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為捐慈善機構做假肢 收集千餘易拉罐環(圖)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蔡女士多年來收集的易拉罐拉環

  近日,市民王小姐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反映,她的母親蔡女士多年前聽說易拉罐拉環可用來製作假肢,於是一直在收集拉環。然而,就在她們想將收集的千餘拉環捐出去的時候,問題出現了,她們找不到回收拉環生產假肢的機構。根據兩年前《北京青年報》的報導,泰國的一家慈善基金會從事這項活動,於是,王女士致電本報求助。北青報記者近日聯繫到這家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現在仍然接受拉環等鋁製品的捐贈,製成假肢後會免費送給有殘疾的人。

  事件

  為捐慈善機構做假肢 市民收集千餘易拉罐環

  近日,北青報記者來到蔡女士家看到,她收集的易拉罐環塞滿了5個飲料瓶、茶葉罐,還有許多散落在大的茶葉盒中,「具體有多重我也沒稱,估計有一兩斤吧。」蔡女士說,四五年前,她偶然在一檔電視節目中看到,鋁製易拉罐的拉環能作為製造假肢的材料,「那好像是介紹一個為殘疾人做假肢的單位,說製作假肢必須用好鋁,易拉罐的環才可以,因為硬度適中,瓶體的鋁太軟了,不行。」

  從那之後,蔡女士每次喝完飲料,都會把拉環收集起來,「和朋友聚餐、大家來到家裡,我都說你把拉環留起來,我肯定一個不落地收起來。」

  有的時候在單位吃飯,蔡女士看鄰桌有熟人在喝易拉罐啤酒、飲料,也把拉環拿過來。有不少朋友對她的舉動感到奇怪,她每次都要對別人解釋「聽說留起來可以捐給假肢生產機構呢」。久而久之,蔡女士的朋友都知道了她在收集拉環,再次見到她的時候,也會給她帶來一些。

  蔡女士的女兒王小姐說,因為媽媽有收集易拉罐環的習慣,自己和朋友們在外面吃飯也會把拉環撿起來帶回家。

  後來,易拉罐的拉環樣式變了,由分體式變成了連體式,開罐時拉環不再與罐體分開,但這並不耽誤蔡女士收集拉環的熱情,「我就單獨再取一次唄,專門把環拿下來,正好還沒有了前面那一片金屬片。」

  這些年,蔡女士一直在收集易拉罐拉環,「我想著既然有過這個節目,肯定會有用的,你想收廢品的還收易拉罐呢,我留起來也環保。」蔡女士說,自己一直很喜歡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現在退休了,每周堅持到福利院幹義工,「我也不是有多高境界,就是喜歡幹這些,能做點就做點。」

  困難

  收集的拉環無處可捐 致電本報尋求幫助

  隨著家裡儲存的易拉罐拉環越來越多,在家裡佔用了不少空間,蔡女士決定讓女兒去查一下,哪個單位或個人需要這種拉環,「人家要我就給人送去。」

  然而,王小姐在網上搜索查詢後發現,國內並無相關機構收集鋁製拉環做假肢,蔡女士攢了多年的「寶貝」卻不知該捐往何處。

  此後,王小姐開始在網上尋找跟「易拉罐拉環做假肢」有關的新聞,此類消息並不多,流傳最廣的是本報2012年的一篇報導。報導中介紹到,泰國的一家名為公主母親的假肢基金會(The Prostheses Foundation of H.R.H. The Princess Mother)發動市民捐獻易拉罐拉環,將拉環融化再造後製成假肢,因為拉環的鋁製較純,提煉更容易,許多外籍空乘人員因此都會回收易拉罐拉環。在報導中,有的空乘人員曾發給記者這家基金會用拉環生產假肢的海報和視頻,海報中寫著,製作一條假肢需要3000個拉環。

  中國康復器具協會副會長當時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視頻來看,泰國生產的假肢比較低端,是我國20年前的水平,「但是確實是一種在資源貧乏的情況下製作假肢的很好的方法,而且這種全民參與公益的深層含義其實比收集拉環本身更有意義,這種社會意義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張銳同時也提到,由於我國目前連體式易拉罐較多,易拉罐材料更換,再加上鋁資源豐富便宜,也許就沒有宣傳回收易拉環製作假肢的活動。

