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岱頂,南望群山。樹木蔥鬱,山似一凹槽。如果不是我標記了一個黃色的方框,你肯定不敢相信,那裡還藏著一座寺廟。那寺廟,就是觀音山南雅寺。30年前,比爾·波特先生在終南山尋訪隱士,第二次來到觀音山時,去的就是這個寺廟。在那裡,他見到了寺廟住持,已經七十一歲的常照法師。
從岱頂前往南雅寺,中間有一個小山峰,峰頂被稱作彌勒臺。這次尋訪觀音山,我們一行共三人。圖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友人Y,此時此刻,我想他的心中必定翻湧著滾滾的波濤。因為不會爬山,他實在是累得走不動了。從三聖寺開始,他就是被我們連哄帶騙忽悠上來的,聽說還要去南雅寺,我的天!
「再去看看彌勒臺?」「不去!」「下面不遠,就是西景池。」「你們去,我在這裡等!」友人Y態度十分鮮明,再怎麼遊說,都已不為所動。好賴就是一句話,要去只去南雅寺,別的地方打死都不去了!其實我十分理解他,想當年第一次上觀音山,我也只走到東景池,就沒有再走一步。登山,是個體力活!
路邊,有一座磚塔。塔上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早聞齊朝佛冢地」,碑文內容,記錄了一位名叫鄒信善的居士的生平和善舉。鄒居士生於1920年,故於2007年,主要善舉是在觀音山上重修山門這件事中功德無量,他割除雜草、平整墟荒,白水幹饃、夜露風霜,並捐款集資,修了殿宇,塑了佛像。
中國的民間,總有許多這樣熱心腸的居士,所以山中的這些山寺和古廟,才得以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無數次災難,卻能夠毀了再建,衰了再興。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過石塔後,繼續朝南雅寺前行。忽見石縫之中,有影子閃過!「裡面有東西!」友人T大驚,以為是野獸,定睛一看,原來是只貓。
觀音山上有許多流浪貓,山門寺的看廟大嬸告訴我們,她仔細數過,總共18隻,冬天下雪的時候,全都出來了,齊齊聚在廟裡,討要吃的。我們沒能去成彌勒臺和西景池,繼續朝前走,不就之後見到一個簡易小山門,上面寫著「南雅寺」三個字。門上還貼有一副手寫的楹聯,並寫了許多提示話語。
時間是13時6分,從岱頂的山門寺出發,13分鐘之後,我們就看到了南雅寺寺廟群的屋頂。密林中的南雅寺,依山而建的這些建築群,似乎殿宇成片,非常恢弘大氣。不過,後來我們走進去才發現,這不過是被密林掩映製造出來的假象罷了。真正的南雅寺,並沒有逃離山寺古廟的簡陋,這是後話了。
南雅寺門口,有一間大殿。實在抱歉,我忘記了這間殿裡,究竟供奉的是藥王爺還是土地神。殿門坐著一個看廟人。「師傅,寺裡就你一個人?」「就我一個人。」「上來多久了?」「這次已經住了有半個多月了!」對方話不多,問一句答一句。我們去的時候,他的手裡正拿著一本如何識別中草藥的書在研讀。
南雅寺門口,有幾塊小菜地,小菜地已經被平整出來。在秦嶺山中居住的修行人,大多會在茅篷或寺廟附近,闢出這樣的小菜地種菜。修行人吃的東西,主糧都是從山下背上來的,背一回可以吃上半個月一個月,但蔬菜不行,不易保存,冬天天氣冷,保存的時間還能久一些,夏天只能自己種了。
小菜地附近,有一間小房子,我們原本以為是一間廁所,沒想到竟然是一間茅篷,裡面剛好可以放一張床住一個人。不過,現在這間茅篷是空的,裡面並沒有修行人居住。茅篷上面,藤本植物十分茂盛,已經慢慢爬滿了屋頂。在觀音山這樣的地方,時間是靜止不動的,走得甚至比植物的生長還緩慢。
「清代那塊石碑還在麼?」「在呢,就在灶邊上。」上次來時,就看到有一塊石碑,於是詢問看廟人,看廟人回答說。「那我們進去再看看。」「你們去吧!」有關南雅寺詳情,請關注專業行走,我們下回分解。本組圖片拍攝於2020年5月17日,地址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灤鎮餵子坪灃峪觀音山。喜歡秦嶺圖文,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關注「專業行走」。
尋訪秦嶺觀音山:水簾洞修行人的茅篷門上,沒想到寫的是這四個字
尋訪秦嶺觀音山:行至懸崖峭壁邊的南景池,見兩名修行人正在打坐
尋訪秦嶺觀音山:發現兩棵古松,樹齡竟然有1400年,保護級別特級
尋訪秦嶺觀音山:中佛寺這個地方,實在危險得很,兩邊是懸崖峭壁
尋訪秦嶺觀音山:景色真好,怪不得有那麼多修行人,來此就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