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18日訊 前幾天,家住海曙聯豐北區的市民徐阿姨向新聞熱線打來電話稱,她在附近一家超市買了一袋「防蛀防黴球劑」(民間俗稱為「樟腦丸」),放衣櫃裡不到一天時間,自己和老伴均出現了眼睛刺痛、嘔吐、眩暈症狀,懷疑這「樟腦丸」有問題。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衣櫃裡放的「樟腦丸」氣味很刺鼻
徐阿姨說,她在超市裡買了這種「防蛀防黴球劑」,回家打開包裝後就覺得氣味比較刺鼻,於是擱置在陽臺上。「當時我身體很難受,眼睛刺痛、噁心想嘔吐、腦袋發暈,以為生病了。她準備換衣服去就醫,打開衣櫃時聞到一股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原來,老伴看到陽臺上的「樟腦丸」後順手在柜子裡放了兩粒。而且不僅她自己難受,她的老伴也出現了同樣的不良反應。
「我當時就懷疑是『樟腦丸』中毒了,趕緊給我女兒打電話,她是學化學的博士生,她聽了情況後就說對二氯苯有毒,讓我趕快扔掉,打開門窗通風。」徐阿姨說。記者看到,徐阿姨購買的這種「樟腦丸」,包裝袋上標明「對二氯苯含量99%」,背面底下位置標有「低毒」的字樣。
記者走訪了我市幾家大中型超市,發現市面上用於衣物防黴防蛀的產品大致分兩類:一種是天然樟腦丸,另一種是就是徐阿姨買的對二氯苯含量為99%左右的合成樟腦丸,前者的價格遠高於後者。在超市裡,一袋110克的「對二氯苯防蛀防黴球劑」標價為6.6元;而一袋110克的天然樟腦防蛀片劑標價為17.80元,價格相差近3倍。
超市貨架上擺放的樟腦丸,九成以上都是人工合成含有對二氯苯的,天然樟腦丸僅佔不到一成。據導購員介紹,顧客選購樟腦丸,「一是看價格,二是聞氣味。天然樟腦是從樟樹枝葉中提煉出的有機化合物,氣味清香,但價格偏貴。合成樟腦丸一般添加了薰衣草香料等,價格也更親民。」這位導購員說,「超市貨架上擺放商品,會參考銷量,那種銷量好,那種就會擺放得多」。
環保部門: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對二氯苯
昨天,記者採訪了寧波市環保局一位姓鄔的部門負責人。該負責人查閱出兩份文件給記者看:1999年3月23日,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環境標誌產品技術要求———安全型防蟲蛀劑》(HJBZ32-1999)規定:衣物、布料、書籍類防蟲蛀劑產品,不得含有對二氯苯;2006年1月1日發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行業標準》HJ/T217-2005號文件,明確規定了防蟲蛀劑的標準,其中技術內容5.1規定:「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萘或對二氯苯」。
該負責人說,相關文件應當是規範生產企業的,「我們寧波市沒有生產防蟲蛀產品的企業,環保部門從未接到過類似投訴。涉及流通領域的,應當由市場監管部門來管理」。該負責人同時提醒記者注意,文件中「本標準為推薦標準,適用於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他解釋說,「也就是說這個標準是生產企業辦理環保標識物時參考的文件,產品如果含有對二氯苯,該企業就辦理不了環保標識,沒有強制性」。
海曙區市場監管局一名姓阮的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我們尚未接到過任何合成『樟腦丸』致人中毒的投訴,至於有市民使用後身體出現不良反應,向媒體投訴,我們會向相關廠家調查詢問。截至目前,市場監管部門也沒有接到過含有對二氯苯成分的家用防蟲蛀產品不能公開銷售的文件」。
人工合成「樟腦丸」過量使用可能有害
記者通過查詢得知,對二氯苯對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致肝、腎損害。人在接觸高濃度時,可表現虛弱、眩暈、嘔吐。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確認,對二氯苯對動物致癌,對人類可疑致癌。
記者聯繫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藥劑科周權主任。他說:「一般只看單個成分,肯定是有毒的,但如果將其放入一種產品中,其濃度含量就會不一樣。」周主任提醒,平時消費者要按說明書上標明的單位使用劑量來投放樟腦丸,一般以衣櫃中的體積為計量單位。如果超劑量使用這些產品,氣味太濃,人體吸入量過高,可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的沈老師告訴記者,「對二氯苯的確是有毒性的化學混合物質。如果人處在含有少量對二氯苯氣體的密封空間內,會產生輕微中毒,比如頭暈、頭疼等表現。既然有國際機構確認對二氯苯對動物致癌,對人類可疑致癌,所以應該要慎用。」
專家建議,如果聞到「樟腦丸」的刺鼻氣味後感覺頭痛頭暈,應該立即轉移到空氣好的地方。家裡如果有孩子的,建議只放半顆或一顆「樟腦丸」。特別提醒,孕婦在懷孕前三個月,胚胎最容易受到物理或化學刺激,最好別用「樟腦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