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做到「先勝而後求戰」。可是,世事未必盡如人意,如果我們不得不「先戰而後求勝」時,我們該怎麼做呢?
香積寺之戰,或許可以給到我們一些啟發。
此戰,朝廷在戰略上的失誤,使唐軍陷入被動,只得「先戰而後求勝」。但李嗣業、僕固懷恩等人以其傑出的軍事素養和令人血脈賁張的英雄主義發揮,終使唐軍死戰得勝,收復長安!
間接路線與直接路線
戰略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尋求決戰,而是要儘量削弱敵人的抵抗能力,破壞其穩定性,創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從而以最小的軍事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損失使敵人屈服。——《戰略論.間接路線》
756年,唐肅宗在靈武站穩腳跟後,即開始考慮收復兩京。
757年二月,肅宗抵達鳳翔,隴右、河西、安西及各處勤王之兵悉數集結,而江淮財賦也運到。長安附近,從叛軍中前來歸正者絡繹不絕,「復興之勢,頗為振作」。
此時,李泌提出了一個「先勝而後求戰」的方案:
1、制敵:利用叛軍未能及時攻取山西的失誤,以李光弼出井陘,郭子儀入河東,使叛軍這條長蛇的一頭一尾(長安、範陽)被制住。
2、疲敵:唐肅宗在靈武的部隊出撫鳳,與郭子儀、李光弼軍配合,」彼救首則擊其尾,彼救尾則擊其首,使賊往來千裡,疲於奔命。
3、殲敵:疲敵目標達成後,以建寧王率大軍與李光弼先取範陽。傾覆叛軍老巢後,再四面合擊,平定叛亂。
可以說,這是一個從大戰略著眼,「先勝而後求戰」的方略。
不過,唐肅宗「朕切於晨昏之戀,不能待此決矣」,決心採取正面進攻的方式,直接收復長安。
唐肅宗的路線,寄希望於正面主力會戰的勝利,「先戰而後求勝」。
可是,由於叛軍十分精銳,正面交戰,唐軍並無優勢,因此肅宗數次嘗試悉數失敗。
終於,大唐把自己逼到了絕境。
命懸一線的大唐
757年5月,大唐王朝到了命懸一線的時刻。
1、沒錢了。
一方面,唐肅宗幾次急不可耐的反擊屢屢受挫,耗費了大量物資糧餉,朝廷已無府庫積蓄。
由於沒錢,大唐對立功將士,只能給「空名告白」,官位、爵位都給得老高,就是不給錢。甚至於,凡是應募入軍的,統統授以紫衣,對於戰敗歸來的散卒,通通授予官爵。
總之,窮得叮噹響。
更重要的是:「財路」危險了。
自汴州失守後,運河已不能用,大唐的江淮財賦遂由淮河-長江-漢水-洋川-鳳翔。
可是,當年5月15,在堅守了一年後,大唐放棄了南陽。
叛軍已逼近漢水,大唐「財路」已極不安全。
2、各條戰線均已極為危險。
此時,睢陽、穎川、上黨等地也陷入重圍,危在旦夕。而大唐卻無力對這些地方給予支持。
一旦這幾處要點失守,江淮、河東不保,形勢將不堪設想。
難題
757年9月,唐軍發起了「搏命」一擊。
送行時,唐肅宗對郭子儀說:「事之濟否,在此行也」。郭子儀則回答:「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悲壯的言語,透露出:不管是唐天子還是郭子儀,心裡都沒譜!
以兵力而言,此戰,唐軍兵力佔有一定優勢。
唐軍兵力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叛軍有眾十萬。
可是,唐軍既然選擇了正面決戰解決問題,就必須解決著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如何對付叛軍的精銳騎兵?
安祿山造反前,利用擔任閒廄使、隴右群牧的機會,將良馬悉數運到範陽,使叛軍擁有了較強的騎兵優勢。
而唐軍騎兵,經靈寶之戰、陳斜濤之戰的消耗(都是大兵團殲滅戰),已經損失慘重。
叛軍精騎令人防不勝防,唐軍多次吃虧。
因此,在此前的徵戰中,唐軍對叛軍的騎兵可謂防不勝防,接連被敵精騎所破。
為此,唐肅宗向回紇借精騎,試圖削弱叛軍的騎兵優勢。為了籠絡回紇,唐軍承諾:收復兩京後,土地歸大唐,女子財帛歸回紇。
大唐「誠意」很足,但回紇騎兵只有4000餘人,兵力過少,唐軍必須小心使用,好鋼用在刀刃上。否則,還是要吃虧!
