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除了學習上課之外,社團和實習兼職應該是課餘生活的日常了,今天小編就給各位即將走入大學校園的萌新們分享一下大學生活的日常板塊
大一這一年,讓我覺得和預想中的大學課餘生活最不一樣的就是——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比預想的多,尤其是想要拿到還不錯的成績的話。而且到了大學,非常考驗課餘自學能力,包括但不局限於本專業內容。大學學習的重要性在上上期視頻有聊,這裡不細說。多泡泡圖書館沒壞處,也可以是去自習教室或者在宿舍自習,視個人習慣。也有大佬選擇蹭課的,但是因為要同時顧及自己的課表和要蹭的課的時間,我目前還做不到,現有的課表就已經壓得我喘不過氣了。每天抽些時間學門外語挺好的,英語也好,法語日語也罷,因為大學有蠻多和國外的交流項目,掌握外語會成為你的優勢。
不止外語,還可以考慮利用課餘時間發掘其它你感興趣的技能並培養。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從「喜歡」變為「擅長」甚至「精通」,把「興趣」變為「能力」。我認識的一位大學學長,本科學的是經濟管理專業,利用課餘時間鍛鍊身體,自學了運動學及營養學的相關知識,考取了私人教練及營養師的資格證書,畢業後去健身房做了私人教練,現在成為了健身房的經理。所以利用課餘時間培養一些技能,不僅可以提升自我,還可在將來的就業中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說到健身,體育鍛鍊是大學裡不可忽視的。身體是本錢,沒個好身體,怎麼肝得動ddl和期考?偏了偏了,不過我的確是運動類社團的積極分子,加了羽毛球社、跆拳道社,認識了很多同樣愛好運動的人,可以說是我除了同班同學外,很重要的人脈來源。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將發展分納入了學生的綜合測評體系,而各類社團活動加分是發展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內社團豐富,涉及領域涵蓋了文、娛、體、智等多個方面,很多還會定期組織校內外的社會實踐及志願者活動,可從中挑選感興趣的加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鍛鍊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加入學院或學校的學生會,從基層做起。學生會對於大一新生溝通、協調、稿件書寫等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且通過內部交流,可以獲得很多學習、工作及生活方面的經驗。同時,也可以考慮一些校外活動,比如在學術會議中當志願者,或以選手的身份參加各種大學生競賽,這對於簡歷的豐富很有幫助。
大學裡有很多公益社,會有組織志願者活動,學校也會組織,可能因為我中學時候,學校提供的志願者機會不多,而上海這邊很重視志願服務,所以對我而言還蠻新奇的。做志願者很大程度上出於自願,收穫當然不止一張志願者證明啦,因為大多數志願活動在校外,所以也是接觸社會的一個好機會,像我參加了一個殘健融合運動會,和兩個聽障朋友組隊,學了些簡單的手語;去「陽光之家」陪智力有障礙的人聊天、做遊戲……如果不是志願活動,可能很難接觸到這些社會上的少數群體,很容易忽視掉這些人的存在,所以感觸還蠻深的。
我個人的話,周末一定會去校外走走,除了做志願者,我基本每個周末會去看一個展覽或者一場演出之類的,上海這類活動真的多,而且很多有學生價,當初就是衝著這些報了上海的大學。這個看個人喜好吧。像我的舍友不太看這些,但是會每周末以學校為圓心,去校外散步、逛街。如果碰上小假期,我們就會組隊去周邊城市玩。我覺得大學期間像這樣去了解所在城市和它周圍的城市是必要的,因為它很大概率會成為你畢業後若干年生活、工作城市,或者退一步說,候選城市。
蠻多學弟學妹會問到實習或兼職的事。學校大多會在大三、大四時安排實習任務,大一新生不必心急。對於家庭條件相對不太好的學生,一來可以爭取學校的獎學金,二來可以留意校內外的實習或招聘信息,利用課餘時間做一些有償實習或兼職,能與專業相關自然是最好不過的了,或者較低門檻的圖書管理員、家教等也不錯,自食其力,減輕家庭負擔。不過還是需要注意權衡時間與利弊,儘量做到實習或兼職不與上課時間衝突,儘可能避免影響學業。最後祝願大家在將來都能擁有一個多彩的大學生活,萌新們加油!!!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原創:爭輝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