  發現這條重要線索後,王小姐給北青報記者打來電話,希望能夠聯繫到該報導上提到的類似機構,把母親收集多年的拉環捐出去。

  進展

  泰國假肢生產機構:我們接受拉環捐贈

  北青報記者首先就王女士的問題諮詢了北京假肢廠。工作人員說:「我們並不需要這種拉環,也沒聽說過有哪家假肢廠會用鋁製拉環來做假肢。」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鋁製的材料也只是作為鋁合金用於製造假肢的部分零件上,而且這些材料也很容易獲得。

  隨後,北青報記者與泰國的公主母親假肢基金會取得了聯繫,一位叫做Malinee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現在仍然接受鋁製品的捐贈,包括易拉罐的拉環和其他鋁製品等,以製作假肢,再免費送給有殘疾的人。Malinee說,他們在清邁設有工廠,一般來說,製作一條假肢會消耗2.5千克的鋁。

  Malinee告訴北青報記者,很少有東南亞國家以外的外國人參與他們的活動,曾經有一位英國人給他們寄過易拉罐環,不過花了很長時間這批物品才被送到,他們從未收到過中國人的捐贈,如果捐贈的話,郵費應該要自己負擔。

  Malinee說,基金會除了到泰國各省開展活動、提供服務,也經常會到周邊國家,比如馬來西亞、緬甸去收集鋁製品,並把做好的假肢送給當地的殘疾人。今年10月基金會就會把假肢送給2000名馬來西亞的殘疾人。

  蔡女士得知泰國機構仍然接受捐贈的消息後表示,自己願意把收集的易拉罐拉環寄到泰國,「自己承擔郵費也沒事兒。」

  相關連結

  假肢機構回收材料做假肢 為殘疾人免費提供

  根據公主母親假肢基金會官網信息顯示,該基金會成立於1992年,致力於利用適宜環境的當地資源製作假肢,並為不同國籍和宗教的人免費提供。

  過去,該基金會已經利用回收材料,比如製作酸奶瓶的塑料、易拉罐拉環,開發了較為廉價、輕便的假肢。但鋁的柔韌性和堅韌性都不夠理想,近年來,他們採用鋁和不鏽鋼的合金來製作假肢,所以為了使合金達到標準,回收來的鋁會先進行處理。

  截至2011年,該基金會一共製作、修復過26448條假肢,為近兩萬名殘疾人提供過服務。

  這項行動同樣受到了泰國政府的支持。根據今年1月泰國國家新聞局的消息,泰國汙染控制辦公室和宋卡、八達龍、北大年、也拉、那拉提瓦等省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辦公室發布了鋁製品回收計劃,回收的鋁製品將被用來製作假肢,減少鋁的浪費。人們可以把乾淨的鋁製品寄到這幾個省及曼谷的回收中心,或者公主母親假肢基金會。

  這篇報導稱,回收鋁製品製成假肢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回收一噸鋁相當於減少了17噸溫室氣體。文/本報記者 趙婧姝 實習記者 李紹平

