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國內許多城市為提高知名度,招徠遊客,興起評選「十景」熱潮,如「北京十景」「上海十景」「杭州十景」「蘇州十景」等。1936年,青島市政府先後組織了「青島十景」「陰島八景」「嶗山十二景」的評選活動。當年評選的「青島十景」為:飛閣回瀾、穹臺窺象、匯濱垂釣、琴嶼飄燈、丹邱春賞、湛山清梵、東園花海、燕島秋潮、會崎松月、登瀛梨雪。「青島十景」不僅成為遊旅觀光的導向,有的甚至成為名牌產品的商標,如棧橋白酒、燈塔米醋等。
「飛閣回瀾」位「青島十景」之首,故近百年來棧橋一直作為青島的象徵而被人們熟知。棧橋位於青島灣,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棧橋初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是青島最早的碼頭。建國前後幾經改造,由木質結構改為鋼筋水泥結構,長和寬也擴建為440米和8米,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簷,題名「回瀾閣」,進入閣內,沿螺旋樓梯登到樓上,放眼望去,煙波浩渺,船隻遊弋,氣勢雄渾。浩渺的海水和長橋、高閣渾然交融,已然成為聞名遐邇的人間仙境,春夏秋季,遊人如織已經成為這裡不變的風景。
「穹臺窺象」是指觀象山和觀象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就建在該山上。青島觀象臺,1905年由德國人建造,從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引領著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方向,使得青島在中國現代天文學進程中書寫了濃重一筆。1928年,又設立海洋科,由此,從浩瀚的星空,到遼闊的大海,青島觀象臺藉助著現代化的科學觀測設備,為指導生活、生產、航海發揮了巨大作用。
「匯濱垂釣」是指匯泉灣畔的閒情雅事。匯泉海水浴場,又稱第一海水浴場,初建於1903年,建國前後又經過多次改造。德國侵佔青島後,相繼在沿海各岬角、坡岸栽植黑松以防風沙,並開闢海水浴場,以招徠京、津、滬及歐亞各國的商人到青島避暑。這裡以沙細坡緩、海岸開闊最為世人稱道,成為中國北方最優良的海水浴場,每年夏季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泳者匯集於此,或劈波斬浪,或沙灘浴日,成為一道人文與自然融匯一體的壯麗畫面。
而在它近旁的礁上岸邊,更是遊人絡繹,釣者常在,於是「匯濱垂釣」便成一景。在繁忙的人生境遇中,若能有半日之閒,觀潮起潮落,等魚兒上鉤,何嘗不是人生一樂呢?順著匯泉灣再向東南行進,就會來到叫做「會崎松月」的地方,所謂「會」就是會前村,位於現在的中山公園南側,所謂「崎」就是匯泉灣和太平灣的夾角。毫無疑問,這個景觀的妙處是夜景,「松月」是也。如在清明之夜,倚松遠眺,明月朗朗,波光粼粼,清風吹拂,海潮陣陣,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
位於「飛閣回瀾」和「匯濱垂釣」中間,和棧橋遙遙相望的另一景觀是「琴嶼飄燈」。這就是除棧橋外,當年青島另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小青島。小青島位於青島灣口偏東處,與陸地一線相通,形似古琴,所以又叫作「琴島」,這就是有人把青島稱之為「琴島」的原始出處。島上的燈塔,潔白如玉,是德國人在二十世紀初建造的,最初的功能是為進出青島灣以及航行至此的船隻引路導航。每到夜晚,塔內燈光遠照,海波閃爍,船隻遊弋,如在詩畫中。此處至棧橋、中山路一帶,海天一碧,林木掩映,商鋪林立,遊人如織,是昔日青島最為繁華而綺麗的地段。
在匯泉灣的東北,中山路的東邊有一座很大的後來叫做中山公園的園林,因為當時位置在市區的東面,故而有了「東園花海」一景。青島的「東園」是很有特色的,一是其大,公園佔地面積80萬平方米;二是環境優美,三面環山,一面向海;三是由山林圈建而成,故保留了較多的自然風貌;四是林木品種繁多,建園之初,從各國引進植物13萬株。因為櫻花樹最多,每年春季的遊園盛會賞櫻者絡繹不絕,甚至有外市外省前來觀光者,成為一大景觀。除櫻花外,玉蘭、木筆、牡丹、桂花、月季、芍藥、梅花、菊花、石榴、木槿、紫薇、桃花等等,一年四季,花色不斷,固有「花海」之稱。
