己的形象。
在意形象無可厚非,不僅能夠讓自己身心愉悅,也是對其他人的尊重。但隨著朋友圈裡遍布整形醫院的宣傳案例,短視頻裡都是一喝就瘦的小神瓶,大家對「美」的定義逐漸病態了。
從微整到大調,從抽脂到切胃,平時手劃破了都會疼很久,為了變美都毫不猶豫。
動了眼睛,看鼻子不對勁,臉好看了,覺得身材不好,陷入了思維怪圈。
不可否認,顏值是敲門磚,因為顏值高,進娛樂圈的明星比比皆是,但能夠受到大家喜愛的,最終都得依靠實力。而長得好看演技不好的,只能被吐槽「花瓶!」
愛美之心,人人都有,微調帶給人帶來新鮮感和自信心,有時甚至能改變生活。
「歪臉女孩」被拒絕考取教師資格證,她的缺陷已經影響到了工作和生活,用6小時完成蛻變,只是為了做一名堂堂正正的教師。她,變好看了!
從臉部畸形到五官端正的正常生活,這才是整容的意義。
03
對女性的偏見
到底摧毀了多少溫柔
有人說,社會對女性的偏見,摧毀了女性的好多溫柔。
但我想說,困住自己的從來不是別人的輿論,而是自己的思想!
長皺紋就一定不好看嗎?
皮膚鬆弛就一定要傷心欲絕嗎?
別人說的一定就對嗎?
活在別人審美標準下的你,真的快樂嗎?
網際網路時代的潮流,更新的速度遠超過你執行的速度,今天流行黑長直,明天可能就是波波頭,一直把自己圈在潮流的標準裡,反而丟失了自己最本真的美。
詠梅談「40+女演員」時,說到:「我看見自己被修得閃閃發光的臉,我就跟他們商量,我的圖能不能儘量不修,如果非修的話,能不能別把我的皺紋都修平了,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其實,由內而外散發的魅力,才是最迷人的。
皺紋可以長在臉上,但別長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