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上世紀的80、90年代,創業是一種勇敢者的激情遊戲;那麼在當下這個靜水流深的高質量發展時代,做企業則需要更多的智慧和靜氣,同時還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土壤和商業環境,更需要獨到的市場視野、企業精神和商業情懷。
二十多年前,李竹燕從部隊正團職轉業,毅然放棄了轉幹成為公務員的機會,選擇了自主擇業,而後,在西嶺花水灣一手悉心打造了享譽全川、聞名遐邇的大型溫泉度假旅遊區——花水灣溫泉第一村,用25年的靜心堅守,成就了一段傳奇。
2018年9月亞洲影響力品牌盛典授予花水灣溫泉第一村「2018亞洲最具魅力溫泉度假酒店」;2018年9月,又榮獲亞太酒店協會授予的2017-2018年「亞洲最佳魅力溫泉度假酒店」,並獲得「亞太酒店協會會員」勳章;2018年11月榮獲亞太單體酒店聯盟授予的2018年「亞太(中國)最佳綠色酒店」;2018年11月亞太單體酒店聯盟授予李竹燕「2018年度亞太(中國)酒店影響力人物」;在2019年3月舉行的中國三亞第十九屆「中國文旅全球論壇」及「中國金馬獎盛典」上,花水灣第一村溫泉大酒店榮獲「中國金馬獎中國最佳溫泉度假酒店」,李竹燕榮獲「中國金馬獎中國英才白金勳章」。25年來,這樣的榮譽,李竹燕和花水灣第一村溫泉大酒店收穫了很多。
有著深深紅色情結的他,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多年來不遺餘力尋訪花水灣乃至大邑的紅色遺蹟,深度挖掘這片熱土的紅色文化,一手建立了花水灣溫泉第一村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推動以建川博物館、悅來車耀先故居、西嶺橫山崗、花水灣第一村旅遊點為基礎,建立省、市級重點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打造成「紅色旅遊及革命傳統教育專線」。
日前,記者驅車赴西嶺花水灣,就花水灣如何依託生態稟賦和豐厚的溫泉資源,帶動鄉村發展,實現環境優、產業強、百姓富,在花水灣溫泉第一村,與花水灣溫泉第一村董事長李竹燕,作了一次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堅守需要沉穩的靜氣
高質量發展時代需要一種有沉穩的「匠人精神」,這是一種為人做事敬畏天地的態度,超脫於商海、工商業界中日漸熾熱的浮躁之氣,而李竹燕25年的執著耕耘和堅守,就是源於這種沉穩有靜氣的「匠人精神」。
記者:對於花水灣溫泉第一村的未來發展,你又有著什麼樣的構想和規劃?在經過長足的發展以後,會是什麼樣的一番新圖景?又會給世人帶來什麼樣的理念衝擊和感受?
李竹燕:2019年,是花水灣溫泉第一村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需要明確一個方向,所以我們提出了傳承與創新並舉,傳承的是文化和艱苦創業的精神,而在產品、服務、管理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必須不斷改進和創新突破。我們首先明確了:為什麼創新?創新的目的是什麼?在這一點上,我們有非常清晰的認識,一方面就是提高效能、節能減耗,一方面就是提升客人的體驗感。具體就是,以提升顧客的滿意度和體驗感為目的,要和花水灣溫泉第一村的發展戰略相一致。
君子當謀時而動,順勢而為,做企業也一樣,把握趨勢很重要,花水灣有著天然的山水資源與優美的度假環境,順應旅遊休閒康養度假時代的到來進行轉型升級,由為客人提供簡單的客房、溫泉、餐飲,轉為提供更多的娛樂、康養等度假體驗,並且要不斷的提檔升級,才能滿足客人的需要,這是花水灣溫泉第一村今後的發展方向。
一個企業要有長遠的發展的眼光,要做經得起時代檢驗的百年品牌。應該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大發展的時代,未來十年將迎來休閒度假和康養旅遊快速發展,無論親子度假、休閒度假還是康養度假,我們都要更加關注客人的體驗感,在硬體上用心改善,在服務上盡心改善,不斷為顧客提供更美好的體驗,提升花水灣溫泉第一村品牌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紅色基因是「中華魂」的精髓
李竹燕深刻地認識到:魂者,精之始基,神之初氣,而稟賦信仰之力的紅色基因就是「中華魂」的精髓。因此,他把挖掘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當做是自己的一種使命。「紅色基因能充實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個人成長成熟所需要的最佳動力,更可以淬鍊前行的魄力。」
記者:你曾出資100多萬元,舉辦「紅軍在大邑」的紀念活動,這麼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尋訪紅色遺蹟、挖掘紅色文化,為建立大邑的「紅色旅遊及革命傳統教育專線」而四處奔走,又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特殊情結和情懷?
李竹燕:1935―1936年初,紅軍進駐大邑縣境內與敵戰鬥了110餘天,在大邑的尖子山、九頂山、唐王壩、西嶺鎮、橫山崗等地都留下了紅軍戰鬥的足跡,400餘名紅軍戰士長眠在此。但這段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曾被世人所遺忘,這讓我深感不安和痛心。
過去與現在,兩個不同的時間維度裡,面貌永遠在改變,但精神卻能永存於世。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烈士的英魂護佑著大邑的山山水水,他們的精神更該激勵大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奮勇前進。
讓我感到欣喜的是,在我和很多有識之士及有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橫山崗紅軍無名烈士墓的整修和墓前紀念場地平整工作已完成,其展示牌已安裝完畢,尖子山、鍋底凼、核桃坪戰場、地堡戰壕等遺址及標牌、說明的建立也已完成,沿途「紅軍路」指示牌的設立和「紅軍在大邑」戰鬥遺址的修葺也基本完善,「紅色旅遊及革命傳統教育專線」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