  攝影/記者 郝羿 線索提供/王女士

相關焦點

  • 易拉罐喝完別扔,把環收集,簡單的改一改,可做出很多妙用作品
    喝完飲料的易拉罐隨手就扔掉了嗎?看完之後才知道把易拉罐的拉環鉤連接起來,竟可以美成這樣!之前給大家介紹了易拉罐環鉤的包包,幾十個鉤連接在一起就能鉤出各種美美的包包,斜挎包,背包,手拿包,零錢包等非常多。
  • 如何打通市民捐衣「最後一公裡」?
    受訪者供圖「如果有很多閒置的衣服,並不是很舊,可以捐去哪兒?」春夏交替之際,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很多網友都想為自己的閒置衣物找「第二個家」。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每到換季時節,市民捐贈閒置衣物的熱情很高漲,但從「想捐」到「捐出」,總有「最後一公裡」很難跨越。
  • 慈善組織拒收回收市場難管 市民吐槽舊衣無處可捐
    成希 攝  廣州市保潔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打著慈善、環保旗號免費回收二手衣服進行倒賣,經南方日報曝光後掀起輿論熱浪,律師和專家認為這是利用了市民的愛心非法募捐。然而,南方日報記者在對保潔美的調查中發現,廣州對於舊衣回收的有關法律條例和政府監管是一片空白,不僅專門接收市民二手衣服捐贈的機構太少,導致市民的愛心衣服無處可捐,而且由於缺乏有效捐贈途徑,有機構即便接收了舊衣服,也面臨著捐不出去的窘境。更為擔憂的是,從目前廣州的垃圾分類體系來看,市民捐不出去的舊衣物只能夠當作難以再生的垃圾丟棄,大部分將會被焚燒與填埋。
  • 熱心市民自發收集舊衣服,欲捐山區貧困家庭
    □記者李曉波文圖  核心提示|昨日,家住洛陽市澗西區的市民張彩霞撥打本報熱線(18837996211)說,半個月來,他與丈夫在洛陽市區收集到了上萬件舊衣物,有棉衣、大衣、外套、保暖衣等,兒童裝、成年人、老人的衣服都有
  • 易拉罐的環都不要扔,加幾團線,鉤成包包,拿在手上回頭率超高
    做為一名手藝人,不但要會各種技法,更多是發現生活中的美,再來動手改造~易拉罐,喝完飲料的時候,一般都會隨手就給扔進垃圾桶了,覺得那根本也沒什麼用,或有人會當成廢品來回收利用。但是這裡面有個非常好的手藝材料,易拉罐環,這個很少人會想到吧。
  • 慈善"衣循環"2天回收衣物近5噸 市民可前往固定回收點捐衣
    慈善"衣循環"2天回收衣物近5噸 市民可前往固定回收點捐衣 2018年10月30日 09:18:17來源:中國寧波網     中國寧波網訊 10月27日至
  • 音樂劇《悲慘世界》線上發行 下載收益捐慈善機構
    全明星版《悲慘世界》下載收益將捐慈善機構(圖為阿爾菲·博)1905電影網訊近日,音樂劇《悲慘世界》通過官網宣布,2019年製作的全明星版《悲慘世界》於當地時間4月20據官方顯示,該數字DVD售價9.99英鎊,每下載一次,以《悲慘世界》製作人卡梅隆·麥金託什命名的麥金託什基金會將分別給為英國國民健康服務基金籌款的三家慈善機構各捐贈5英鎊。
  • 鄭爽一元起競拍衣服,收取全部捐給慈善機構
    據稱,該交易所得收入都將用作慈善。此消息一出,也是得到了不少網友的盛讚與支持,「所拍金額用作慈善,鄭爽真是人美心善的可人兒!」,「這時候應該要誇獎鄭爽,為了公益捐獻了這麼多自己剛穿一次的衣服做公益拍賣,所有善款是全部捐獻的。」,「交易所有收入將全部捐出,人美心善的公益爽,你愛了嗎?
  • 市民公益徒步為山區捐愛心鞋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羅莉瓊 通訊員 郭紅梅)市民徒步走完13.14公裡,就能為雲南廣南縣的孩子爭取到一雙愛心鞋。日前,300名市民在筆架山公園為愛徒步,他們給山區的孩子捐贈圖書,並用公益徒步的方式為山區孩子爭取到300雙愛心鞋。
  • 風雨同舟 合力抗疫——香港社團、機構和市民慷慨捐輸
    來源:海外網2月5日晚,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向香港醫療人員總工會捐贈1萬個口罩及維生素等物資,並送上心意卡,為堅守崗位的香港醫護人員打氣。(供圖:香港工聯會)疫情牽動著廣大香港同胞的心。連日來,一批香港社團、機構和人士率先行動,陸續向內地捐款和物資,並在香港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疫工作。
  • 曹德旺第一次做慈善:為母校捐2000元,「中國首善」36年捐110億
