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鴻 張懋瑄 解放軍報
港城湛江市區主幹道人民大道上,佇立著一座佔地5400平方米的巍峨建築,不時有過往行人翹首仰望,眼神中充滿崇敬。建築正面牆壁上,「南海艦隊軍史館」7個金色大字熠熠發光。
這是一座濃縮南海艦隊奮進歷程的紀念館,這是一座記載南海艦隊英雄水兵光輝事跡的教育館。走進館中,歷史航跡鋪陳開來,令人震撼。
英雄人物肖像牆讓人肅然起敬,烈士林文虎就是其中之一。
1950年5月25日,解放軍中南軍區陸海軍聯合發動了解放萬山群島的渡海登陸戰鬥。凌晨2時,火力船隊副隊長林文虎率「解放號」「勞動號」與「前進號」3艘炮艇作為第一梯隊,首先出發。林文虎決心趕在天亮前乘敵不備近戰突襲。
林文虎從敵方信號燈中判明,敵方旗艦是「太和號」護衛艦,排水量有1240噸。儘管雙方艦艇噸位懸殊,林文虎還是毫不猶豫指揮排水量僅28噸的「解放號」向「太和號」撲去,對其進行猛烈射擊,擊傷敵司令員齊鴻章,致使敵艦陣亂作一團。接著,林文虎抓住戰機,指揮「解放號」左衝右突,攻擊其他船隻,敵排水量1625噸的登陸艦「中海號」也被擊中起火。林文虎率部一直奮戰到天亮,最後為排除炮位故障,不幸中彈犧牲。
這次海戰,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小艦打大艦的戰例,為登陸部隊解放萬山各島掃除了障礙。毛澤東主席讚揚這次海戰「是人民海軍首次英勇戰例,應予表揚」,林文虎被中南軍區追認為海軍戰鬥英雄,他也是人民海軍第一位戰鬥英雄。
在「八六海戰」展位前,陳列著一塊彈片,這是從「八一勳章」獲得者麥賢得頭部取出的那塊彈片的仿製品。
時間回到1965年8月6日凌晨,麥賢得所在的「海上英雄艇」和兄弟艦艇正在海面巡邏,擔任護漁任務。這時,國民黨的「劍門號」與「章江號」闖進東山島附近漁場。麥賢得受領命令後,駕駛炮艇向前衝去。
戰鬥中,一塊彈片打進麥賢得的右前額,插到左側靠近太陽穴的額葉裡。他頓時失去知覺,跌倒在機艙中,在副指導員替他包紮傷口時才甦醒了過來。之後,他頑強地堅守戰位,在劇烈搖擺的機艙裡,摸索著檢查機器、管路和閥門,保證艦艇正常運轉。麥賢得忍受劇痛堅持戰鬥3小時,直至殲滅國民黨軍艦「章江號」與 「劍門號」。
戰鬥結束後,麥賢得被送進醫院,頭部重傷給他帶來了嚴重後遺症,但他克服種種困難,一邊治療,一邊工作,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來南海艦隊軍史館參觀過的人,無不被這段光輝歷史所感動,無不因英雄事跡而動容。剛入伍的新兵在這裡扣好軍旅人生第一粒扣子,退役老兵在這裡追憶往昔熱淚盈眶,廣大民眾則在這裡讀懂這支英雄艦隊的赤膽忠心。
南海艦隊某通信團女兵連戰士鮑思瑤入伍前是家中「小公主」,從小在蜜罐中長大。參觀軍史館後,她被革命先輩的奮鬥精神和光輝業績深深打動,給自己定下 「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小目標」,軍事訓練從不叫苦叫累。不久前,通信團組織野外長途拉練。炎炎烈日,她跟著部隊跨溝壑、穿荊棘,腳底板磨起兩個大血泡。鮑思瑤幹練地將兩個血泡挑破,擦拭乾淨後,繼續咬牙跟上隊伍。
「在南海艦隊歷史中,一場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鬥,始終激蕩著一股英雄氣。」鮑思瑤說,英雄水兵就要有英雄氣魄,作為新時代的南海衛士,自己和戰友一定會接好革命前輩手中的接力棒,將勇敢頑強、敢打敢拼的優良作風發揚光大。
讓「紅色家譜」走近官兵
■張鳳印
一本「紅色家譜」就是一本生動教材,一座軍史場館就是一座精神家園。軍史場館是我黨我軍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重要載體,在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四有」革命軍人、鍛造「四鐵」過硬部隊上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軍史場館建設已駛入「快車道」,但建設過程中,也暴露出主線不明、史料匱乏、展示手段落後、專業管理人才缺乏、配套機制落後等問題。個別單位,軍史場館要麼常年大門緊閉,要麼官兵不想來,看了記不住。有的戰鬥經過缺乏細節,相關史實缺乏佐證;有的隨著移防和單位重組,一些歷史文物的傳承出現斷裂,難以接續。
如何讓紅色歷史走出場館,讓「紅色家譜」走近官兵?新時代軍史場館建設,應堅持簡約實用夠用理念,不大興土木,不搞形式主義。各級應納入各單位整體營建規劃,建設方案、經費使用、場館維護等都要從實際出發,提升建設使用效益。
應著力挖掘英雄的精神價值,提升內涵。圍繞軍史中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廣泛而全面地徵集文物、資料,之後對史料、文物進行深度解讀,全方位挖掘英雄人物與重大事件,以使參觀者從這個精神殿堂不斷獲得政治滋養、歷史啟迪和精神動力。
應開發展示的新手段。以創新手段建好軍史場館,離不開現代技術。通過3D技術、數字模擬技術,可生動展現當年的戰鬥場景,營造時空穿越感,使官兵更好地感受當年先烈的英雄壯舉,更好地激勵官兵士氣,弘揚軍魂。此外,軍史場館建設的過程中,還可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要求,進行線上和線下互動,從而擴大軍史場館的影響力,努力讓每一座軍史場館都成為展現人民軍隊光輝歷史、見證強軍壯闊進程的形象窗口。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