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子彈爆炸圓頂屋殘骸廣島城建立於1958年,地處瀨戶內海海岸,是明治時代主要的市中心。廣島市位於遼闊平坦的太田川三角洲上。三角洲有7個渠口,將廣島市分割為6個突出至廣島灣的島嶼。廣島市地勢平坦,微高於海平面;至於城市的西北部和東北部,一些小山則爬升至700英尺。位於日本本州島南部的廣島市中心。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廣島和平紀念碑(原子彈爆炸圓頂屋)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位於日本本州島南部的廣島市中心,原子彈爆炸圓頂屋以外。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前夕,美軍在廣島投擲原子彈,把這座城市毀滅,而導致日本投降。此後,廣島市每年都會這座公園舉行儀式,以悼念遇難者,及警惕日本人不要再侵略其他國家。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旁建有原子彈圓形紀念碑,作為那場悲劇的痛苦見證物。,廣島和平紀念館陳列了原子彈爆炸受害者留下的物品和相關參考資料。這段慘痛的歷史留下的無數資料向參觀者訴說著和平的重要性。全館分為東館和西館,東館以模型、影像、相片等為遊客講解被爆前後的廣島,另外還展有巿民筆下原子彈爆炸題材的繪畫。通過走廊進入西館,燒焦了的飯盒、白色牆壁上黑雨的痕跡、被熱線燒得殘破不堪的死難者遺物,這些都在重建原爆時間的一切。
2、姬路城:姬路城最早建成於1346年(正平元年),現存建築大多建於17世紀早期,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它擁有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姬路城是17世紀早期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典範,而日本在這個時代的防禦建築技術則達到頂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樓的8座建築被視為國寶,其餘74座建築被確認為國家的重要文化財產。保存完好的建築物和外圍工事在給世人展示了偉大遺產的同時,又體現了日本城堡建築的精緻和戰略防禦技能。姬路城的建築呈三重螺旋形排布,由中心部分的大天守閣(高46.4公尺)、三座小天守閣(東小天守閣、西小天守閣、乾小天守閣)共83座建築群的連接而成,設計複雜精巧。姬路城堡是17世紀早期日本城堡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例子,整個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展示了幕府時代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這些建築在保證了防禦功能的同時也體現了極高的美學價值,是木結構建築的典範之作。城堡的白色外牆、建築物的布局和城堡屋頂的多層設計都顯得氣勢恢弘,雄偉壯觀。姬路城在歷史上曾多次修復,在2009年(平成21年)10月,姬路市開始了正式命名為"國寶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維修工程,目的在外觀的整修與內部耐震結構的加強,大天守閣上將近7萬5千枚的瓦塊被全部換成新的,牆壁的灰漿也被重新塗刷,被稱為"平成大修理"。姬路城作為日本幕府時代的一座藩國領主衛城,代表著江戶時代日本最高造城技術。姬路城的結構嚴密,固若金湯,它的三重螺旋型戰略防禦工事包括外部、中部和內部壕溝。防禦工事修築得精巧,從3條同心圓護城河開始,城壕環繞高大曲折的石城郭,城郭之間設置幾座大門和瞭望塔。城牆和瞭望塔上有射箭、打槍的小孔;城堡中內庭的道路,千迴百轉,好似迷魂陣,從頂樓上卻可以看得清楚。屋頂上裝飾著動物狀、巨大而華麗的鯱鉾,突出在屋簷上,作為防火的闢邪物。最大的城堡主樓海拔92米。三座較小的城堡主樓被獨特的系列防禦牆精巧地聯為一體。起伏蜒綿的山牆與白色的灰泥牆達到一種優美的平衡,給予人們寧靜、雅致的感覺。
3、清水寺:位於京都東部音羽山的山腰,始建於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曾數次被燒毀並重建,後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水寺的山號為音羽山,主要供奉千手觀音,原本屬於法相宗這一宗派但目前已獨立,成為北法相宗的大本山。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慈恩大師創建。相傳慈恩大師是唐僧玄奘在日本的第一個弟子。現存清水寺為清水寺與金閣寺(鹿苑寺),嵐山等是京都最為著名的名勝古蹟,四季朝拜者不斷。另與石山寺(滋賀縣大津市),長谷寺(奈良縣櫻井市)等自古以來做為日本為數不多的觀音靈地而聞名,平安時代以來,經常出現於日本文學作品當中。1994年,作為古京都文化遺產的一部登錄於世界遺產名錄上。是西國三十三個所(在關西地區參拜33所觀音廟的巡訪活動)中第16所寺廟。清水寺與金閣寺(鹿苑寺),嵐山等是京都最為著名的名勝古蹟,四季朝拜者不斷。另與石山寺(滋賀縣大津市),長谷寺(奈良縣櫻井市)等自古以來做為日本為數不多的觀音靈地而聞名,平安時代以來,經常出現於日本文學作品當中。1994年,作為古京都文化遺產的一部登錄於世界遺產名錄上。是西國三十三個所(在關西地區參拜33所觀音廟的巡訪活動)中第16所寺廟。從清水坂前往清水寺道路兩側,除了有京都傳統木造住宅林立外,沿途還有古老的神社和寺廟,無不充滿寧謐與靜穆氣氛。古時候來到清水寺參拜的武士,通常先把馬匹栓在仁王門前面清水坂上的馬廄裡,因此這個馬廄就成為室町時代遺留至今的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