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在參加圍剿黃巾軍之前,找人打造了一個「丈八蛇矛」。小說中,也曾經有交代,張飛身高八尺,而這柄長矛竟然長達一丈八尺,按照東漢的尺量,竟然達到了4.23米,張飛真的耍得起來嗎。
想到這個問題,小編專門去查詢了一下。
在百度百科上,對於「丈八蛇矛」有這樣的解釋。
說「丈八蛇矛」並非是一丈八尺,而是一丈零八寸,這樣來看,是算是合理的。
然而「丈八」真的可以這樣理解嗎。
一般情況之下,「丈」為計量單位,剩餘的數自然是以「尺」而論,不應該是「寸」。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百度百科解釋,也一些牽強之處。
比如,諺語之中「丈二和尚摸不頭腦」,這裡的丈二,說的是和尚的身高,只是一個概括之言,並非一個定數。
張飛手中的「丈八長矛」,最早出自於《三國志平話》,書中說,張飛在虎牢關戰呂布,其中有這樣的描寫「張飛手持丈八神矛」。
在以後的《三戰呂布》《單戰呂布》《桃園三結義》,《三出小沛》等裡面,都有對張飛武器的描述,由此可見在《三國演義》之前,「丈八」早已經成為張飛手中兵器的特定長度。
值得一說的是,在《平話》中,對於呂布使用的兵器,也有具體的描述,比如「丈二方天戟」,這裡的「丈二」「丈八」出於同一個文章中。
大家試想一下,加入丈夫的長矛,頭部只有「八寸」,那麼說起來,呂布的方天戟頭部,豈不是只有「二寸」,作為一個騎馬作戰的兵器,頭部八寸勉強說的過去,二寸就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了。
從中這些方面來看,「丈八」的「八」絕對不是指「八寸」。
《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給出了漢朝時期,「尺」的具體長度,西漢時期,一尺代表23.1釐米,東漢時期,一尺代表23.5釐米。
按照東漢的尺量來計算,呂布的「丈二方天戟」,頭部用二寸來解釋的話,只有5釐米,這麼一點,是不是太袖珍了一點。
因此從這裡看,丈之外的餘數,只能是「尺」絕對不可能是「寸」。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平話》《三國演義》成書於宋朝以後,是否識採用宋朝的尺量呢。
宋朝時期的尺量,已近加大,十分接近如今的尺量制度。
按照現在的尺量,一尺為33.3釐米,如此說來,二寸長的方天戟的頂部,也只有7釐米左右,還是有點說不通。
用在人的身高上,更加的離奇。
《平話》中,張飛高九尺,呂布高一丈,換算一下,張飛身高2.11米,呂布2.35米。這樣換算下來,呂布手拿一個丈二的兵器,也算合理。可是張飛就不一樣了,他的丈八蛇矛,簡直就是一個高達4.5米的竹竿。
這種種不合理的情況,自然有其的道理。
小說或者一些說書人,都對兵器的描述十分的熱衷,認為兵器的長度,可以決定人物威猛的程度。
比如,關於的青龍偃月刀重大八十二斤,典韋的鐵戟重大八十斤。
通過對於兵器描寫,突出人物,對於關羽來說,言其兵器之重,對於張飛來說,言其兵器之長,都是一種文章的修辭而已。
文章總結:
張飛的「丈八蛇矛」中,「丈八」只是一種修辭而已,並非代表真實的尺量。小說家,採用一些虛構誇張的描述,取悅受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