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蔡英文與民進黨9位爭取連任的縣市長一同造勢,要「看好臺灣,幸福相連」。然而,賴清德卻以避免非議為由缺席了造勢記者會。在近段時間民進黨和蔡英文麻煩不斷,險情連連的當下,賴清德「婉拒」與蔡英文同臺,是切割還是自保?
從賴清德的「婉拒」理由,可以看出是要避免非議。但是,這種「怕非議」的措辭,技巧性的語言卻折射出「自清」的心態,因為對賴清德來說,不管是在臺南市長位置上還是擔任「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他對政治資本和光環都有著深層次的考量,避免為「政治更上一層樓」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和隱憂。
筆者認為,蔡英文任命賴清德任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起初的考量是對林全執政不力和落實不好「拖累」自己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來拉抬和拯救自己「跌跌不休」的民調,但是實際效果,「救主」的角色和擔當發生了「逆轉」,賴清德人氣卻超過了蔡英文,這讓賴清德更加清醒認識到不能和蔡「同流合汙」。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11月民調顯示,32.1%民眾對民進黨有好感,比10月調查驟跌7.7個百分點,45.3%對民進黨反感,而賴清德的信任度評價為59.11%,蔡英文的信任指數42.4%。尤其是蔡英文在民調出現「死亡交叉」的境況下,憑賴清德的政治考量豈會繼續忍受著被蔡英文拖累?
所以,賴清德避免與蔡英文同臺,做技巧性的切割和技術性的劃線,真正的目的就是自保。既不讓自己的政治光環因此而受到損害和威脅,還在「自保」中繼續按照既定的節奏和籌劃,提升曝光度,博得同情心,積攢民意度,進而讓臺灣民眾看到蔡與賴的不同,以及更多的「不一樣」。
從賴清德大動作的「走基層」就可以看出,賴清德利用行政資源,頻頻在「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計劃」等議題上主動出手,搞座談聽呼聲,向民眾展現自己的解決問題、化解疑慮、集思廣益的才能,還可以在「全臺走透透」中換得更多的支持,進而為「明日政治仕途」奠定基礎,累積能量。
被稱為「民進黨明天的政治明星」的賴清德,從不情願接任「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到蔡英文的民怨包袱讓他看到了危機,以及蔡英文派系對其政治野心的警惕,都讓賴清德心甘情願「背水一戰」,生怕被「拖後腿」。
賴清德決定「加薪」,就讓民眾看到了賴清德對蔡英文並非是「惟命是從」,但是卻讓蔡英文感受了「權利威脅」,雖然民進黨還沒有「兩個太陽」的挑戰,但並不說明沒有「兩個太陽」的引誘,而從目前態勢看與蔡英文抗爭的「另一個太陽」,賴清德是潛在的危險和明天的威脅。
尤其是持續延燒的「慶富案」,從之前的「打馬」翻轉成了「打蔡」,在這個事件的敏感期和時間節骨眼上,賴清德避免與蔡英文同臺,既營造不是「同流合汙」的氛圍,又可以「隔岸觀火」拉抬自己與蔡英文政治上討價還價的籌碼和身價。(中國臺灣網網友:文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