雖然心裡沒底,但被逼到牆角了,只能激勵三軍,「先戰而後求勝」了。兄弟們,上呀!
正面交戰
九月二十七日,唐軍抵達了長安西。唐軍在香積寺以北列陣。
唐軍「西拒灃水,東臨大川」,以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列為「彌亙一舍(三十裡)」的長陣與叛軍南北對峙。
唐軍列陣,已儘可能保證側翼安全:陣北以昆明池等湖泊、河流掩護,陣後以灃水為屏障;陣東南的樊川地勢較低,唐軍可以監視。
同時,為了避免被敵軍「貫陣而過」,唐軍又以大縱深配置來增強抵抗力。
不過,唐軍還是差點崩潰了。
叛軍李歸仁率先出手,他以勁騎數次來挑戰(引誘唐軍)。
唐軍逼退李歸仁後,「攢矢而逐之」。
當唐軍接近敵陣時,叛軍全軍發起反衝擊。
「其賊卻退,奇兵及馬軍亦不得遠趁」,在唐軍經典戰術中,追擊時,奇兵、馬軍是在前方的,而在正常陣戰中,弩手、弓手、戰鋒隊先接敵。
可見:此戰,應當是李歸仁誘敵,使唐軍以追擊隊形行進,隨後,叛軍「齊進」,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和規模,趁機發起反突擊。
「官軍卻,為敵所乘」,叛軍把握機會,突入陣中。
而叛軍攻入後,開始掠奪唐軍輜重,可見:叛軍已經突破得很深入,甚至可能打穿了唐軍前軍。
唐軍一片恐慌!又一場軍事災難,似乎已經來臨。
此時,李嗣業大呼:今日不以身餌賊,軍無孑遺矣!於是,肉袒,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
這一段令人熱血沸騰的記載,引發了許多朋友對陌刀的興趣。其實,此時的陌刀早已不是什麼新玩意了。唐軍有,叛軍也有。
所以,這裡不是陌刀厲害,而是李嗣業厲害!嗣業以其神勇,壓住了陣腳!
前軍陣勢稍定,李嗣業便率前軍執長刀「如牆而進」。
這是真正的血戰,雙方皆未退卻,戰況極為慘烈。
但是,正如李嗣業所說,現在他作的,是「餌賊」,把敵人吸引住。
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在側翼!
側翼之戰
老規矩,叛軍早已經留了一手:李歸仁已埋精騎於大營東面,觀察戰局,準備擇機而入,給唐軍致命一擊。
叛軍「用奇」用成套路了,就不足為奇了,唐軍早已有備。
唐軍偵知了敵軍伏兵位置後,先下手為強,令回紇精騎對伏兵發起攻擊。
偵者知之以告,帝親率回紇銳卒,剪其伏軍,遂躡大營背,與嗣業合勢,表裡夾攻。——《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提到:「帝親率」,《資治通鑑》提到「元帥廣平王分回紇銳卒」。
不管元帥廣平王是否親自參與了前出作戰,但元帥親自掌握這支總預備隊是沒有疑問的。可見:唐軍深知,勝負決於側翼!
叛軍騎兵不是回紇騎兵的對手。
叛軍中,有兩支最精銳的騎兵,同羅精騎和曵落河。其中,曵落河中,也有大量的同羅人。
而同羅人前些年之所以會跑去跟著安祿山混,就是因為「為回紇所破」。
這就是為何:僅僅為了這4000回紇騎兵,大唐願意以兩京子女財帛為條件!
一分錢一分貨。回紇騎兵的戰鬥力不是蓋的,「懷恩馳掩之,馘斬無遺者」,殺了個精光!
回紇精騎擊敗伏兵後,迅速迂迴到叛軍陣後,開始夾擊叛軍!
勝利的天枰,開始向唐軍傾斜!
步騎協同
別急,勝負還沒這麼快分出來。
一般來說,精騎「出敵後」,敵軍陣型被衝亂,就崩潰了。
可是,還有一種情況:敵軍紀律性很強,被衝散的部隊又合了起來。
這樣,如果沒有步兵及時跟進,敵軍「散而複合」,單靠少許精騎兵解決不了問題。
而安守忠的部隊,就是這樣紀律性強的精銳之師。
儘管「賊氣沮」。但叛軍在逆境中依然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雙方合戰,激戰不已。
僕固懷恩脫去戰甲,持矛親自殺入敵陣,斬殺十餘人,「眾驚靡」。
僕固懷恩勇則勇矣,戰局依然焦灼!