    他在媒體採訪中表示,分紅的錢自己拿去捐,自己變成了慈善家。後來捐錢捐上癮了,自己個人也捐了100多個億。捐款了心裡會很開心,他們說我長得很帥,我說就是做慈善做的。據了解,2007年,曹德旺每年捐資150萬元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設立「曹德旺助學金」,定向定額捐贈10年,累計1500萬元;2010年,捐贈10.28億元給福建省慈善總會,位於當年「中國慈善家榜」第一名;2011年,曹德旺捐出個人名下
  • 中青報:食品若變質 慈善就變味了
    日前,一家全球著名的貿易零售集團將「食品銀行」公益項目引入廣州並參與了第三屆慈善項目推介會。該項目甫一推出就在市民中引起高度關注和爭議,原因是它將臨近到期的食品作為慈善捐贈品,送給孤兒孤老食用。(《廣州日報》5月28日) 作為一項公益慈善項目,「食品銀行」最先起源於美國,後來傳到了歐洲。在歐美發達國家,浪費與飢餓是並存的現象。
  • 韓信關愛留守兒童 巡演收入全捐慈善機構
    韓信關愛留守兒童 巡演收入全捐慈善機構 2014-07-21 08:32:04歌曲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2012年時,韓信通過《洛陽晚報》得知一對父子患了白血病需要救助,連夜趕車回洛陽醫院探望了他們父子,在自己生活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努力為他們舉辦了一場愛心捐助晚會,也得到了《洛陽晚報》和醫院的大力支持配合,酬得善款醫治。
  • 又見假慈善!你往小區捐衣箱裡放的衣服,都被別人拿去賺錢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衣服,其中的一半可能都常年丟在柜子裡,姑娘們更多,換了新的,就不再穿舊的,可是丟了又很可惜,想捐出去,又不好找渠道,幸好現在很多小區裡都捐衣箱,讓大家把衣服丟進去,也算是做了慈善,沒有浪費資源,可讓人憤怒的是,這份好心卻被有心人利用,當作了賺錢的工具。
  • 「善城匯愛」邀請您來做慈善
    市民可在線上愛心捐贈,還可在近200個線下展位,通過愛心義賣、互動體驗等邊看、邊玩、邊做慈善。 騰訊公益平臺設置了「善城匯愛」聯合募捐專區,廣州市慈善會共攜手82家公益慈善組織、社工機構、企事業單位等,上線87個優質的公益慈善項目。同時聯動愛心企業拿出304萬元的配捐資金,對上線項目給予相應支持。
  • 民間藝人用廢舊易拉罐做「創意燈籠」
    大眾網棗莊2月27日訊(記者 孟令洋)春節期間,棗莊市山亭區民間藝人張峰利用平時搜集到的廢舊易拉罐,手工製作「創意燈籠」投放市場,既低碳環保又節儉時尚,還能烘託節日氣氛,受到不少市民青睞。26日,記者在光明廣場見到了這位樸實的「手工達人」張峰,他向記者講述了他與「創意燈籠」的故事。
  • 香港女首富甘比做慈善,打扮樸素接地氣,為老人孩子捐物資送祝福
    香港女首富甘比做慈善,打扮樸素接地氣,為老人孩子捐物資送祝福香港豪門,一直是堪比明星般的存在,而其中有這麼一名香港女首富大家應該挺熟悉的,她就是甘比。雖然媒體稱她有著幾百億的身家,但是卻很少見她露富,在公眾面前出現時,甚至連件首飾都沒有。
  • 東莞「慈善月月捐」停止運作 6年來共獲社會捐款550萬
    東莞時間網訊 記者昨日從市慈善會獲悉,自2011年10月啟動、運作了6年的「慈善月月捐」項目,2017年7月已正式停止運作。據悉,「慈善月月捐」項目自啟動以來,在全市各鎮街和各企事業單位的積極發動下,廣大市民熱心參與。
  • 15億美元, 不捐國內捐國外!中國女富豪做慈善引發輿論戰
    「國內有多少人還處在貧困線,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學、有多少人看不起病,捐給這些需要的人多好,捐動物!唉」「我只想說,這15億到中國來做點拯救貧困山區的事情比拯救動物更加好些。」「丟臉,中國有這麼對山區兒童不幫,卻幫外國。」「賺中國錢去外國捐十五億美元,有能力,有本事。」「這公司賺著中國市政的錢,貸了中國銀行的錢,捐美國。」
  • 「善城匯愛」來襲快來解鎖廣州慈善新玩法
    本次活動作為廣州市2020年「中華慈善日」系列慈善活動之一,結合「99公益日」契機,將於8月29日至9月12日在廣州各大商場、書店、公交站場等地以公益市集、公益互動等方式全面開展,為20多家公益慈善組織搭建與市民零距離接觸的線下宣傳平臺,助其募集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