初期的「青島十景」大多為自然景觀,而人文景觀中頗具規模的便是「湛山清梵」了。湛山寺位於太平山南麓,依山傍海,山下不遠處便是太平角海灣。寺廟建成於1937年,由政要葉恭綽、佛學家周敘迦發起捐款建造。佔地2萬平方米,五進院落,環境優美,氣勢宏偉。殿舍青瓦灰磚、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各殿分別供奉釋迦牟尼、如來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寺內設有藏書樓,收藏經書多卷。寺前有石砌蓮花放生池,池東有一七級寶塔,登塔眺望,遠山近海,盡收眼底。寺內曾設青島湛山佛學院,時有著名佛家學者前來授課、講演。
當時「青島十景」之一的「燕島秋潮」,就處在現今「奧帆中心」這個位置,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去處。因為那時的燕兒島是遠離市區的,岸上是大片的土地和曠野,海中則常常是船帆點點,鷗鳥翻飛,近處則潮漲潮落,濤聲陣陣。當人們厭倦了嘈雜喧囂的都市生活後,周日或者節假日,偕婦攜子,在此處野炊小憩,放鬆心身,一定是不錯的選擇。由當時的「市裡」向東走,是欣賞「燕島秋潮」的海景,而由「市裡」向北走,則是去欣賞山景和花景了,這就是「丹邱春賞」。
「丹邱」也即紅色的山嶺之意,此地遠離市區,據說名叫丹山,有多種果樹,其中尤以桃樹居多,再雜之以其他樹木如櫻桃、梨、李、杏等。每每春夏之交,山坡上下,草木蔥蘢,百花爭豔,蜂飛蝶舞,花樹笑迎八方來客,遊人穿梭花木叢中,或者賞花,或者攝影,人面桃花相映紅。當年離城市遠處、嶗山腳下還有一景叫「登瀛梨雪」,登瀛地處嶗山西麓的腹地,當地居民舊時多以栽種梨樹為生計,所以登瀛的山前山後遍布梨樹,每當春夏之交,潔白梨花盛開的時候,恍惚之間宛如雪壓枝頭,故常有前來遊覽觀光者。
時過景遷,從首屆評選「青島十景」,到新世紀之初,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隨著共和國的建立,隨著改革開放,中華古國早已舊貌換新顏,青島已由昔日的海濱重鎮發展成為譽滿海內外的國際化大都市,昔日的「青島十景」已多有變化,原樣照搬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在此情況之下,2001年初,在市政府的主持下開展了「青島新十景」評選活動。
8月,青島市旅遊局、史志辦、文化局、社科院、青島大學、青島日報社等十幾個單位的十幾位專家、學者,根據市民投票結果認真評選出了可以概括新時期青島風貌特色的「新十景」。「新十景」對於「老十景」既是調整也是補充,兼顧了西部老市區「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舊有風貌和東部新市區的現代建築設施風貌,使新、老交相輝映,形成了「海上都市、亞歐風情」的新城市形象。
新評選的「青島新十景」為浮翠流丹、秀掩重關、琴嶼飄燈、飛閣回瀾、匯泉踏浪、東海藝影、太平天音、魚山海月、金嶺綴珠、紅樓暮霞。
「浮翠流丹」以「五月的風」大型雕塑為主景,雕塑坐落於「五四廣場」。「五四廣場」建於1997年,北依青島市市政府辦公大樓,南臨浮山灣。「五月的風」是「五四廣場」的標誌性雕塑,也是青島市新時期的標誌性建築。高30米,直徑27米,重500餘噸,為我國目前最大的鋼質雕塑。其造型由巨大的紅色鋼圈螺旋向上而成,如同火把,表現出騰空而起的「勁風」形象,既象徵青島為「五四運動」導火索這一史跡,又喻示青島市和祖國各地一樣,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五四廣場」如今已經成為市內較大的休閒廣場,是人們旅遊觀光和休息娛樂的好地方。
