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都是「總是套路得人心」,開玩笑之餘,在我們購買貴重物品的時候可不希望被人「套路」了,可是人們為什麼會上當呢?人之所以會上當,就是因為套路抓住人的心理,翡翠市場也有套路,而且水很深!今天來給大家一些溫馨提示來避免被人「套路」。
套路一:折扣抽獎
這種套路經常出現在商場中,逛商場的消費者經常會遇到,在商場消費的時候會獲得一張抽獎券,抽獎之後去購買翡翠會打一折、兩折等等,原來幾千元的翡翠現在只要幾百元了,看上去很划算,消費者都以為撿到大便宜。實際上這些翡翠的品質很差,成本也很低,幾百塊買回來也是虧了!
套路二:漫天叫價
翡翠的價格一直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不像黃金、鑽石,會有著一定的價值標準,翡翠色差一分,有可能價差十倍,所以市場中就有了一句話,「黃金有價玉無價」。商家抓住一這點,漫天叫價起來,如果不懂如何去殺價的話,那就要等著吃虧嘍!真是水種好的翡翠,自己也非常喜歡,買貴一點點也無所謂,最怕就是商家以次充好,當了冤大頭就不好了。
套路三:模糊不清
除了故意將「玉石」概念模糊不清以外,有些商人還會將商品的一些細節不加說明,摸混過關。比如說,黃金的等級有很多,有18K金,有24K金,還有14K,12K等等;翡翠如果有黃金鑲嵌的話大多都會說18K金鑲嵌之類。但是有的商家因為含金量不足,所以故意不註明含金量,只說是金鑲嵌翡翠。還有些商家則省略掉翡翠,註明是18K金鑲嵌戒指,那麼鑲嵌的是什麼?真的是翡翠嗎?
套路四:玉石統稱
商家抓住消費者對玉的概念模糊不清,對玉的了解不是很深的情況,不管什麼玉石都被稱為是「玉」,翡翠叫作「玉」,和田玉也是「玉」,再之後就又有了「俄羅斯玉」、「澳洲玉」、「馬來玉」,現在石英巖也成為「石英玉」,甚至是玻璃也能叫「玻璃玉」,而這些「玉」冒充翡翠也不在少數,所以要分清楚,畢竟翡翠和這些玉石的價值還是有很區別的。
套路五:鑑定證書
在購買翡翠時,消費者以為看到鑑定證書就放心了,實際上鑑定證書也經常會出現造假,網上甚至有10塊錢批發鑑定證書呢!所以,即使有鑑定證書也不能保證翡翠的真假,還是多了解多學習關於翡翠的知識,自己鑑定的更靠譜一些!
所以,在購買翡翠的時候選擇購買場所很重要,最好是選擇一些信譽度比較高的商家去購買,寧貴勿濫!另外,購買之後還是要送到鑑定機構去復檢,以確定是否真實,幫助自己維權!