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 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地名,是根據時代變遷,而改變的,其中統治者的喜好以及美好願景,是地名更改的重要依據,簡而言之,地名的更改並無太多的規律可言,歷史越悠久的地方,曾經用過的地名越多(邯鄲除外)。甚至直到建國以後,地名依然更改過很多。
但有一種地名的更改,相對來說要嚴格得多,雖然也有統治者的喜好,但因為這樣的地名改動,干係眾多,所以即使是統治者,也要謹慎應對,這就是首都的改名。
東西兩京的前世今生
古代中國,很多情況下喜歡用京或者都,來證明一座城市首都的地位,這種習慣,一般認為源於西周時期。
當時西周的都城叫做鎬,但當周武王滅了商紂王以後,為了體現京城得地位,改名叫鎬京。這也是西京的源頭,而現在,則更多叫西安。
在東漢時期,漢朝的國都遷到了洛陽,但由於東漢是承接於西漢王朝,但劉秀的根基在洛陽,因此,雖然他自稱是西漢景帝的後裔,但出於國家管理和自己根基考慮,並沒有遷都於長安。
但長安依然保持著一定的地位,名義上也相當於一個都城,但毫無疑問,在東漢,洛陽是毫無異議的京城。
這也成了後世一直以來實行的兩都制打下基礎。甚至,會有三都,甚至五都的出現,這就出現了東京、西京、南京、北京這樣的說法。
兩都制,或者叫陪都制如果按照現在習慣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政治文化中心,一個是經濟貿易中心。
隋唐時期,這種兩都製得到充分的發展,隋唐王朝,包括中間的武周,都在實行兩都制,這就有了西京和東京這麼一說,因為隋唐時代兩都制發展極為迅速,人們也習慣把長安叫做西京,把洛陽叫做東京(或者叫東都,神都)。
這實際上是源於地理因素劃分而成的。
東西兩都,興於東漢,盛於隋唐,因此,人們習慣性的把長安叫做西京,把洛陽叫做東京。
但到了宋朝時候,雖然也有東京這個名號,但指的是汴梁,也有西京這個名號,但指的是洛陽。
而到了遼國,就更有意思了,遼國先後出現了東京,西京,南京、中京、上京五個都城,而遼國統治的土地,遠不如漢唐,甚至和北宋不過半斤八兩而已,卻出現了五個都城,也算是歷史少見。而對於遼國而言,西京指的是大同,東京是遼陽。
到了元朝,沒有東西京一說,都城叫做大都,還有一個元朝的發源地,被稱為上都。並沒有官方資料上顯示元朝有過東西兩京的記錄。
可以說,從元朝開始,東西兩京的說法就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兩京。
南北兩京的前世今生
南北兩京的出現,源於經濟文化中心的南遷,南方人口在南宋時超過了北方,而且這樣的超越是全面的超越,不單是人口,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除了軍事)。
南方人開始尋求更高的地位,而這樣做最簡單直觀的辦法,就是建都。
其實在南方建都,東吳、東晉、南宋,都曾經建都南京,這也證實了南京的文化底蘊。
但這些建都依舊差了一點火候,那就是,沒有一個大一統王朝建都南京。這對於把大一統當作第一大事的中國人而言,的確差點火候。
將南京的地位提升到了名副其實首都的時候,是在明朝,當時叫做應天府,朱元璋在這裡建都,並且持續了三十多年,即使到了永樂大帝時期,他依舊把南京作為都城,直到永樂十六年,才遷都北京。
從此,在明朝,有了三個都城,南京,北京還有一個叫中京。中京在整個明朝歷史上,存在感很低,位於現在鳳陽縣,中京的出現,只是因為朱元璋是鳳陽人,所以,他把鳳陽也封為京城。
而北京的歷史,現在看來,是從元大都開始的,一直持續了六百多年,而北京的歷史脈絡,相對來說就比較清晰了,雖然也改了許多名字,但至少從元朝到現在,(中途明朝前期和中華民國是不是都城),北京的地位一直都很穩固。
一些人還注意到另一個現象,除了中國有東西南北京城以外,在日本首都也是東京(從法律角度來說,日本是沒有首都的,東京頂多算是日本的行政中心,出於表達習慣,暫且稱之為首都)。
其實,這和中國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就好像中國人在歷史上改了無數地名一樣,日本人的地名也改了無數次,而東京,原來叫做江戶,這個名字在日本幕府時代就已經有了,歷史比東京這個名字悠久很多,直到明治維新時候,才改名叫東京。到頭來,也不過是日本國家自己的事情,和中國沒有啥關係。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