「秀掩重關」是指八大關風景區。八大關風景區位於匯泉角以東,太平角以西,總面積約62.5萬平方米。區內的路名均以中國著名關隘命名,因開始時主要有8條路,俗稱「八大關」,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黃海之濱主要療養勝地。早在20世紀20年代,一些外籍商人、官僚、政客和豪門富商雲集青島,在八大關修建別墅,三四十年代,漸成規模。八大關內的別墅建築,設計和造型各具特點,且各自都有花園式庭院,這些建築分別代表了歐洲各時期、各國家和地區的建築風格,因而素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美譽。
另外,這裡無論是院落之內,還是大街兩側,植物品種非常多。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本土的或外來的花花木木,錯落各處。一年四季這裡都是一片花香鳥語的世界,都具有幽靜疏朗之美。難怪每每從這裡路過,花叢中,綠樹下,你總會看到一對對身著結婚禮服的新人在這裡攝影留念。
「匯泉踏浪」以匯泉海水浴場及魯迅公園為主景。匯泉海水浴場前面已做簡略介紹,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第一海水浴場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改造,木板更衣室不見了,代之以造型優美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高高的瞭望塔矗立在沙灘上,時刻監督著海中的情況;兒童不僅可以在水中玩耍,岸邊還建有許多遊樂設施;海灘更加潔淨、開闊,周邊服務設施也更加齊全。每年夏天,數百萬人在此遊泳、遊玩。站在沙灘遠遠望去,戰艦遊弋,漁帆點點,各自執行著保衛海疆和捕撈生產的任務。遇到好的機會,說不定「海市蜃樓」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魯迅公園就在海水浴場的近旁,始建於1929年,最初以當時的市長胡若愚的名字命名「若愚公園」。1931年沈鴻烈接任市長後,將公園又進行了改造,建造了當年稱為東亞第一的海產博物館,並更名為「海濱公園」。1950年,經青島市人民代表會議決定,為紀念魯迅先生,全面整修重建石質牌坊並更名為「魯迅公園」。80年代後增建花崗巖魯迅塑像。此處常年松林遮蔽,遠海近礁,是人們休憩和垂釣的好地方。
「東海藝影」--青島雕塑園,坐落於青島市東部新區黃海之畔,建成於新世紀之初,因為古人認為青島地處「東海之濱」,故名。雕塑園由室內雕塑藝術館和室外雕塑公園兩部分組成,總規劃面積8公頃。其中室內館以收藏近現代中外雕塑精品為主;園區則陳列國內外優秀室外雕塑藝術品,以展示20世紀中國近現代雕塑家代表作品為主。園區除遠近錯落的各種藝術雕塑外,還鋪有平坦的步行道,闢有休閒廣場,設有水池、瀑布、綠化牆等景觀。修剪整齊的林木、自然曲折的溪水和碧波蕩漾的水池,與青島的城市風格和諧統一。遠山近海,視野開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
「太平天音」以太平山巔的電視觀光塔為主景。「太平」是指整個太平山景區,此外還喻意太平盛世的意思,「天音」是指該塔廣播電視發射功能。青島電視觀光塔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櫸林公園內的太平山上,1994年建成,塔體高232米,海拔高度為348米,該塔由一千四百多噸鋼材、一萬多個鋼件組成,被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評定為「中國第一鋼塔」,可同時發射11套廣播電視節目,除具有電視發射功能外,還具有餐飲、娛樂和旅遊觀光等功能。觀光塔在山林簇擁之中,給人一派生機盎然之感。另有中山公園、動物園、百花苑、文化名人雕塑園、湛山寺環繞周圍;塔內底層的展廳可以讓你在欣賞名家書畫藝術作品之餘,獲得各類信息和知識;而上層的旋轉餐廳使你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可以飽覽青島的山水之勝,「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盡收眼底。
「魚山海月」以小魚山為主景,小魚山之南依次為海底世界、青島水族館、匯泉灣,因山腳下有魚山路,故名。海拔60米,山雖不高卻能遠眺,登山俯瞰,棧橋、小青島、魯迅公園、海水浴場等景觀盡收眼底。改革開放新時期,市府決定在此建立園林公園,到1985年2月竣工並對外開放,面積2.5公頃,是青島市第一座古典風格的山頭園林公園。小魚山之巔的主建築「覽潮閣」,是一座18米高的三層八角挑簷式建築,琉璃綠瓦,雕梁畫棟,額坊和門楣採用瓷板燒制,圍繞著海洋生物勾畫出多彩圖案。