此時,李嗣業在穩住陣勢後,也率精銳迂迴敵營之後(應該是率騎馬步兵),與回紇精騎合勢。
如此,唐軍在敵軍後方步騎協調,開始成勢。
沒有什麼比擁有「如牆而進」特技的李嗣業步兵更好的搭檔了!
李嗣業與僕固懷恩步騎協同,從後方夾擊敵軍,促敵崩潰。
自午至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賊遂大潰。
激戰一日,唐軍終於取勝。
錯失良機
叛軍敗後,逃入長安。當夜,囂聲不止。
僕固懷恩對廣平王說:敵人這是要逃呀!請給我兩百騎,我去把安守忠、李歸仁抓來!
廣平王答:打了一天,將軍你也累了,先休息下,明日再戰!
僕固懷恩說:這些都是敵人的驍將呀!不好對付!現在他們大敗,正是天賜良機給我們,為何放走他們?他們走後,整頓軍心,又是大敵!要把握機會就要快,何必等明天?
為此,僕固懷恩一晚上起來四、五次,反覆勸說,但廣平王不理。
結果,敵軍當夜全部撤出長安!
或許,在廣平王看來,能奪回長安,在父皇面前就是大功一件了,不想再出什麼波折吧。
可是,作為大唐的皇子,要與叛軍爭奪的,難道只是一座長安嗎?難道不應把握機會殲滅敵有生力量嗎?
廣平王若有一絲其先祖李世民「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的魄力,平叛戰爭可能不需要打這麼多年了!
先戰而後求勝的關鍵:把握相對優勢。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孫子兵法.勢篇》
《孫子兵法》告訴我們,要「先勝而後求戰」。
可是,安史之亂中,大唐天子們似乎「不屑於」這麼做。
大唐朝廷多次放棄「先勝而後求戰」的機會,致使平叛戰爭一波三折。
最終,大唐天子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代價!平叛戰爭一波三折,最終,大唐在連續的無謂損耗後,無力徹底平叛,致使藩鎮之禍成了伴隨大唐一世的痼疾。
而郭子儀、李嗣業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尤能建功立業,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其實,我們與郭子儀、李嗣業們一樣,也未必總能「先勝而後求戰」,很多時候,因為我們領導,或者我們自己的失誤,我們往往要面臨「先戰而後求勝」的處境。
此時,我們不妨學習此戰中的唐軍將士。
1、找到削弱敵軍優勢的方法。
叛軍的衝擊力極強。
從此戰來看,更是如此!叛軍居然可以趁唐軍「攢矢逐之」這個短暫的變陣空隙,迅速突擊,險些一舉取勝!這些都足見叛軍驚人的突擊能力。
對此,唐軍列陣時,以地形為屏障,儘可能削弱叛軍對側翼的威脅,又以列大縱深的長陣,削弱敵軍寵陣的威脅。
2、將自己的優勢力量放到決定性位置
回紇精騎雖強,但只有4000,如果不能用於決定性地點,其效力將大打折扣。
唐軍將其為預備隊,偵知敵伏兵後,才發起進攻,終於擊破敵伏兵,迂迴至敵後,開始扭轉形勢。
而李嗣業所部精銳是另一個相對優勢。
李嗣業雖統前軍,但其精銳應當是5000河西兵和7000安西兵。這在這種十萬人級別的互砍中數量實在不多。
但李嗣業這支精銳也「好鋼用在刀刃上」。
在陣勢被敵衝亂時,李嗣業率精銳逆勢而上,壓住陣腳。隨後,在回紇精騎遇到麻煩時,火速馳援,終究破敵!
可以說,回紇精騎、李嗣業精銳,數量不多,但每每出現在決定性的時間、決定性的地點,遂順利推動戰局發展!
朋友,如果您也陷入了「先戰而後求勝」的處境,也不要慌,也不要只顧埋頭幹,仔細分析敵我優劣,找到削弱敵優勢的方法,把自己的優勢集中起來,用到決定性的地方去!如此,或許您終能贏下眼前的血戰!
當然,一開始就能籌劃得當,能做到「先勝而後求戰」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祝君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