覽潮閣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綠瓦覆蓋的挑簷式涼亭,東為「擁翠亭」,西為「碧波亭」,匾額「碧波」二字由著名國畫藝術大師吳作人手書。遊人在此既可觀賞海上波光帆影,也可瀏覽蔥鬱的山巒風光。東側平臺建有可供遊人憩息的長廊,廊上鑲嵌大型彩釉壁畫,均取材於神話傳說和聊齋故事。整個園林建築造型、裝飾都別具一格,古典風味和現代氣息渾然一體。
「金嶺綴珠」以世紀廣場為主景,金嶺是當地山嶺的名稱。青島世紀廣場位於青島市嶗山區行政中心地帶,北起高新區行政大廈,南至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海濱,軸線寬度90米,長1600餘米,新世紀之初建成。世紀廣場由行政廣場、國際會展廣場、文化廣場、商業廣場、海濱休閒廣場五個不同功能定位的廣場組成,從北向南依次相連,從空中俯瞰,這些風格各異的廣場恰如一串明珠散落人間,故名「綴珠」。2001年青島市萬人迎接新世紀狂歡活動就在新落成的世紀廣場舉行。在廣場的空間設計上,實現了山與海的有機聯繫,從行政廣場的嚴謹、秩序性,到海濱休閒廣場的活潑、自然性,打破以往軸線廣場千篇一律的對稱格局,富有節奏感,突出重點,主次結合,渾然一體。
「紅樓暮霞」以信號山為主景。信號山位於青島市中部,海拔98米,是市內較高的山頭,德國侵佔青島後,為指揮膠州灣進出的船隻,在山頂建立了信號發布臺,每天懸掛各類信號標誌,故名信號山。因此處地勢較高,林木茂盛,且離前海較近,是人們遊覽觀賞的好去處。改革開放後,市政府決定將此地開闢為公園,1984年開建,1989年全部建成。公園內,除遍植黑松和花木外,亭臺、長廊、拱橋縱橫交錯,甬道石階處處相連。特別是山頂建有三個不同高度的紅色圓頂蘑菇樓,遠遠望去,像三支火把高高擎立,它寓意中國古代用於傳遞信號的火炬。
其中旋轉觀景樓高20米,共6層,樓內鑲嵌著反映人類通信發展史的大型彩色釉畫。第五層上設茶座,可同時接納幾十人旋轉觀景,坐在此處,品茗遠眺,遠山近海,盡收眼底,是遊人憑高鳥瞰美麗島城的極好場所。信號山上還建有觀景平臺,以其優越位置,既可以聽濤觀海,又可以眺望周邊掩映在林木中的膠澳總督府、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諸多風格各異的房舍。著名學者俞平伯曾為信號山做詩一首:「古人邀我作東遊,可惜年時在早秋,三面鬱蔥環碧海,一山高下盡紅樓。」
新世紀後,青島市加快了現代化進程,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第二個版本的「青島十景」顯然不能全面代表和彰顯大青島的氣勢。2008年,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宣傳青島發展的新成就,保護和傳承城市文化精髓,青島日報報業集團和青島市檔案館共同發起了「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新十景」評選活動。半年中,四萬市民踴躍投票和發表意見,經專家醞釀推敲,確定了第三個版本的「新十景」,分別是:燕島帆影(青島奧帆中心)、五月的風(五四廣場)、酒衢流韻(青島啤酒街區)、東廊苑景(東海路景觀大道)、魚山覽潮(小魚山景區)、穹塔天音(青島旅遊觀光塔景區)、匯泉浴海(匯泉灣景區)、巨峰餐霞(嶗山巨峰遊覽區)、海博追夢(海軍博物館)、金沙踏浪(金沙灘景區)。「新十景」的最大特點是變景點為景區,從而使範圍更為擴大,立意更為合理。除五月的風、魚山覽潮、穹塔天音外(前面已有介紹),對其他景區略作介紹:
「燕島帆影」即是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坐落於東部新區浮山灣畔,為迎接奧運會而建,佔地面積約45公頃,依山面海風景優美。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帕運會帆船比賽曾在這裡舉行。設施先進齊全,海灣風平浪靜,平時船隻毗連停泊,多國國旗迎風獵獵。作為青島珍貴的奧運遺產,奧帆中心已成為海內外遊客到青島觀光的必遊之地。
「酒衢流韻」即青島啤酒街區,建成於新世紀之初。東起延安二路,西至壽光路,依託青島啤酒的品牌效應,以青島啤酒發源地、青島啤酒廠舊址建成的青島啤酒博物館為主景觀,融合了具有萬國建築特色的天幕城,該街區集旅遊、購物、休閒、文化、娛樂、餐飲於一體,成為承載青島城市文化的一個全新景區。
「東廊苑景」即東海路景觀大道,西起八大關風景區的太平角六路,東至石老人風景區,1997年建成,全長12.8公裡,路寬44米,兩側是10米綠化帶。全線沿海濱逶迤而去,構成了一條新的海濱風景旅遊景觀大道。該大道以中華文明和大海為主題,沿路建有11處遊園綠地,安設了48座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雕塑作品,展現了中華文明和青島海洋文化特色。
「匯泉浴海」即匯泉灣景區。匯泉灣景區是由匯泉廣場、第一海水浴場、魯迅公園、海產博物館、海底世界等組成,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巧妙地融合一體,串聯起一道靚麗的濱海風景線。木棧道、第一海水浴場已成為海內外遊客領略青島海濱城市風韻的最佳選擇。這裡著重介紹2003年7月16日建成並對外營業的青島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位於青島萊陽路2號,毗鄰青島著名風景區魯迅公園和第一海水浴場,總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水體4000噸,總投資達2.2億元。青島海底世界主要由潮間帶、海底隧道和地下四層觀光建築三大部分構成。置身其中如同人在海底,大大小小的魚兒和品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在身邊遊弋,人鯊共舞的表演更能給觀者帶來驚喜。海底世界現在已經是來青島觀光旅遊的必到之地。
「巨峰餐霞」即嶗山巨峰遊覽區。嶗山的主峰稱「巨峰」,又稱「嶗頂」,位於嶗山中部,「巨峰餐霞」是以嶗山的最高峰為主體形成的風景遊覽區。李白曾有詩句「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故名。嶗山以巨峰為中心向外延伸的4條大支脈,在這裡組成巍峨壯麗的山崗風光,置身嶗頂可以看到碧波萬頃的黃海,如珠似玉的海島,層巒競雄、萬峰爭秀的山景;在嶗頂觀日出,更是美不勝收。
「海博追夢」即海軍博物館。海軍博物館是海軍組織籌建的一座大型專業性軍事博物館。1989年10月1日正式向社會開放,1993年3月被山東省定為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位於萊陽路8號,是中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海軍發展歷史的軍事博物館。海軍博物館展覽面積4萬平方米,設室內展廳、武器裝備展區和海上展艦區。自建館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在這裡目睹了我國海軍的發展狀況,多少青少年從這裡開始了自己捍衛海疆的追夢行動。
「金沙踏浪」即金沙灘景區,開闢建設於新世紀之初。該景區位於青島開發區東南,呈月牙形東西伸展,長3500米、寬200米,此地水清灘平,視野開闊,一覽無餘,因沙細如粉,色澤如金,故贏得了「金沙灘」的美譽。青島鳳凰島文化旅遊節和兩年一次的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協會「金鳳凰獎」頒獎活動落戶於此。
青島市自建埠以來,「青島十景」先後已經出現三個版本,這些版本充分體現了公民的意願。所有景觀都既具有標誌性、代表性,又具有觀賞性和遊樂性;既符合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又體現時代精神。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們相信,青島一定會越來越美,青島的景觀一定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